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江苏创作空间 回复帖

被回复帖: 张宇轩的《为喜鹊守灵[朦胧诗一首,请各位诗友不吝赐教]》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午月禾 收藏:1 回复:2 点击:713 回复时间: 2005.10.18 16:39:29

转载 什么是朦胧诗歌?


  什么是朦胧诗?让人觉得很幽默的是,自八十年代起,中国大地上兴起了那么多的自称是现代派的朦胧诗人,却至今还没有对朦胧诗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朦胧诗这一名字最初出现在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1980)这篇对诗歌的评论文上,其后,便演变成公认的当时流行的诗歌术语。 对朦胧诗尽管还没有一个一致的看法,但普遍认为,朦胧诗是属于现代派诗歌或者具备现代派特征的诗歌。现代派诗歌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从一般意义上讲的很晦涩,让人难以理解,在当今,现代派最负盛名的诗作是艾略特的《荒原》,它发表于一九二二年,《荒原》象征着世界没有水,因而干枯了,趋于毁灭。它是现代诗的一个里程碑: 河边的帐篷支离破碎,最后手指般的树叶紧握,伸进潮湿的河岸,风吹起这片棕色的土地,无人听闻...... 在群山中倾颓的洞里在淡色的月光下,小草在倒塌的坟上歌唱,而教堂空无一人,只有风穿过 食指,北岛等一批朦胧派诗人开始写着朦胧诗,实际是模仿欧美现代派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但他们当中一些人仅是停留在文字的模仿上,没有提炼出诗的素质出来。用白话文写现代朦胧诗,并不是从北岛他们那时开始的。早在一九二五年,李金发出版过一本个人诗集《微雨》,是属于中国现代诗第一本诗集。李金发曾在法国留学,受波德莱尔影响很大,而波德莱尔是现代派诗歌的开山鼻祖,他的著名的诗集是那本《恶之花》,出版于一八五七年,四十年代曾成为法国最畅销的书。 现代诗歌写作技法,主要是采用象征主义。象征主义的基本特点是朦胧、神秘、暗示和通感等。象征主义这一词源于哲学,它出自于瑞典哲学家史威登堡的《对应论》里。史威登堡论为,自然界万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相互对应的联系,任何一个事物里都包含着其它的事物。在波德莱尔那首著名的《感应》诗里,对象征主义做了形象的描述: 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的柱子不时发出含糊不清的声音 李金发从法国回来,学习波德莱尔,创作的许多现代诗,但遗憾的是,他的诗作只是移植,不是创作,诗作里有许多波德莱尔的痕迹。他创作现代诗,也只是在词语上进行"创作",偏离的创作方向,几十年下来,他的诗作几乎被人遗忘了,用当时的评论,他对现代派发展有功,但他败坏了语言。朱自清曾在一篇文章里对李金发的诗做过这样的评论:他的诗没有寻常的章法,一部分一部分看可以懂,合起来却没有意义。李金发的代表作是那篇《弃妇》: 长发披我两眼之间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木之沉睡黑夜与蚁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之身后如荒野狂风怒吼战栗了无数游牧 由于朦胧诗的创作主要是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朦胧诗的创作就是在挖掘具有象征性的"晦涩"的词汇。法国著名诗人克洛代尔曾说过,象征主义诗人是"首先要找到‘词' ——具有魔力的词。"但是,诗人不只是仅仅会‘造词',而是要凭借语言这种有形无实的特点来组织一幅清晰而美妙的图画,是想象力和欲望相结合的产物,是欲望和生命的冲动,是内心梦幻或生命原始冲动的秘密。由这样的语言产生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诗,它具有美妙的乐感——这是象征主义诗的另一特点,象征主义诗的语言的音乐性,使诗句听起来象翠鸟啭歌——读者可以听不懂鸟的歌声,但却喜欢听。 但朦胧诗从在中国兴起的那一时刻起,在一部分诗人眼里,似乎它的目的就是让人难懂或者根本看不懂,一些朦胧诗的作者近于用" 癔语"在写诗。超现实主义者曾经声称,神经病患者的语言是真正的精神活动的语言,但朦胧诗的作者并不是精神病患者,他们的作品是在理智的指导下写出来的,然而,他们的指导方针却和"神经病患者的语言"有些相似之处。 在这些诗人当中,北岛的诗作,有许多都近似于"癔语",在" 词语"的挖掘上下功夫,但‘词语'不是诗。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论述诗时曾经指出,语言是一切存在的基础,是所有存在的家园,但语言不是诗,它只含有原始的诗的本质,只有诗人的思想和语言达到同一对象时才是诗。 北岛创作的诗,有些诗与李金发的诗很相似。并且也都缺乏乐感,他的《古寺》可以用来说明这一点。 消失的钟声结成蛛网,在裂缝的柱子里扩散成一圈圈年轮没有记忆,石头空蒙的山谷里传播回声的石头,没有记忆当小路绕开这里的时候龙和怪鸟也飞走了 同样是朦胧派诗人,舒婷的诗就比较凝炼,有乐感,也很有韵味。 我真想聚集全部的柔情以一个无法申诉的眼神使你终于醒悟 ——舒婷·雨别·—— 在顾城那里,由于他的天赋多了些,他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把握住自己瞬间的感受。比如,在他那首《远和近》里,他把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和心灵距离完全诗化了。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戴望舒的《雨巷》,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诗的一首象征派诗歌的经典之作,不仅韵律优美,诗中的"雨巷"、"姑娘"、"梦"和 "丁香"等等象征性的暗示,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环境的感受。整个暗示互相关联,融合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之下,客观的"景象"相互感应。而北岛的那首《古寺》却近于天马行空,随意而"感",让人难懂。汪国真的诗和席慕容的诗在大陆走红,客观上是对大陆朦胧诗作整体的一次否定。 英国诗人叶芝曾经说过,诗必须象口头语那样直接自然,要把纯真而高尚的思想感情体现在简朴的形式之中,无论什么主义,都必须让人首先接受。在这方面,台湾的诗坛在诗的创作上与大陆是完全不一样的起点和格调。台湾现代诗的崛起,起于六十年代诗人纪弦创办《现代诗》诗刊。纪弦在解放前曾和戴望舒等人在上海一起创办过《新诗》诗刊,他的《现代诗》实际上是戴望舒、李金发的延续。所以说,台湾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承接和发祥地,在那里,活跃着许多杰出的现代主义诗人,如洛夫,纪弦,痖弦,余光中,郑愁予,周梦蝶,张默,扬唤等人,他们的许多诗作广为流传。象纪弦的《你的名字》,郑愁予的《错误》,余光中的《乡愁》等等。而洛夫和痖弦的诗更具有这方面的代表性。 洛夫是台湾最出色的现代主义诗作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是《石室之死亡》,是一篇超现实主义的大作,在现代诗坛上,可算独树一帜。洛夫早年从事抒情诗的创作,语言简明,意象清晰,后转向现代主义诗作,语言很晦涩。在现代主义诗作不断遭到批判后,他重又从艰涩复归明朗,在诗里,采用口语化和散文化的句法,在淡如墨画的单纯意象中,寻找一种不落言诠的暗示。 子夜的灯是一条未穿衣裳的小河 你的信是一尾鱼游来读水的温暖读你额上动人的鳞片 读江河如读一面镜读镜中的你的笑如读泡沫 ——洛夫·子夜的信·—— 痖弦创作诗歌时间并不长,他的诗往往以时空的错位,在真切与情绪的恍惚中,构成一幅既真又谬的境界。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荻花在湖沼的蓝晴里消失七月的砧声远了暖暖 雁子飞行也不在辽穹的天空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了暖暖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在南国小小山径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 ——痖弦·秋歌·写给暖暖·—— 朦胧诗在中国的出现应该说是个时代的产物,是畸形社会下的畸形产物,是带有某种喻意性的东西,是对社会的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上的背叛和反抗。在所有文学体裁中,诗是最适合这种作用的,因为诗源于情感,它挥发人的情感也最有效,最直接。小说、散文都缺乏这种力量,原因是小说、散文没有韵律,没有那种在诗中敲响的鼓声和雷鸣,诗人的情感一经握住的鼓槌,诗就会有一种强烈的力量震撼人心。在这方面,最杰出的诗作,可能要数莱蒙托夫的纪念普希金的"诗人之死"。 但遗憾的是,朦胧诗从喻意开始,逐渐演变成为诗的的流派后,许多诗作者有意或无意地做起了文字上的游戏,不该朦胧的诗也朦胧一下,咏物、言情,言志的诗,纷纷以朦胧诗出笼,一时间,朦胧诗似乎是衡量一个诗人的诗作水平,好象不朦胧了就不是诗。另一方面,由于朦胧诗在很大程序上取决文字上的技巧,在感情渲泄上与诗本身有了一定的距离,这就导致苍白无力感情失血的诗也被上朦胧诗的外衣堂而皇之的登堂。在这些朦胧派的诗人代表当中,北岛可以算是一个例子。 不可否认,在北岛的早期作品中,有些朦胧诗还是相当不错的,他的代表作有《回答》等。但后来,朦胧诗在他手下只是词句上的替换,近于随心所欲地来玩弄词语表现他个人所谓的"诗境"。不要以为这是什么主义,所有主义在诗歌那里,必须完成诗 的一个世界的表象。尽管现代诗更加注重暗示、象征、歧义等等手法,但简单、鲜明、直接依然是诗歌的本质(诗与歌连成了一个词,体现了诗是唱出来的简明)。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这样讲,朦胧诗是大陆诗歌堕落的最后的抗争。解放后,大陆现代诗人,还没有一个人能力能够超出三十年的诗作水平,没有一个诗人可以和徐志摩、闻一多和戴望舒等人相比,这足以说明了诗歌的没落。 中国朦胧诗,如果要追溯的话,笔者认为,可能要追溯到前秦时期秦州剌史窦滔的妻子苏蕙所作的《璇玑图诗》,小说《镜花缘》里有详细介绍。璇玑图共841个字,据说:可以从中读出7958首诗出来,体现了汉字组词和语义的多变性。正是由于汉字的这一特性,也由于社会政治上的原因,中国现代朦胧诗有了发展的时机。中国现代朦胧诗的发展,似乎有两个明显的时期,前期主要是以北岛,舒婷,顾城等人组成。在这几人当中,以舒亭的诗最为质朴,诗中始终没有脱离诗的精魂——情感——这一诗的本质。顾城的诗,主要表现了自然的多面性,引导人们用第三只眼光去看世界。他注重的是暗示和象征。而北岛的诗,在社会与人之间寻找一个对等的平衡,但他的诗大多除了词语,几乎失去了诗了意义。在后朦胧诗派中,以骆一禾海子等人为代表,尽管他们受朦胧诗的影响较大,但他们的诗作已不完全属于朦胧诗。 我们还是通过北岛的诗来看北岛。 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 ——北岛·一切·—— 这是北岛的诗《一切》里的开始两句,这两句话很普通,没有任何诗意,后面接着: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求 后面还有十个"一切",都是很浅显的常常在人们嘴里说的内容,干巴巴的把十四个"一切"堆在一块儿就是诗。诗可以不讲文法,可以不讲句法,但诗最反对的是枯燥与泛滥。而北岛的这首诗确确相反做到了这一点。 诗不能没有情感投入。没有情感的诗,如同人没有了灵魂,没有了呼吸。在诗里,我们是要能听江河奔涌,山风呼啸,日月星辰的大鸣唱。象在惠特曼诗里找到的那种指天挥手的气势,在泰戈尔诗里感到的那种一草一木的颤动。而北岛的诗,除了为了朦胧而朦胧外,几乎不可能听到诗人心脏跳动的声音。而诗歌的躯体,是必须载着诗人的灵魂的。灵魂死掉了,那诗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在海子那里,我们可以感到来自海子心灵强烈的跳动! 大地啊,伴随着你的歌声我们的酒杯举向哪里?我们的脚举向哪里? ——海子·大地·—— 北岛的《红帆船》算得上是北岛的抒情诗了,我们来听听他的渴望。 走向落日不,渴望燃烧就是渴望死亡而我们只求静静地航行你有飘散的长发我有手臂,笔直地举起 不仅没有那种明快的节奏感,而且把"走向落日/不,渴望燃烧/ 就是渴望死亡"当成诗句,有意义吗?诗在这里变成了简单的释义,简直就象是一个苍桑的老人在吃力地写一则寓言。 在舒婷那里,诗仿佛是从荷露里抖落出来的的声音,令人耳目一新。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的,只是两颗泪珠 ——舒婷·思念·—— 北岛的诗,大量的只是停留在词语的琢磨上,没有在生活的色彩上赋予诗的想象和翅膀,其结果,在一切诗意丧失后,是一堆空洞的模糊含混不清的句子的堆砌。 走吧冰上的月光已从河床上溢出 ——北岛。走吧—— 当然,谁也不知道明天明天从另一个早晨开始那时我们将沉沉睡出 ——北岛·无题·—— 对岸的树丛中掠起一只孤独的野鸽向我飞来 ——北岛·界限·—— 夜已来临夜,面对着四只眼睛这是一小片晴空这是等待上升的黎明 ——北岛·黄钟·丁家桥—— 用手臂遮住半边脸也遮住了树林的慌乱 ——北岛·是的·昨天—— 象上面这种既无美感也无新意甚至软弱无力的诗句,在北岛诗里能找出许多,它几乎也是北岛整个诗的特征。判断一个诗人的好坏,是以诗的诗素而论,诗素即是诗人内心产生的并赋于作品的力量,有了这样的力量,才能推动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美感,北岛似乎有一种先天性的失血,在情感上无法和舒婷相比,在天赋上不及顾城,他只好转向文字上的游戏。他的《同谋》最能反映出他的这一趋向。 很多年过去了,云母在泥沙里闪着光芒又邪恶,又明亮犹如腹蛇眼中的太阳手的丛林,一条条歧路出没那只年轻的鹿在哪儿 ——北岛·同谋·—— 同样是现代诗的代表,台湾洛夫的诗就体现出不一样的气质。 你猛力抛起那颗磷质的颅便与太阳互撞而俱焚 ——洛夫·醒之外·—— 蓦然回首远处站着一个望坟而笑的婴儿 ——洛夫·石·—— 你是喧哗的荷池中一朵最最安静的夕阳蝉鸣依旧依旧如你独立众荷中时的寂寂 ——洛夫·众荷喧哗·—— 在后期也称之为朦胧诗派最杰出的诗人,海子、骆一禾,却都在青年而去。他们的诗有着不一样的光芒。 今夜美丽的月光,你看多美丽羊群中,生命和死亡宁静的声音我在倾听 ——海子·月光·—— 我们完全是旧人我们每年的冬末都要死去一次渐渐地变红听季节在蟋蟀中鸣叫 ——骆一禾·青草·—— 北岛,曾经给中国沉静的诗坛带来过喧嚣,他代表的只是一个过去,一个诗没有方向时找到的一个错误的方向,他的名声,远在他的诗作之上。


删   除    

回帖


回复人: 张宇轩 Re:午月禾 回复时间: 2005.10.18 16:53

    看来,我对朦胧诗理解得还不透彻,今后我回注意。

------------------------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删   除    回    复    

回复人: 杯子里的海 Re:午月禾 回复时间: 2005.10.18 22:23

    多谢午月禾了,呵呵:_)

删   除    有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论坛热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