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湖南贴图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琉璃湖水 收藏:2 回复:6 点击:5594 发表时间: 2005.08.11 21:16:09

【七夕】——“中国的情人节”专集[贴图]


  七夕的由来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庆祝方式
  
  这个节日已越来越少人庆祝。在50年代和60年代,每逢这一天,牛车水一带到处张灯结彩,布置得如同仙境一般,来自不同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这里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由于节日的来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节应发展成为华人的“情人节”,让这一天充满爱情的温馨与甜美,也让人们向所爱的人表示赏识与关怀。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就夜晚而言,除月夕外,七夕也是同样美丽动人的......
  
  七夕别称“星期”的背后,有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二星在七月七日这天会合,故称。王勃的《七夕赋》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七夕乞巧
  
  七夕七月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 七夕节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样的面点,各地风俗不一。各种巧食做成后,都要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象要请天上的织女来品评。然后大家一面观赏着遥远的夜空,一面吃着各种巧食,认为这样会使人变得灵巧。
  
  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财富、早日有美满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
琉璃出品,必属精品。
琉璃文集:http://www.my510.com/ac/wj.php?aid=21242&userid=21242

贴图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琉璃湖水 Re:【七夕】——“中国的情人节”专集[贴图] 回复时间: 2005.08.11 21:17

    乞巧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回    复    

回复人: 琉璃湖水 Re:【七夕】——“中国的情人节”专集[贴图] 回复时间: 2005.08.11 21:26

    十二星座与七夕情人节
  
  
  
   白羊座:不妨相约去看鬼故事电影,刺激两人的兴奋神经,顺便作点大胆的事..
  
   金牛座:可找一家特别高级的西餐厅,两人在柔和音乐的情调下共进晚餐,共享美食
  
   双子座:可以来点难得的游玩,相约到难得一去的地方,留下津津乐道的爱的回忆
  
   巨蟹座:可以先去夜市逛一下,吃点小摊的佳味,然后互相倾听对方的贴心话..
  
   狮子座:在浪漫的情人夜,一对激情的恋人,可以趁理智朦胧的夜晚,要求你心已属于我
  
   处女座:古老的散步情趣培养法,在新潮的年代里,一定要加上甜言蜜语和胆量..
  
   天枰座: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情人的相互依偎备感温馨,可以顺便规划两人的将来
  
   天蝎座:平时的你侬我侬,在情人夜揉成一团热情的火,应该找个地方来退火吧!
  
   射手座:狂热的恋情,在情人节疯到最高点,走,你俩就到舞厅跳他个一整夜..
  
   摩羯座:久藏心中的激情,应该在情人节的夜晚点燃,抛开拘束,大胆地互诉爱的欲望..
  
   水瓶座:送花是太平凡了,巧克力吃了也容易发胖,来点新奇的节目吧!殉情除外..
  
   双鱼座:陶醉的日子终于来了,两人的天空配上醇酒和情人,醉上加醉,情上加情..
   

------------------------
琉璃出品,必属精品。
琉璃文集:http://www.my510.com/ac/wj.php?aid=21242&userid=21242

回    复    

回复人: 琉璃湖水 Re:【七夕】——“中国的情人节”专集[贴图] 回复时间: 2005.08.11 21:40

    七夕节的诗词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今月曾经照古人——七夕的诗
   
   牵牛织女
   唐·杜甫
   牵牛出河西,
   织女出其东。
   万古永相望,
   七夕谁见同?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之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针易,
   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
   明月试看看。
  
   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
  
   情人庙庙联
   真情无人见,假情天有知。 (情人庙供奉牛郎织女,位于台北)
  
   情人庙鸡心石上刻小诗
   情人双双到庙来,不求儿女不求财,
   神前跪下起过誓,谁先变心谁先埋。
  
   
  
   
  
  鹊桥仙
  
  宋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官至国史院编修,有《淮海词》。此词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入手,上片写相会,下片道离别。上片将牛郎织女情描述成人间最纯真的爱情,称其“便胜却人间无数”。下片提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观,蕴含了深刻的理性内涵,成为千古绝唱。
  
  ·七夕
  
  唐 宋之问
  
  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 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宋之问(?-712)字延清,汾州西河人。官终考功员外郎。世称宋考功。后人辑有《宋之问集》。此诗前两句写牛郎织女七夕相聚的传说和民间乞巧的风俗。后两句暗用“天上一天人间一年”的传说,否定牛郎织女阔别一年的说法,显得标新立异。
  
  ·他乡七夕
  
  唐 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孟浩然(689-约740),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终生布衣,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此诗说的是,作者旅居他乡,在客店度过七夕。鹊桥会的故事引起诗人的乡愁,于是遥指斗牛,问自己何时才能与亲人团聚呢?
  
  ·牵牛织女 七夕
  
  唐 白居易
  
  烟霄微月淡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霄中。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此诗虽短,但天上人间,欢情与离恨,都有涵盖,可谓言简意赅。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离别,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归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李商隐(812-858),唐末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本诗从猜测仙家的心思入手,指出有离别之苦,才有佳期之乐。然后转到描写佳期的喜庆气氛,以及期盼团圆的心情。最后想到民间风俗,问:“既奉出食品,让蜘蛛代为乞巧,那又如何答谢搭鹊桥的乌鹊呢?”本诗妙在用语,如用“碧”、“金”、“银”、“玉”烘托喜气,用“久”、“迟”表现期盼心情。
  
  ·鹧鸪天 七夕
  
  宋 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晏几道(约1030-约1106),字叔原,号小山,著有《小山词》。本词以宋朝关于鹊鸟误传使牛郎织女只有一天相聚时间的说法入手,先写鹊鸟误传的遗憾,后写分别的离愁别恨,指出牛郎织女虽有相会但终归是悲剧。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鬓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柳永(约984-约1053),北宋词人,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此词上片侧重写景,说七夕美景是由于牛郎织女相会而出现的,带有神秘色彩。下片侧重叙事,写出人间七夕良辰,并借乞巧女之口道出愿天上人间团圆如七夕的美好愿望。
  
  七夕 祖咏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迢迢牵牛星 无名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说明]
   “七夕”又称“女儿节”。七月七日几乎全是女子的活动。这首唐代七律描绘了七夕晚上的风习:全家聚宴,女子默默祈祷找个如意郎君。然后排成行,一位一位拜祭仙女,乞巧,热闹了整整一晚上。
  
  ·鹊桥仙
  
  宋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低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词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这首词从悲观的角度出发,上片写群仙的嫉妒,想象奇特。下片写离别的心情,短暂的相聚,离别的复现,使得愁上添愁,实在让人体味颇深
  
   

------------------------
琉璃出品,必属精品。
琉璃文集:http://www.my510.com/ac/wj.php?aid=21242&userid=21242

回    复    

回复人: 琉璃湖水 Re:【七夕】——“中国的情人节”专集[贴图] 回复时间: 2005.08.11 21:47

    中国各地七夕节习俗
  
  
   虽然只有一个七夕节,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同一个节日里,全国各地的节日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
  
   在江苏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在胶东地区有“七夕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在陕西,七夕夜女孩子们则要用稻草扎成个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织女),并让她穿上女孩子的绿袄红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们供上瓜果,并端出事先种好的豆芽、葱芽(即“种生”,妇女们称巧芽芽),剪下一截,入扩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并穿针引线,竞争快慢;举行剪窗花比赛,以争智巧。
  
   在福建,妇女、女孩子们摆设香炉和各式祭品:茶、酒,花瓶中插花,还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和织女用的脂粉。祭拜双星后,即把献给织女的脂粉分成两半,一半投向屋顶给织女,一半自己梳妆美容。相传与织女共用脂粉,可使自己的美丽容貌保持不衰。而五子的摆设,寓有求生育之意。妇女们并吃茶食瓜果,玩乞巧游戏。
  
   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据参加过民国年间的“拜七姐”活动的老人回忆,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拜七姐”。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而已),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种豆粟苗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是越细致越显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灯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及各种花纹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还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红楼”、“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也与瓷塑雏偶,是家长买给小儿女作节日礼物的)。另外,当然也少不了陈列化妆用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还有蜡制瓜果、小动物等。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烛台、香炉、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女儿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围坐于八仙桌旁,鹊桥边上,进行各种游戏: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并穿针祭拜乞巧;并指点天上北斗七星(相传织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员)及双星,讲述牛女故事、诗文典故;或请来歌姬,演唱粤曲,奏八音乐等,女儿们也自奏琴萧等乐器。这时人们可往各处人家参观乞巧桌陈设,到的人虽多,主人也仍高兴招待。欢庆至半夜十二点钟,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沸。最后欢宴一番,这才散去。诚如清诗人汪仑(传说中的鱼名)《羊城七夕竹枝词》听说:“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
  
   从前山东各地都以七夕为节,举行多种多样的乞巧活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修《济南府志》记载:“七月七日为七夕,妇人陈瓜果于庭中,结彩楼,穿针乞巧,有(虫喜)子网于瓜上为得巧。暴经书及农裳。《岁时记异》:‘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谓之“化生”,为妇人宜子之祥,本出西域,今人鲜有效而为之者矣。’牧童采野花插牛角,谓之‘贺牛生日’。“穿针乞巧,用芝麻芽,或用线,穿过缝衣针,或特制的七孔针。单县的七月七日之夜,乞巧活动十分热闹,穿着新衣的少女,三五成群地聚在庭院中,摆上香案,陈列瓜果和各种化妆品,一起祭拜七姐姐,边弹边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团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然后每人从老太太手中接过一根针,七根线,借着香头的微光,穿针引线。谁穿上线;谁就算是乞得巧了;穿得快者最巧。漂针乞巧,用一碗水在太阳底下晒一中午,然后将针或者谷物的芽放进碗里,让它漂浮水面,看水底的针影,成各种花纹者为得巧,如针影粗直;、细微则是拙的征兆。胶东地区在乞巧之前有请七姐姐的活动,姑娘们白天到田地里去“偷”一些青秫秸,一路上不回头,不说话,回家后扎一佛龛,或在土台上搭一小栅,内供牛女图。入夜后,姑娘们再手持秫秸围井台转一圈,请七姐姐位归佛龛,然后坐在织女像前,对拍巴掌向织女乞巧。边拍边唱:“一拍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纳鞋底。二拍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绣花裙…。”一直唱到十二月。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简便易行。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果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以后,她们一起吃水饺,据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乞巧节的节日活动,带有竞赛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旧时长岛县的拉巧.其实就是斗巧。节前姑娘们聚在一起,精心装饰巧溯、巧棚中有狮子,斗鸡、凤凰、鲤鱼跳龙门、戏出于、转灯、饽饽、金钟等。节日间。把巧棚布置一新,晚饭后,姑娘们聚在一起,明灯蜡烛,唱喜歌拉巧。观众络绎不绝,有的还到外村去表演,一般延续四天左右。无棣、长岛等地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荣成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看巧云。民间传说,七夕三更躲在葡葡架下,能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一些好奇的少年男女,总是喜欢试验一下灵不灵。无棣牧童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曲阜、宁阳等地习惯于七夕之日晒衣物。日照妇女在节日这一天都要洗头,据说这天洗头后,头发明亮柔软、没有汗臭味。临沂一般都在这天洗涮油罐子。据说这一天油罐子特别容易洗刷,用水轻轻一冲就洁净了。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饮食方面一般是面条、水饺、馒头和烙果子等。临沂习惯用储蓄的露水做面条,堂邑县把七夕做的面条叫云面,意为巧云。昌邑用七种野菜包包子,胶东家家户户烙“巧果子(先用油、鸡蛋、糖把面粉和好,再用荷花、桃、鱼等模子印制成各种花样,最后烙熟)”用线穿起来、给小孩挂在脖子上,边玩边吃。亲友之间互相馈送。临朐等地,妇女习惯在七夕之日回娘家串亲。
  
   其他各地区,七夕之风也大略与上述相近。如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七夕前数日,种麦于小瓦器,为牵牛星之神。谓之‘五生盆’。……街市卖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咸为乞巧。”另外北京还要摆设切成莲花形的西瓜、香瓜等,并于瓜果麦秧上扎彩线,十分美观。北京竹枝词,即有“五生盆结彩层层”句,又丢巧针求巧。在清代皇宫中亦有祭祀双星,宫女丢巧针之俗。在颐和园昆明池上要打浮桥,隐喻天上鹊桥,供帝后观玩。还有饮宴、演戏等。
  
  
   

------------------------
琉璃出品,必属精品。
琉璃文集:http://www.my510.com/ac/wj.php?aid=21242&userid=21242

回    复    

回复人: 谋杀也温柔 Re:【七夕】——“中国的情人节”专集[贴图] 回复时间: 2005.08.11 22:09

    8错!~~~~
   

------------------------
看到我的帖子后请大家排好队鼓掌,并有秩序的发出赞叹声……

●█〓██▄▄▄▄▄▄ ●●●●●●→
▄▅██████▅▄▃▂
██████████████
◥⊙▲⊙▲⊙▲⊙▲⊙▲⊙▲◤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琉璃湖水 Re:【七夕】——“中国的情人节”专集[贴图] 回复时间: 2005.08.12 11:24

    当前最流行的12星座婚配凶吉表
   

------------------------
琉璃出品,必属精品。
琉璃文集:http://www.my510.com/ac/wj.php?aid=21242&userid=21242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