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河北文艺评论 回复帖

被回复帖: 午月禾的《诗歌基本知识(初学者请进)[转载]》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午月禾 收藏:1 回复:0 点击:170 回复时间: 2005.10.25 19:25:50

Re:诗歌基本知识(初学者请进)[转载]


  新月诗派
  
  
  一、新月诗派的形成
  新月诗派是由新月派派生出来的,同新月派既有联系,以有区别。
  新月派是一个涉及学术、思想、文艺和个领域的派别。新月派因新月社而得名。新月社成立于是923年,是一个具有社交性质的文化团体,组织涣散,参加者都是北京的上层人士,除文人、政客、军官外,还有银行家、交际花等。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陈西、胡适等。后逐渐开始从事文学活动。戏剧---诗歌
  前期新月派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编辑、出版《诗镌》
  1926.4.1徐主编《晨报·副刊》,经刘梦苇建议,闻一多、饶孟侃、朱汀、朱大丹等响应而创办《晨报副刊·诗诗镌》,每周一期,“专载创作的新诗与关于诗或诗学批语及研究文章,”开创了新月诗派。《诗镌》的编者和主要作者都是新月派成员。----1926.6.10,共出11期
  后期新月派:
  ①1927年春,部分成员重聚于上海,胡适、邵洵美、徐等筹备新月书店。
  ②1928.3作、闻、饶等办《新月》月刊(综合性刊物,至1933.6《新月的态度》,标榜“超然”,倡导“人性论”、“天才论”。)
  在京的成员大都分散,后期主要由一些留学欧美以及深受西欧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组成。
  ③1931.1徐创办《诗刊》(季刊),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加入。1931.11徐遇难,《诗刊》由邵洵美接编,出至四期停刊。
  ④陈梦家从《晨报·诗》、《诗新月》、《诗刊》上挑选徐、闻、饶、孙大雨、朱汀、邵、方令孺、林徽因、陈梦家、方玮德、梁镇、卞、俞大纲、沈祖牟、沈从文、杨世恩、朱大丹、刘梦苇等18位诗人共80首新诗,辑为《新月诗选》。
  1933.6,新月社无形解体,新月诗派也随之衰落。
  由于新月诗派政治背景和艺术上的复杂性,曾被斥为“反动的逆流”,但事实上,他们是自由资产阶级诗派,不参与政治活动,像徐后期在个别诗文中流露出对马义、工农革命的敌对情绪,但他对国的统治也很不满,他拒绝在国政府里任职,边国普通党员也不是。闻一爱国情感显然同新月派许多成员格格格不入。
  二、完整、系统的现代格律诗理论
  闻《诗的格律》饶《新诗的音节》《再论新诗的音节》
  ①“自然界的格律不圆满的时候多,所以必须艺术来补充它”。“所谓自然音节”最多不过是散文的音节,散文的音节当然没有诗的音节那样完美。
  反对“自然音节”,倡导创造艺术的格律。
  ②“诗的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
  高度重视格律的作用,但颠倒了情感与格律的本来关系。
  ③“从表面上看来,格律可从两方面讲:(一)属于视觉方面的,(二)属于听觉方面的。…譬如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两方面息息相关。
  “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音乐美:①每行诗句的音节要在体一致,中有规律变化。“整齐的字句是调和的音节必须产生出来的现象,绝对的调和音节,字句必定整齐。”例:孩子们/惊望着/他的/脸色/他也/惊望着/炭火的/红光,每行必须有两个“三字尺”和两个“二字尺”,排列次序不规则“这样写来,音节一定铿锵,同时字数也就整齐。”
  ②押韵术声音和谐,给人以听觉的美感,且押韵是灵活多变的。“中国韵极宽,用韵不是难事…用韵能帮助音节,完成艺术;脚韵使诗易记、能唱,造成铿锵的节奏,使诗涣散的声音贯吕一体,富于音律美”
  绘画美:①“因为我们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转达。”
  ②必须讲究文采修饰,词藻繁丽,吸收绘画的某些艺术手段,句勒出生动的画面和意象,增强诗的直观性,丰富诗的美感和情味。
  建筑美:指的是诗形整饰,节、句数相等,长度排列整齐均匀,具有完美的形式和结构,似建筑上的造型艺术。
  与律诗的建筑美不同:①“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②“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③“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随时构造。”
  《评论》“诗的真精神其实不在音节上,音节窨属于外在的质素”
  徐《新诗话》“情绪在诗里是一个先决的问题,格律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情绪而创造的”
  闻提倡格律诗,但并不否定自由诗,盛赞郭、艾、田间的楼梯诗,编选《现代诗抄》,自由诗占90%以上。
  新月诗派追求格律形式是把“诗情”做为先决条件的,这是符合内容决定形式这一艺术规律的。
  三、创作特色
  1、在内容上,前期积极上进,抨击黑暗现实、同情下层人民,抒发爱国热情,表达对自由、理想、个性解放的追求。
  例:闻《死水》《春光》大自然的绚丽-----钙的悲声
  徐《大帅》《人变兽》揭露军阀的残忍/《梅雪争春》纪念“三·一八”,贯穿了“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的精神;《先生!先生!》《太平景象》同情下层苦难,对社会不满。情诗《雪花的快乐》《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于赓虞《不要闪开你明媚的双眼》
  《大帅》(战歌之一)(见日报,前故战士,随死随掩,间有未死者,即被活埋。)两个士兵(三歌、老五)在执行在帅命令时的对话。天快黑了,尸体还有一大堆,已死的和将死的(还开着眼流着泪哩!)被一起掩埋,而前线还节节溃退,尸体源源不断。
  《先生!先生!》一个单布褂的女孩在冰冷的北风里随着铄亮的车轮飞奔,苦苦的哀求车上的先生可怜她又饿又冻又病的取,赏一顿窝窝头,但遭到拒绝,“先生!先生!”的哀求声不绝于耳。
  《这是---世界》“我和恋爱抛弃了懦层的世界,任凭荆棘、冰雹袭击我们,要寻找属于自己的恋爱、欢欣自由。”他们来到白茫茫的大海,海上有一座岛,岛上有青草、鲜花、美丽的走兽与飞鸟;”他们“快上这轻快的小艇,/去那理想的天庭---”,找到了“恋---自由。”
  《雪花的快乐》“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不去那冷寞的幽谷、凄清的山麓、荒街,而是清幽的往处,寻有朱砂梅清香的女郎,溶入她柔波似的心胸!”
  《春光》安溢的自然、天竹、碧桃、麻雀,“春光从一张张的绿叶上爬过。”阳光明媚,“我眼睛里飞出了万只的金箭,小鸟像天使一样在空中飞翔。”“忽地深巷里迸出了一声清籁:/可怜可怜我这瞎子,老爷太太!”
  后期,多数新月诗人陷于空虚颓丧,表达对生命的厌倦和幻灭的悲哀,具有浓厚的幻灭色彩。
  以徐为代表,他们追求个性绝对自由,在政治上向往资民主共和国,但军阀混战已国家多灾多难,军阀统治令人不满,对工农革命又深怀恐惧,所以感到理想破灭。个人也历经波折。
  例:陈梦家《葬歌》《自己的歌》徐《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从那一个方向吹》
  孙大雨《决绝》朱汀《葬我》《有一座坟墓》
  但卞之琳多写北京下层平民生活,《酸梅汤》《路过居》《几个人》
  2、在艺术上,他们成功地实践了“三美”主张
  (1)建筑美
  在诗节上,有双行一节的,也有三至五六行为一节的,有“豆腐干体”的方块型,也有万里长城的长列型,还有十四行的“商体”。闻《你指着太阳起誓》孙《决绝》除《云游》
  (在诗行字句方面,有跨行的,也有字数相等或参差不齐的)
  (2)绘画美
  闻,《你看》“你看太阳象眠后的春蚕一样,月吐不尽黄丝似的光芒”《春光》“春光从一张张的绿叶上爬过”《春日》“芭蕉的绿舌头舐着玻璃窗”《口供》“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3)音乐美
  初期,从胡适、刘丰农到陆志韦都在积极探索新诗的韵律,但多从押韵着眼,新月诗派不局限于押韵,不包含音节、平仄、格式等。
  饶孟侃颇注重音节的和谐、讲究平仄。朱汀吸取西诗音律的长处,又继承古代词曲风格,同志从民间说唱文学中吸取养分,三者融合,不少诗是可以读,可以唱的,如《采莲曲》全篇采用舒缓、平和的平声字,增加柔和音调,并采用先重后轻的音韵,表现小船在水中上下飘荡的情景,还在每节前四行插入“呀”安,造成句的停顿,音调拉长,适于吟唱。曾被配谱流传过。
  韵式变化多样:随韵(AAAA)交韵(ABAB)抢韵(ABBA)双送韵(AABB)偶韵(ABCB、×A×A)连环韵
  如:《再别康桥》
  他们的探索也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尤其是后期,为了追求形式往往不惜阉割内容,已意识到形式主义的弊病,纷纷遵守严谨格律到逐渐迈向自由诗实验。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
  四、评价
  1、“三美”之说是符合民族传统欣赏习惯的,它把新诗从欧化边缘拉回传统诗歌道路,是对诗艺的一大贡献。
  中国古诗形式的历史进化总趋势是走向格律化,古诗讲究严谨的韵律和节奏,具有匀整的音节,铿锵的韵脚。诗和音乐血肉相连是古典诗美的原因之一。
  古典诗词中向来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王维的诗,意境说。
  “中国艺术最大的一个特质是均齐,而这个特质在其建筑与诗中尤为显著”律诗的平仄、对仗等,都具有均齐的特点,“均齐的美在中国艺术品中表现得最圆满,可说是“中国工的人格。”刘煊《闻一多的手稿》《读书》79年第6期。
  2、新月诗派倡导的格律体在艺术上为现代新诗开辟了又一条广阔途径,并奠定了与自由诗并存的地位。
  三、四十年代,格律诗与自由诗并存。
  著名诗人保留着格律诗的艺术特质。卞抗战前“自由体与格律体兼用”,1938年后“基本上都用格律体”直至建国后。冯至抗战时期《十四行集》。戴望舒《雨巷》,30年代初提倡自由体的《现代》派诗风,抗战后,《灾难的岁月》不少是格律体。


删   除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论坛热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