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湖北尘埃落定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寒鸦 收藏:0 回复:22 点击:7535 发表时间: 2005.08.22 13:32:05

杂谈文化审美


  前段时间,一时兴起笔之所至,在林子里涂鸦了一篇贺新郎--赋那时的柔情你永远不懂。刚发了一段时间,收到朋友颜君的回帖,很感谢他对我词上的不足之处一一点出,而且很严谨的态度以辛弃疾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上的韵脚曲律作了比较和参考。对朋友的感谢和对自己的批评我在回帖上加了说明。几天以来,所感颇多,也想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说说感想,与林子里的朋友商讨。
  传统的学术习气对于灵动的文学创作有时候是一种束缚、制约和损害,过分的追求学术语言的全面、完整、周密,有时候就代替了文学创作上的可追求语言和意境的片面、残缺和偏执,也扼杀了审美的全面性、兼容性。历数中国古代很多优美的诗句,总是在夸张中脱离缜密、在执拗中打破规律,如果硬要用全面、完整、周密的语言一致来完成,那也就诗味全无了。作为审美文章的欣赏者,我们可以全面的了解它、诠释它;作为审美文章的创作者,是否应该允许自我的打破和释怀呢?
  过分追求文化审美上的咬文嚼字,会给普通读者产生一种高深莫测的学问假象。读者不可能都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来理解它。这样曲高而和者寡往往就暴露了传统审美文化的虚伪和衰败。文学创作的本性,不应该满足于前人遗传下来的局限里面,只有创造,才是它发展的希望所在。我们没有必要和司马迁商讨史料、替李商隐修改韵脚、帮辛弃疾更改词牌。打破传统上总是寻求一种刻意完满心理上的对应而可以追求一种不完整的所在,只有这样有不完整的存在才能真正释放创造性的空间。
  传统的审美标准总是以有白发和皱纹的大师审判而统一,总是以抽象代替具体、以一般代替特殊。这样很难适应审美市场的变幻莫测,很难把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美的标准准则。平衡是一种美、不平衡也是一种美,现实是一种美、虚拟也是一种美,相约是一种美、距离也是一种美,这些浅显的知识人人皆知。但不美的作品也存在于平衡和不平衡、现实和虚拟、相约和距离之中。这样你很难以一个标准来衡量它,很难体现哲人所说的--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上的统一了。
  中国传统的一切艺术审美的原则都是从上而下教化式的、灌输式的,以政治标准代替艺术标准,以个人威信代替普通心理,形成让人顶礼膜拜,高高在上的教条化、空洞化的形式。换一个时代,换一种教义后往往还是一种教条代替另一种教条,一种空洞代替另一种空洞。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更科学、更理性、更适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审美标准来适合普通大众对文化上美的追求与欣赏。打破传统的教条化、空洞化让中华文化更具有生命性,更能显示一种生生不息的独特精神,让这种精神延续和丰盈文明古国的文化底蕴,让一种生气勃勃的民族文化傲然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
  个人之言,偶有所感,反感者请理解。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爱到荼靡 Re:杂谈文化审美 回复时间: 2005.08.22 13:54

    对于一些人来说写作始终是严肃的事情
  
  一些人执著于纯文字 一些人执著于心情
  
  我一向以为文字只要可以诠释自己想要的表达就可以了
  
  当然 做学问除外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一池秋梦 Re:杂谈文化审美 回复时间: 2005.08.22 14:04

    能够给人美的感觉的都是好的文字,赞赏古代文学的平仄严谨,字词考究,不过也欣赏现代作家的灵感闪现.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雪克 Re:杂谈文化审美 回复时间: 2005.08.22 14:10

    荼靡所说极是。
  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残缺之美。
  但任何一种,不能刻意为之。
  个别词似应再酌。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