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特区传说客栈 回复帖

被回复帖: 冷若冰霜110的《一封陌生女孩的遗信》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冷若冰霜110 收藏:0 回复:0 点击:341 回复时间: 2005.07.16 05:57:04

请某些不懂装懂的人好好看看,长点见识,这是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书信体小说(epistolary novel or epistolary fiction)通常指的是由一个或几个人物写的书简来推进叙述的小说 ;在出现多个书写者的书信体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各人的书信对于同一事件进行记录、描述以表达多种观点,而无需介入文本叙事。
  虚构性的书信体小说是在对真实书信的摹仿基础上产生的 ,但为了更确切地界定书信体小说的形式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分辨该文体与其接近的其他创作形式之间的差别来划定其范围。书信体小说的类型特征:书信体的仿真性;多重聚焦与对话性;情节弱化
  以书信体进行文学创作在西方由来已久,书信文学源于古希腊时期,兴盛于古罗马时代。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就曾用书信体创作诗歌,被称为书信体诗文(verse epistle),这成为后世诗人摹仿的样板。诗人们经常在给朋友、保护人和同道写信时,采用这种体裁在诗歌中谈论有关道德和文学的问题。 随着小说创作的发展,书信体也被逐渐纳入到这一领域当中来。最早的书信体小说据说出自15世纪的西班牙人之手。
  1602年,英国人尼古拉斯·布莱顿发表《一束狂热的信》,利用书信讲爱情故事和情感体验,其间夹杂挑逗性的谈话和一本正经的说教。 1678年,由葡萄牙语翻译成英语的第一部书信体小说《葡萄牙人信札》在英国出版。1682年,英国女作家阿弗拉·贝恩发表《一个贵族与他妹妹之间的情书》,以书信的方式表露并分析女性的内心情感世界。 但这些作品无论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比较粗糙,而且还有着文艺复兴时期在民间流传的“情书手册”的痕迹。
  18世纪是书信体小说蓬勃发展时期,这与当时以私人书信进行交往的社会风气有关。
  正是这个时候,曾经为书商编写《书信手册》的英国作家撒缪尔·理查逊开始由代人写信和教人写信(以妇女为主)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1740年至1754年间,他先后出版三部长篇书信体小说《帕梅拉》、《克拉丽莎》、《格兰狄森》,在当时引起轰动,人们把他看作是近代书信体小说的真正创始人。在他的影响下,同时代的法国作家兼思想家卢梭、德国诗人歌德都开始尝试创作书信体小说,相继出版了著名的《新爱洛伊丝》(1761年)和《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年),其他同类体裁的杰出作品还有英国作家斯摩莱特的《汉弗莱·克林克》(1771年)和女作家范妮·伯尼的《埃维莉娜》(1778年)。
  在法国,书信体小说是在沙龙文化的基础上得以发展起来的,拉克洛的《危险的关系》
  进入19世纪,书信体小说开始走向没落,一位文学史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在小说中,书信体的形式允许作者展示各种声音自己却难置一词,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种结构过于笨拙和虚假” 。但仍有一些作家在初入文坛之际进行尝试,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因书信体小说《穷人》而在俄国文坛上初露头角的;20世纪,出现多种“变体”的书信小说,如索尔·贝娄的《赫索格》、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等,也有作家重新尝试,如舍科洛夫斯基的《动物园或与爱情无关的书信》(1923)、约翰·巴思的《信》(letters)、爱丽丝·沃克的《紫色》(1982)、厄普代克的《S》,还有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幻想小说《同时代的游戏》以及美国著名悬念小说作家斯蒂芬·金的悬念书信体小说《植物》等等
  


删   除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论坛热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