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受,知足与希望 |
人生,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什么样才算是精彩,从来没有一个确定而又被众人所接受的定义。平凡即是真,可平凡又该如何去诠释;亦或是名利双收才算是真正活过,可这样的人在茫茫人海中毕竟只是沧海一粟,太多的人却只是处在这个塔的底部。于是,每个人都在追寻自己梦想中的生活,但梦终归是梦,永远替代不了现实演进的历程。曾有这样一句话长久的占据着我的内心“人只有活过才懂得生活是什么?”现在我也不禁对它产生怀疑。如若是这样,那我们即使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又能怎样,一切早已成为尘封的记忆,我们除了在回忆中追悔和庆幸就已没有它路,可我们在回忆的同时,我们的生命仍然在不停的行进着,尽管它的步履蹒跚,可就是这短短的一段路程又该等到何时去解读它所蕴涵的意义?
余华的《活着》,依稀记得曾被拍成电影,并在日本获得大奖,可就是张艺谋所主演自己也并未对它有过太多的关注,直到前几天,在图书馆的一堆旧书中无意觅到,封面早已破损不堪,纸也变得淡黄,似在向人诉说着它的命运。看是薄薄的一本,就顺手将之借来。没曾想一看竟不能自已,一口气将它读完,这是近几年从未有过的。感觉自己对文字的敏感度已越来越低,很少有打动内心的文字。可这次不一样,它好像就是为了解开我心中的疑虑而被上天所特意安排的。在作者的自序中写到:“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一个“忍”字道尽了人生的种种苦难与欢乐,我想这真的就是对生活最佳的诠释。《活着》讲述着生与死的故事,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福贵在接连受到打击之后仍能笑对明天,这种对生命的态度让人油然生出一股崇敬之情,他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他的生命轨迹虽不说是精彩的,但绝对是丰沛的,即使面对那撕心裂肺的回忆,也可将回忆的苦痛永久的搁置在那个画面中,明天依然是需要勇气和微笑去度过的。
与此同时,我不由想起了莫泊桑的《一生》,女主人公约娜的经历虽然不如福贵这般多舛,可她内心的苦闷却是福贵所不及的,在福贵的心中好似永远有那么一道光将其照得透亮,而约娜的内心却总是阴霾的,一丝亮光也照不到,直到她有了孩子之后,孩子就成了这个发光体,源源不断的将光和热传到母亲那阴暗的内心当中,可当孩子真正离开她时,她就重又陷入了另一种更深的阴暗当中。回想约娜的少女时代,她曾有过怎样美好的梦想,但是婚姻却将她带入了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她学会了忍受,忍受丈夫的移情别恋,忍受儿子三番四次的打击,可她仍然心存希望,总认为孩子终将回到自己的身边,可这个等待竟是那般的漫长。七年,对普通人来说已是一个沧海变桑田的年限,更何况整天活在等待中的约娜。但她并未绝望,最后,保尔的女人死了,他把刚出世的婴儿交给老母亲。约娜满心喜悦,感到生活又有了生气。原来约娜对生活的诉求是这样简单,在点滴的所得中,又是如此容易满足。
同样,在顾长卫的《孔雀》中,分别讲述了哥哥,姐姐,弟弟不同的人生体验,但贯穿其中的轴线却都是一个个未成熟的青涩爱情,虽然最后他们的初恋只能是一段或苦或甜的回忆,但这也曾使他们那时的天空绚烂而多彩。最后,哥哥和弟弟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也许另一半并不是他们所真正爱的人,但绝对是可以相伴一生的人。而姐姐经历了几次失败的婚姻之后,也回到了父母身边。电影末尾,全家人去动物园看孔雀,一切显得那么和谐,孔雀最后的开屏预示了明天的生活依旧美好,而这一家人也将继续简单而快乐的活着。
同样是活着,却经历着不同的人生:福贵是在生与死的边缘解析着活着的真实内涵;约娜是在不断的失与得中寻找一个支点来平衡自己的一生;而《孔雀》中的一家人是在每个人不同的人生体味中提炼着活着的味道。
至此,人生究竟是什么?《一生》的最后一句话已道尽了其中滋味:
人生从来不像意象中的那么好,但也不像意象中的那么坏。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雪克 |
Re:忍受,知足与希望 |
回复时间: |
2005.06.18 19:34 |
|
人生从来不像意象中的那么好,但也不像意象中的那么坏。
我是较欣赏这类文字的,不知版主们怎么看。
|
|
回复人: |
一条人文主义狗 |
Re:忍受,知足与希望 |
回复时间: |
2005.06.19 19:07 |
|
比较得有些浅了。在下以前也写过一篇这样的文字,比较池莉《有了快感你就喊》,叶兆言《陈小民的目光》和铁凝《安德烈的晚上》三篇小说,这类文字找到共同点比较好写,也容易写写出观点和内容,就怕写得不深,我就犯了这个毛病。
|
|
回复人: |
0931 |
Re:忍受,知足与希望 |
回复时间: |
2005.06.25 22:16 |
|
文章道出了不同人活着的经历,但隐隐有点苦涩 不知道版主的人生际遇如何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