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农村
阅读中国典籍,不可避免要触及到一个名词——农村。一触及到枝桠交错的笔划,我禁不住心悸。读,又怕读错,跳,又跳不过。 但是一种责任或者说一种习惯督促我不得不诠释农村。 诠释农村,如同翻动广袤而厚实的土地。 没有横空出世的气魄,没有气吞山河的壮举,在风雨飘摇中,一间破茅屋,一片旧苇席,诞生了他。此后,一个瘦弱的身影便蹒跚在泥泞的田堘上。 很怕去翻动农村的历史,本来农村也没有什么辉煌。 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读到的多是“白骨露于野”,充耳的尽是剑戈相击声。 树木在期待无望中枯萎,农村很长时间不熟悉炊烟。一把草根,用来抵挡死亡的偷袭;一块麻布,用来抵御严寒的暴虐。 回溯农村的历史,对于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儿子来说,是一种彻心的痛苦。 当我面对村中的一株老树,一眼枯井,一盘石磨,都让我泪眼模糊。 世事如烟似雾,问苍生可渡? 从湖南农村的田间走出的一位中国现代史上了不起的伟人曾说过: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许多人感兴趣于农村的广阔,空气清新,可以开辟疗养院之类。而对于农村落后贫穷则避之如瘟疫。农村,是一个可亲又可怕的名字。 又是那位伟人说:以农村包围城市。但这只是当时战争策略。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城市一直是以贵妇人的眼光傲视衣衫不整的农村。 城市文明在影响农村,农村却很少影响城市。这使土地面积人口数量都占绝大多数的农村越来越不自在。 城里的时髦服装穿到农民身上,已经成为过时。 农村,应该寻找自己的时髦。 被称为农民的农村的子民成年累月地过着连自己也闹不懂的生活。父母生了我,又用田地里生产的谷子红薯养育了我,又用一毛一毛攒起的鸡蛋钱供我上学,却让我考大学,以求换个城市户口,走出农村。 当时,我无法理解父亲母亲送我到村口的眼神。 栖息于农村这棵树上的鸟儿成群地飞了出去,向东方,向西方,向南方,向北方…… 在吻遍了白云青山流水吻遍了城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之后,又回归农村。 摩托车、电视机、录像机以至楼房 ,不过是农村富裕的附丽,更重要的是几千年不曾有过的新鲜血液不断地注入农村的肌体。 农村的内涵在不断更新。 农村的外延在不断扩大。 我毕竟也回归乡土,乡土是农村的血液,也是我的血液,乡土滋润着与我一样的乡土诗人,我们用被风吹哑的嗓子唱着农村的赞歌。 这里,我不揣冒昧不自量力想诠释农村,只是想尽一个农民后裔的绵薄之力。我知道,以我之浅见拙识,断难诠释清楚博大精深的农村。唯一能够诠释的,是一辈子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
被文坛.浮生杂记收录 原创[文.心路心语] 收 藏
回帖
有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 复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