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山东唯 一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闲云孤鹤 收藏:0 回复:8 点击:3103 发表时间: 2005.07.29 11:18:56

也曾这样教育孩子


  儿子学画有几年了,他的老师吴先生是一国画名人,当然也曾是我的同窗好友。老兄在教书育人方面,我是颇有了解的,把孩子交给他我是一万个放心。
  回想起当年我还只是个少年的时候,我与吴先生就已同窗共读了。虽是同学可我却把较佩服的几位师兄当老师看待,这其中就有吴先生。我认为那时的吴兄就已是画家了,从他那里我真正“结识了”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我知道吴兄是以他为偶像、楷模的。
  儿子学习一直还是不错的,上了初中后,考试的名次,考多少总分,往往成了家庭餐桌上经久的话题。弄得孩子压力很大,有一次在考试前的晚上,小小的孩子竟失眠了,这还了得!
  怎么办?应该怎样开导孩子?怎样让他知道“即为分数,又不为分数”呢?
  我拿来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我们一同来看其中的《青云谱随想》一文,因为学画,孩子对文中提到的几位大画家的名字都是熟悉的。什么八大山人、石涛、青藤、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
  齐白石先生曾在一幅画的题字上写过这样一段话:青藤(即徐渭)、雪个(即朱耷)、大涤子(即原济)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而扬州八怪郑燮(板桥)刻过的一个自用印章更绝,其文为:“青藤门下走狗”。
  那么让郑板桥和齐白石先生都极佩服的青藤到底是个什么人呢?余先生写道:“他实在是一个才华横溢、具有充分国际可比性的大艺术家,但人间苦难也真是被他尝尽了。他由超人的清醒而走向孤傲,走向佯狂,直至有时真正的疯痴。他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参加过抗倭斗争,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曾自撰墓志铭,九次自杀而未死。他还误杀过妻子,坐过六年多监狱。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这就产生了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
  再翻开《古文观止》倒数第二篇袁宏道的《徐文长传》。文曰: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明藉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
  徐渭(1512-1593),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明代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年二十为诸生(秀才),然命运乖舛,屡应乡试不中。
  难道那么了不起的徐文长连个举人也没考上吗?还真的没考上。他不是人才?不是大师,不是文化巨匠?显然也不是。通读了全文,儿子似乎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明白了我的用意。
  也许,徐渭性情孤傲,不愿做应试的奴隶。也许他看到那考题都觉得可笑,进而不愿再做那可笑之人。也许他不愿意受那考试的规规矩矩的约束,望着八股而极其反感,也许他压根就没有一刻把精力从真才实学上,转到这形而上的考试上。
  作为学生,只要把所学的课程真正理解了,把知识记牢了,又能达到领会贯通,其目的也就达到了。至于考多少分似乎就显得不重要了。当然,一个把功课学得滚瓜烂熟的学生,考一个高分也成了很必然的事了。
  实际上不论家长还是学生都是社会中的一员,尤其我们在这延续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面前,总显得那么束手无策,千百年来,成才与科举,往往是一对矛盾的对立体,人们在这一矛盾面前总是那样处于两难的境地。尽管科学在今天已经发展到了高度发达的地步,可对于“科举”,科学并没有给出一个科学的答案。人人都知道,当前的考试制度,有那么诸多的致命弊病,可谁也没有开出一个万全的良方。
  面对这一境况怎么办?我觉得,作为当事者,首先要认清它的实质,不糊涂,不盲从,要有自己的一套切实可行的明析思路。身在现实就要适应现实,但又不为现实而现实。把孩子的成才放在第一位,把应试放在第二位。要成才,就要想方设法,不被现实的教育制度所束缚,尽量给孩子开辟第二、第三课堂,有时候学会做一点家务都显得十分重要。
  自从我们爷俩达成了这一共识以后,儿子的心情开朗了许多,列出了计划,电脑照样玩,网络还得上,琴也弹,画还画,哈里波特一本也不落。人家还自己买了新闹钟,有时学习紧的时候,比大人起得还早。
   起初她妈妈并不太了解这些,茶余饭后还唠叨分数的事,这时我就口念一声:“徐文长!”爷俩四目一对,会心一笑,不与她争执,她还直纳闷。后来知道怎么回事了,但有时还不免提到分数的事。我仍然口念一声“徐文长!”爷俩会心一笑,气得他妈直翻白眼。哈,哈。
  其实,我的本意和目的也并不是想让孩子以此作为人一生的行动指南,其真正目的是试图让他在自己的人生哲学里增加这一方面的思考。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流泪的影子 Re:也曾这样教育孩子 回复时间: 2005.07.29 12:01

    当今的社会竞争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不要重视分数,而是重在适应力和人品上。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杯子里的海 Re:也曾这样教育孩子 回复时间: 2005.07.29 12:01

    恩,孩子的世界是大人需要理解和支持的:_)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楼墙 Re:也曾这样教育孩子 回复时间: 2005.07.29 12:45

    适者生存

------------------------
这个男人已经死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乌斯蔓 Re:也曾这样教育孩子 回复时间: 2005.07.29 18:27

    哦,很受启发,孩子教育问题有时真让人头疼。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爱到荼靡 Re:也曾这样教育孩子 回复时间: 2005.07.29 22:43

    一直以为分数是学业的证明 却不是人生的 注定
  
  让孩子有自己的成长比其他更重要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雅茹 Re:也曾这样教育孩子 回复时间: 2005.08.02 12:46

   
   如何教育孩子真是一个很高深的科学,在这个问题上我犯了一个唯分数而分数的错误,其实学生的分数固然重要,但不能忽略综合能力的培养.
  
   你的经验可以推广!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石灵 Re:也曾这样教育孩子 回复时间: 2005.08.29 15:53

   
   很受启发,可以借鉴你的经验。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人生何处相逢 Re:也曾这样教育孩子 回复时间: 2005.09.01 16:39

    恩---
  
  向你好好学习哦!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