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坝棺材洞
世世代代劳动生息在喀斯特山区的苗族同胞对溶洞情有独钟,有的甚至认为自己的始祖是“洞神”,生动反映远古人类曾以溶洞为家。对于那些已在洞外定居多年的苗族村民来说,崖洞仍是十分亲切的。他们或将祭祀用品存于溶洞内或崖壁下,或将死者葬于崖洞内、悬崖上或崖壁下。葬于溶洞之内者,被考古学家称为“崖洞葬”;葬于悬崖之上者,称为“悬棺葬”;葬于崖脚者,称为“崖墓”。
苗族同胞称“崖洞葬”为“进城”,称土葬为“下乡”。按照苗族风俗,“死得不干净”的非正常死亡者不能“进城”,必须“下乡”。有的地方,未成年人也不“进城”。随着时代变化,“进城”之风日衰,唯其如此,“进城”奇观成了文物。在这部分苗族村民看来,“进城”才是返璞归真。
贵州省平坝县下坝的崖洞葬极富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已被核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曾对洞内部分棺材做过清理,获得一批极为珍贵的民族文物。其中几件鹭鸟纹彩色蜡染衣裙,经考古学家和自然科学工作者鉴定,认为是宋代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