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河南情感地带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凭栏听雨 收藏:0 回复:4 点击:5343 发表时间: 2005.06.02 23:20:10

原阳方言


  
  
  方言,是人类的原始母语。方言,是乡村最朴质的一剪窗花,是维系游子乡情的一条纽带。虽然方言正逐渐被城市文明所湮没,可它毕竟仍在大面积的乡村顽固地流行着。
  我是在奶奶软软的方言儿歌和爹妈硬硬的方言呵斥中长大,到了小学中学,老师是那么坚决地用方言教课,用土得掉渣的语言去传授文明。比如数数:“1、2、3、4、5”就读作“you、lia、sa、so、wa”,指着“玉米”念“玉黍黍”,指着“蛇”念“长虫”。幸亏我们的村庄不那么闭塞,收音机电视机让我的语言没有完全被本地方言同化。
  由于原阳的位置在北方方言区比较居中,因此原阳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词汇都比较近似。我在读大学时,学校要求使用普通话,我就说得挺像那么回事儿,我和几个城里的学生第一批拿到了普通话合格证。
  毕业后回到本县一个农村中学教书,时不时又要回到自己村里,普通话与方言的矛盾便凸显出来。村里的老少爷们儿历来对普通话有种反感,尤其是对于出外没几年就变样者更是反感带嘲讽,说那是“洋腔怪调”、“撇哩不轻”,彼此间就会弄得颇尴尬,“乡亲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一听来的笑话(可能确有此事),一个青年当兵一年回乡探亲,第二天在街上遇到本家二叔。二叔先开口说话:“小(孩子的意思),多 回来啦?”青年忙回答:“昨晚。”二叔不高兴地说:“坐碗?妈那包,咋不坐锅里哩!”闹了青年一个大红脸。而对于在外多年仍操原阳方言的人,村里人就会啧啧称赞:“看nia(人家),搁外头恁些年,话都没变样,真不赖!”就显得容易亲近。
  我每次回村,临近村口,必定仔细斟酌一番,以防在语言上“出错”,便赢得了乡亲们“真中”的褒奖之辞,便有了仿佛又懂得一门外语的自豪。
  原阳方言因其历史和地域的原因,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这其中有许多让外地人不知所云的话语,如:我村名银李庄,原阳方言偏将“李”读作“lie”,“茄子”读作“qiao”,“蚯蚓”叫“蜍川”,“打人”叫“碓人”。其中“碓”的意思比较丰富,可以作好多动词用。有一个笑话,说一个外地人来到原阳一家烩面馆,道:“老板,给下一碗烩面!”正坐等时,一本地人进得屋来,高叫道:“老板,给我碓一碗烩面!”外地人寻思:这“碓”的烩面莫非比“下”的烩面好吃?于是忙喊道:“老板,别给我下烩面了,也给碓一碗吧!”殊不知,这“碓”即“下、做”之意。
  不过,我觉得原阳方言里面也有一些用语挺形象贴切的。如称“被子”为“盖的(di)”,明确表示其用途;称“饺子”为“扁食”,表明其形状及用途。此外,“打盹儿”称为“栽嘴儿”,“春节”称为“年歇”,称“忘性大的人”为“没星秤”,称“说话办事不考虑的直性人”为“腾腾哩”,等等。
  一种方言的存在自有其合理性,要想让它彻底消失,恐怕是不大可能的。
  
  


原创[文.浮生杂记]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小贱人 Re:原阳方言 回复时间: 2005.06.03 10:40

    我们这也指着“蛇”念“长虫”。

回    复    

回复人: 一一梅 Re:原阳方言 回复时间: 2005.06.05 16:24

    我最害怕说“蛇”了,看来今晚我要做噩梦了!

回    复    

回复人: 孤星泪 Re:原阳方言 回复时间: 2005.08.22 18:17

    也蛮好听的嘛~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ljx1968 Re:原阳方言 回复时间: 2005.08.29 14:40

    回到老家还是说方言亲切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