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儿凶手作螟蛉
《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古人不知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还附会为:“螟蛉,青虫。蜾蠃,细腰蜂,无雌,运土作房,负螟蛉置于其中。祝曰:‘似我似我。’七日而化为己子。”所以,义子便叫“螟蛉”。
收养义子,古已有之,但把杀害儿子的凶手当成儿子看待,恐怕世上就很少见,尤其是金庸、古龙笔下的侠士,只要是亲人或师徒被杀,不管对方是错是对,一定要千方百计手刃对手方能解恨。俗话说:“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见到仇人,恨不得咬他一口,怎么会像对待儿子一样待他呢?但现实中确有其事。据《共鸣》杂志报道,2002年6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李玉良、王平夫妇接到亲戚的电话,说儿子李满意骑车被撞成重伤住院。当他们冒着滂沱大雨挤上往上海的汽车到达医院时,年仅18岁、到上海才19天的儿子只微弱地喊了声“爸爸、妈妈”后就离开了人世。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人生的一大悲剧。在替死去的儿子换衣服时,他们发觉儿子一身干净,不像是车祸造成的。经验尸结果表明,李满意是死于颅脑出血而不是车祸。儿子的同事袁豪告诉他们,几天前在和李满意打斗时用棒子打中了他的后脑勺,他们一听,怒火中烧,怒发冲冠,牙齿咬得格格响。他们在诉状中要求:严惩凶手,判处袁豪死刑;刑事附带民事赔偿各类费用9.6万元;并强烈要求立即处决凶手,以平心中之恨。
在审理此案中,上海市徐汇区的法官碰到了审讯生涯中第一次令他们大出意外的事:
一是死者死前不说自己被打,反而谎称是因车祸受伤,可见死者不想凶手被追究法律责任。
二是凶手诚恳地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每次交代完全一致,无半句为自己辩护的话语,而他和李满意的打斗现场没有证人,只有他自己的“一面之词”。庭上,也没有唇枪舌剑的辩论,只有袁豪声泪俱下地请求李玉良夫妇宽恕他,请求法院从轻处理,给他一个终身替死者尽孝的机会。其痛苦万分的悔恨,令人十分同情。
而最让法官震惊的却是,李玉良、王平夫妇后来来个180度的转弯,向法院递交了一份从轻处理袁豪的报告!
如此主动宽恕杀害儿子的凶手,是什么力量驱动的?袁豪与李满意同龄,是遗腹子,4岁时母亲改嫁,便住在上海亲戚家,性格内向孤僻,自控力差。李玉良、王平夫妇去寻找儿子遇害的线索时,他却很热情地接待他们;并说自己打了李满意。得知李满意死后,他非常悔恨,请求上海家境并不宽裕的亲戚借钱给他,交了6000元到法院。而李玉良也是孤儿出身,对孤儿颇有同病相怜之情,尤其是袁豪在法庭上的痛悔和信誓旦旦愿意为他们夫妇养老的真情感动了他们。经过多次痛苦的心灵抉择,他们决定原谅袁豪,并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善待他,也希望死去的儿子原谅他们、原谅袁豪……
这是一曲惊鬼神泣天地的壮歌,伟大的父爱和母爱,使他们最终包容了杀儿凶手,体现了人性的高尚,让人叹服,让人感动。自古以来,拜干爹认义子,大多数是受迷信的影响或出于利益的权衡,而李玉良夫妇的义举,无疑是平凡人对人性的褒扬,是灵魂的升华。我们恳切希望袁豪在未来的日子里,不要辜负善良的“父母”用痛苦换给他的爱。
2003年3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