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河南灌水区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冷若冰霜110 收藏:0 回复:2 点击:5581 发表时间: 2005.11.08 14:55:02

《艺妓回忆录》的原著到底讲了什么[转载]


  艺妓伪回忆录
  
  ㈠妓,伎
  
  在大报小报上看到章子怡、巩俐、杨紫琼主演好莱坞“大片”的消息,不由不纳闷:《艺伎回忆录》?恕我孤陋寡闻,只知有“艺妓”,不晓得“艺伎”是什么名堂,更费解的是,中港台媒体怎么像串通好了一样,两岸三地一国一制,你也“伎”我也“伎”,异口同声为“妓”改了偏旁部首?
  
  有篇报道非常有意思,照抄如下:“……随后,章子怡与记者聊起了艺伎:首先澄清一个文字上的概念,艺伎日语里叫做艺者,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变成艺妓,让大家误解艺伎是善于歌舞的妓女,事实上艺伎与茶道、花道以及相扑一样,同属于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份。在片中,章子怡扮演的是出生于贫穷小渔村的小百合,从小被卖到京都一家知名的艺伎馆,在那里学习了舞蹈、茶艺,渐渐成为当地头牌艺伎。所以章子怡希望通过本报澄清有关她在美国演日本妓女的谣言。”这段报道至少透露了两个信息:一,章子怡并非不清楚,日语中的“艺者”翻译过来应是“艺妓”;二,“艺妓”容易让人误解为娼妓,这是章希望避免的。章的“澄清”暗含了这样的逻辑:因为“妓”字不妥,所以要代之以“伎”。可惜她没讲明白此逻辑的正确性──何以见得“伎”字就不会引起误解?况且,一个在中文里长年通用的译名,尽管不一定是好的翻译,是否就可以任意更改?
  
  让“妓”从良,大概不是章子怡,而是好莱坞文艺宣传队的策略,因为刺眼的“妓”不利于影片分级,不利于票房。我猜测,梦工厂和哥伦比亚公司的宣传文案上怎样写,新闻战线的排字员也就怎样依葫芦画瓢。
  
  翻译疑云,处处笼罩着《艺妓回忆录》。翻开原著,劈面就是一篇“译者弁言”,“译者”署名“纽约大学日本史学教授雅各布·哈尔休斯”,煞有介事地说,本书是一位前日本著名艺妓仁田小百合的口述记录,小百合于1950年代移民美国,与故国割断联系达四十年之久,昔日艺妓生涯牵涉的几位男子已相继辞世,于是她决定打破缄默,在垂暮之年把艺妓的隐秘内幕公诸于世。而这位“原籍荷兰”的“哈尔休斯教授”,得了小百合的信任,作为她倾诉的对象,将口述者那带有京都地方口音的日语译成了英文。
  
  事实上《艺妓回忆录》是美国人阿瑟·高顿作的一部英文小说,所谓口述、翻译纯属杜撰,“原籍荷兰”的“译者”更是子虚乌有,不仅如此,连女主角“著名艺妓仁田小百合”也是一彻头彻尾的虚构角色,所谓“回忆录”,不过是伪托而已。
  
  高顿为他的虚构作品作的这番包装实在谈不上高明,但他显然有自己的考虑。“哈尔休斯教授”(作者的化身)在“译者弁言”中说,回忆录和传记不同,传记作者可以有更广阔的视角,而回忆录作者只能叙述一己之见,只不过由于艺妓行业的特殊性,除了艺妓自身,任何人都不可能对这一阶层有翔实的了解,因此小百合的回忆录是有其价值的──高顿这样写,目的当然是要为这部“伪回忆录”制造真实可信的气氛。
  
  《艺妓回忆录》本质上是一部关于日本艺妓的“科普作品”,正如早几年的畅销书《苏菲的世界》本质上是一本介绍哲学史的通俗读物,“小说”的形式只是一个幌子。作为小说来看,女主角的性格过于“正常”,语言平铺直叙,毫无张力,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文艺爱好者的创作(事实上《艺妓回忆录》也正是高顿的处女作),但我看高顿的能力和抱负显然不在小说艺术,而在于对艺妓生活细节的把握,这方面他显然是做足了功课的。比如:旧时代艺妓用的面霜,原料是来自夜莺的排泄物;艺妓练习走路时,上半身和下半身是相互独立的,扭转上半身时,下半身不能随着转,走碎步,应给人以“小细浪漫过沙堤”的印象;艺妓做成一个华丽的发式,既费工又费钱,因此每周只能去理发馆洗一两回发,发型虽漂亮,头发却可能是臭烘烘的,需要洒很多的香水……诸如此类的细节,构成了绵密、可信的艺妓生活氛围,读来饶有兴味。其实高顿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材料,写一本非虚构的作品(高顿拥有哥伦比亚大学的日本史硕士学位),说不定比这部小说还要有意思些,但他肯定明白,非虚构著作不会比小说畅销。
  
  ㈡罗尼,罗宁
  
  章子怡说艺妓不是妓女,完全正确,但她没有讲,她扮演的艺妓小百合,学习乐舞、茶艺之类技艺,是作什么用途。
  
  《艺妓回忆录》里写得很明确,艺妓这一职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取悦男人。
  
  精通花道、茶道、书法,擅长表演能剧、歌舞和弹奏“三味线”(三弦),以及衣饰华美、谈吐高雅──所有这些女性美、艺术美的修养,只是为有钱的男性顾客提供优雅欢快的社交气氛,为自己赚取“香资”(出场费),至于卖艺之余是否还要卖身,倒不一定。
  
  贫家女千代幼年被拐卖到京都祗园(按:“祗”字右边应该是“氏”,没有那一点,简体字库没那个字)的仁田“置屋”(艺妓馆),受尽红牌艺妓初桃(影片中巩俐的角色)的欺凌,走投无路之际,幸遇贵人相助,初桃的宿敌、京都数一数二的著名艺妓真美羽(杨紫琼饰)将千代收为“妹妹”,经过数年调教,千代由见习艺妓出落为正式艺妓,取艺名小百合(章子怡饰),在京都“花柳界”逐渐扬名,令初桃相形见绌。小百合十八岁那年,终于一举击败初桃,成为仁田置屋的继承人,而初桃被嬷嬷驱逐出门,沦为下等妓女。
  
  《艺妓回忆录》的故事算不得生动,艺妓之间不择手段争宠斗法的情节有点像肥皂剧,谈不上有多少文学性,却可能适合好莱坞的口味。小说中一些自然主义手法的情色描写近似中国晚清狎邪小说,如见习艺妓“开苞”一节,十五岁的小百合在真美羽安排下拍卖童贞,一众男客出价竞标,最后,一位有收集处女嗜好的医生以前所未有的高价买走小百合的“水扬”(初夜权)。我有些好奇,这一类情节,斯皮尔伯格监制的电影将如何取舍如何表现。
  
  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电影成功与否,它定能激起更多人阅读原著的兴趣,反过来为小说促销。《艺妓回忆录》现有两个中文译本,书名都叫《一个艺妓的回忆》,青海人民出版社的版本(黎明译)翻译得马马虎虎,台湾希代公司“文学桂冠”版(林妤容译)则是惨不忍睹。
  
  试举一例:第27章讲到,真美羽被安排在年节上扮演《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Mameha was scheduled to portray Lady Murasaki Shikibu, author of The Tale of Genji.此句台湾版译作“预定要为现时之尾的紫女士作画”──《源氏物语》竟译成了什么“尾”,显然是把“Tale”看成了“Tail”。
  
  第14章讲小百合、真美羽在著名的“一力亭”茶屋举行结拜姐妹仪式,台湾本这样写:“假如你听过四十七罗尼的故事──他为主人的死复仇,事后被背负区杀害了──他们的领导人当时就躲在这间茶室里进行复仇的策划。”什么是“背负区”?叫人摸不着头脑。大陆译本是这样翻译的:“如果你听说过‘罗宁四十七’的故事(罗宁四十七等人先为他主人被害而报仇雪耻,然后自行切腹自杀),那么,那位武士就是隐藏在一力茶馆策划报复行动的。”所谓“背负区”,seppuku,原来是切腹,这个词大陆本翻对了,可是两个版本都没搞清所谓“四十七罗尼”或“罗宁四十七”是什么意思──就连我这个片假名都认不全的日本文化盲也知道:Ronin者,“浪人”也!
  
  用英文写的关于日本文化的书,想必夹杂不少难译的罗马化的日文词汇。但也不是没有捷径可循。其实只消把《艺妓回忆录》的日文译本找来对照一下,即能避免“罗宁”、“现时之尾”之类的笑话。
  
  

------------------------
昨夜,我看见自己的灵魂披了一件寒裳,拂着冰、踏着霜,迎着冷冷的月光,去寻找冰山下的岩浆。

转载[别推荐]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冷若冰霜110 关于日本艺伎的野史传闻。我就喜欢818历史 回复时间: 2005.11.08 15:01

    日本艺伎最早出现于日本元禄年间(1688年-1704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时由于
  
  伎馆人员不够,不得不从民间招收一些男子到伎馆内男扮女装,歌舞助兴;或是招收一些社会上
  
  的女子,充当配乐中的击鼓女郎。以后逐渐过渡到清一色的女艺伎。至今,虽已逐渐衰落,但仍
  
  作为日本京都的一种艺术象征而存在。 艺伎从其一产生就是为处于日本上层社会中的达官显
  
  贵、富商阔佬服务的。人们只能在那些豪华的茶肆酒楼和隐密的日本料亭中看到她们的身影。艺
  
  伎们多是服饰华贵,举止文雅,一套鲜艳的丝绸和服,常在几十万乃至上百万日元之间。由于受
  
  服务对象的地位所决定,艺伎们平时很少在大庭广众之中抛头露面,她们平日深居简出,外出时
  
  不是乘放下帘子的人力车,就是安步当车。步行时还要在头顶上扣上一个宽大的竹编草帽,把整
  
  个脸部遮盖得严严实实。
  
   艺伎雅而不俗之处,不仅在于它与妓有别,而且在于它的不滥,不相识的人很难介入,大都
  
  是熟人或名士引荐。艺伎大多在艺馆待客,但有时也受邀到茶馆酒楼待客作艺。无论是歌舞还是
  
  敬酒,她们都表现得姿态优雅,谈吐不俗,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几乎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总之,在劝酒中总能找到合适的话题。如果你回敬她一杯酒,她会毫不犹豫地端起你的酒杯,一
  
  饮而尽,然后深深地向你鞠上一躬,露出涂著一层厚厚白色脂粉的脖颈。艺伎与普通身著和服的
  
  日本妇女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此。普通妇女的和服后领很高,把脖颈遮得严严实实,艺伎们的和服
  
  脖领却开得很大,并且有意地向后倾斜,故脖颈全部外露。据说,艺伎的脖颈是最能撩拨日本男
  
  人的地方。
  
   同相扑一样,艺伎这一保持著浓厚的日本文化传统的群体相当封闭。 行业规定,艺伎在从业
  
  期内不得结婚,在年老艺伎的控制下集体居住在一起,否则,必须先引退,以保持艺伎“纯洁”
  
  的形象。尽管她们收入颇丰,但精神世界极为空虚,因此在这一群体中,同性恋盛行早已是公开
  
  的秘密。
  
   日本历史上的艺伎业曾相当发达,京都作为集中地区曾经艺馆林立,从艺人员多达几万人。
  
  不过,艺伎业在二次大战后大为萧条了,只是在经济恢复后一段时间内,随着公司公关业的升温
  
  ,旅游业的兴旺,艺伎又兴盛了一时,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艺伎还保留有几百人之多。但
  
  之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公司生意减少,艺伎业再度陷入低谷,据估计,目前京都的艺伎只不
  
  过200人左右,而且陪客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可谓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一些艺馆转作他用,
  
  服饰、乐器变卖或出租,艺伎转到夜总会当招待,艺伎业的衰退已成不争事实。
  
   传统意义上的艺伎,在过去并不被人看作下流,相反,许多家庭还以女儿能走入艺坛为荣。
  
  因为,这不仅表明这个家庭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有足够的资金能供女儿学艺。这种观念在今
  
  天虽已不太多了,但艺伎在人们心目中仍是不俗的。实际上,能当一名艺伎也确实不易。学艺,
  
  一般从10岁开始,要在5年时间内完成从文化、礼仪、语言、装饰、诗书、琴瑟,直到鞠躬、斟酒
  
  等课程,很是艰苦。从16岁学成可以下海,先当“舞子”,再转为艺伎,一直可以干到30岁。年
  
  龄再大,仍可继续干,但要降等,只能作为年轻有名的艺伎的陪衬。至于年老后的出路,大多不
  
  甚乐观。比较理想的是嫁个富翁,过上安稳生活,但这是极少的。一些人利用一技之长,办个艺
  
  校或艺班,也很不错。如果有机会能进入公司作个形象小姐,虽只是个“花瓶”,尚可一展昔日
  
  风采。当然也有不少人落俗为佣,甚至沦落青楼,就很不幸了。
  
   最初的艺伎多来源于有志献身于这一充满浪漫情调行业的女子,二战后,则来源于为生活所
  
  迫的社会上的孤女或艺伎的私生女。由于艺伎的内部管理极为严格,舞蹈训练又极其刻板,莫说
  
  年轻人望而却步,就是已步入这一领域的艺伎也多有思迁之念。若干年前,京都地区发生的艺伎
  
  罢工事件,充分显示出艺伎面临的危机。目前,日本全国现有的艺伎只有数百人,对于这一典型
  
  的夕阳产业,日本舆论众说不一。批评者说,艺伎的产生与存在是一个时代性错误,她是男权至
  
  上的时代产物,是对女权运动的莫大讽刺;支持者说,作为日本的一种传统文化,艺伎应得到保
  
  存。
  
   培养一名艺伎投入很大,但一旦其出山成名,要价也是很高的,例如出席一场像点样子的堂
  
  会,除了付给她们往返机票、出租车票外(即使在东京,招艺伎也必须从大老远的聚居区赶来)
  
  ,还将付给她们每人数十万日元的出场费(大约相当于一个白领的月薪)。特别是年轻貌美的高
  
  级艺伎身价更高,一般人员不敢问津,但巨商富贾、花花阔少、大企业大公司却不惜千金一掷。
  
  经济繁荣时,大公司为揽生意,总要把请艺伎当成公关手段。
  
   艺伎虽衰犹存,但随着一代艺伎业宗师、曾招待过著名影星查理·卓别林等贵客的中村喜春
  
  香魂飘零,也风光难再。衰落是趋势,消亡也只是时间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尚操此业的艺伎却
  
  不失信心。她们觉得,艺伎是京都和日本的“脸面”,应该加以保留。她们甚至周游各地,借以
  
  提高身价。有的人更明确地说:艺伎是京都的象征,传统的古老文化必须加以保护。近年来,社
  
  会上对于艺伎的衰与兴,保与弃还存在针锋相对的斗争。
  

回    复    

回复人: 海魂 Re:《艺妓回忆录》的原著到底讲了什么[转载] 回复时间: 2005.11.08 23:26

    究竟是伎还是妓?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