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河北诗以言志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铁马 收藏:2 回复:2 点击:3265 发表时间: 2005.10.25 17:36:45

感悟宽容


  
  今天早晨上班,由于路上人多,路过百货大楼十字路口时,一位骑自行车的少妇不小心带倒了一位老人。当这位少妇向老人投来不安的眼神、并等待老人和路人的责难时,没想到老人却颜悦色的说了一句:“人多,没关系,以后骑车注意点。”这句话让这位少妇立马觉得很轻松,她轻轻的扶起老人,问老人磕坏没有。老人连说:“没关系,没关系。”然后是一副轻松的笑脸。老人的言行获得了行人的赞叹。
  这件事的过程,令我想到了人生路上需要宽容两字。对此,英国的一句谚语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解释:“世上没有不生杂草的花园。”阿拉伯人说得更风趣:“月亮的脸上也是有雀斑的。”说到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人生的路途中,我们要学会宽容,善待别人,也就是善待自己。
  在社会上处世,需要宽容。以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在美国一个市场里,有个中国妇人的摊位生意特别好,引起其他摊贩的嫉妒,大家常有意无意的把垃圾扫到她的店门口。这个中国妇人只是宽厚的笑笑,不予计较,反而把垃圾都清扫到自己的角落。旁边卖菜的墨西哥妇人观察了她好几天,忍不住问道:“大家都把垃圾扫到你这里来,你为什么不生气?”中国妇人笑着说:“在我们国家,过年的时候,都会把垃圾往家里扫,垃圾越多就代表会赚很多的钱。现在每天都有人送钱到我这里,我怎么舍得拒绝呢?你看我的生意不是越来越好吗?”从此以后,那些垃圾就不再出现了。这个中国妇人化诅咒为祝福的智慧确实令人惊叹,然而更令人敬佩的却是她那与人为善的宽容的美德。她用智慧宽恕了别人,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融洽的人际环境。俗话说和气生财,自然她的生意越做越好。如果她不采取这种方式,而是针锋相对,又会怎样呢?结果可想而知。
  在单位处事,也离不开宽容。一个单位,小的几个、几十号人,多的成百上千甚至数以万计。同事之间在一起,难免会出现误解和冲突,而宽容是化解矛盾的有效试剂。曾经读过的一篇的文章说得好:“宽容同事背后的中伤,能使同事之间团结谅解;宽容领导暂时的失察,能使上下之心协调一致;宽容下属无心的冒犯,能使下属之行自觉规范;如果人们不深刻理解宽容的含义,不理会宽容的价值,心胸狭隘,睚眦必报,言语刻薄,生性嫉妒,得理不饶人,得势不容人,就会如摸黑夜行,处处碰壁,时时摔跤,陷入无穷的烦恼……”
   就是在家庭生活中,一样需要宽容。一位老妈妈在她50周年金婚纪念日那天,向来宾道出了她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诀。她说:“从我结婚那天起,我就准备列出丈夫的10条缺点,为了我们婚姻的幸福,我向自己承诺,每当他犯了这10条错误中的任何一条的时候,我都愿意原谅他。”有人问,那10条缺点到底是什么呢?她回答说:“老实告诉你们吧,50年来,我始终没有把这10条缺点具体地列出来。每当我丈夫做错了事,让我气得直跳脚的时候,我马上提醒自己:算他运气好吧,他犯的是我可以原谅的那10条错误当中的一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婚姻的漫漫旅程中,不会总是艳阳高照、鲜花盛开,也同样有夏暑冬寒、风霜雪雨。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小矛盾,如果能像那位老妈妈一样,学会宽容,你就会发现,幸福就在你的身边。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修养,也是一种能够感动人心灵的力量;宽容体现的是人的文明程度,折射的一种人性的光环。宽容地对待他人,并不是贬低自己,也不是忍气吞声胆小怕事,相反正是一个人风度的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地得到过别人的宽容,那么每个人也就应该就学会宽容别人,无论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邻居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熟悉和不熟悉人之间,都需要一脸春意、一份笑容、一句温馨的话语。每个人的宽容都是创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
  互相宽容的同事一定事业辉煌;互相宽容的夫妻一定百年共枕;相互宽容的朋友一定能友谊长青;互相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学会了宽容,那么我们的生活会多了一份阳光和温馨,少一些阴翌和冷酷,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灿烂美好。
  


原创[文.百味人生]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方央 Re:感悟宽容 回复时间: 2005.10.25 23:41

    心字头上一把刀是忍,在许多时候,忍,就是一种宽容。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竹辉 Re:感悟宽容 回复时间: 2005.10.27 11:59

    很难在遇事时都有这样雅量 保持平和啊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