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江苏文化艺术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林少卿 收藏:0 回复:1 点击:4235 发表时间: 2005.05.07 13:32:26

新绿——品《歌尽桃花扇底风》


  被棋语抓来写浅草的品,少卿苦不堪言,“浅草夜楼”向来是与文辞华美相联系的。记得初读浅草《人正欢》一文,就被其华艳古韵所慑服,惊为天人……
  
  浅草《歌尽桃花扇底风》一文,最大的特点在于语言形式,他巧妙地将精美的词句精心裁剪,收为己用。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改造和创新,一段段锦绣词句,摘选来缝制得别具一格,极具强烈的视觉美感,可以说,这是本次参选作品中行文最漂亮的一篇作品。浅草的文辞艳丽,虽不着重彩,却能见姹紫嫣红。
  
  然,少卿以为,上述美感,非浅草一己之功。
  
  任何文学作品都应该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如果忽略了对作品内在张力的建构,一味追求外在形式的创新,那么,这种创作将因为内核的空疏而最终导致失败。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词,因为这是浅草优美文字的源头。
  
  词乃长短句,窈窕优美,音节流丽,适于表达委婉曲折的情感。古今词作大家无不有其极具张力的内在构建,于是形成了诸多词风。
  
  飞卿词浓艳细腻,绵密隐约,多采诉诸感官、密集艳丽的辞藻。少游词情感真挚,语言清雅,音律凄美,意境深婉,情调悲苦。小晏词语浅意深,情致缠绵,意境幽婉。白石词清刚醇雅,词境幽冷悲凉。柳永词平铺白描,坦率真挚,恣纵不羁,孤郁耿介。
  
  好的词作本身就是一个统一体,感性和难以言传是中国古典美学精义所在,这种美不能像动手术那样一一解剖开来品味,否则含蓄委婉、自然纯真的美会因理性的介入而受到破坏,诗词是表达形式之一,也是运用最多的形式,讲究的是整体把握,从整体去感受、理解创作者营造的意境以及作品散发出的美感。
  
  若要将前人词句捏合在一起形成有张力的内在构建,不能不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除了要巧妙处理前后语句的衔接外,还要化前人语意,妥帖稳当,自成机杼,才能称为绝妙。
  
  浅草勇于向宋词开刀的创意可嘉,令人起敬!处理文字的连接也是恰到好处,有的甚至已经是天衣无缝。比如这两句:“然后片片追忆便随着这场盛开的花事,不着痕迹的席卷过来,像是一把镂香的折扇,只须展开来轻掠过心头,一颗本已脆弱的灵魂就轻易地消散在如烟如风的残照里。”、“我恰如一川遗恨的芳草,淡紫绝艳,只有在寥落无人之处摇曳低吟。”古韵今风,跃然纸上,此等才情非浅草能就!
  
  但是,浅草的创作思路似乎有点杂乱,以至行文脉络不清。“歌尽桃花扇底风”本是很好的一个主题,少卿以为,这个主题可以采取歌咏的形式,反复咏叹怜花人身化清风,像一把展开的折扇那般欲托起凋落的桃花,使之不落尘泥,但终不能改花期将逝,郁郁伤怀。“情动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非歌咏而不能尽,纵能歌尽,然意不能尽!浅草或许也是这样思索的,所以文章前面部分是将这个主题表达得很好,一种欲挽花期而不能的伥然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内力充沛。
  
  可惜的是,写到中段,陡生变故,由花及人,浅草似乎要往晏几道的那首词上靠。汲取很多了诸多华美词句来重现晏词的景致,创作的思路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导致旁支末叶繁密,冲淡去文章主旨。若浅草初始本意就是再现晏词词意,那更是不可取的。因为该说的晏几道都已经说尽,再添华丽句章倒显得适得其反。毕竟,创作不是翻译、扩写。
  
  写到文章结尾,轻舟远去是因为不能平息花期已过的怅然?还是因为相思苦短,睹景伤情?若按文章先前表达的主题,应该是前者。而对照中途的转变,似是后者。一个看到花落尘泥都会怜惜得恨不能身化清风的多情人,怎能抛开几许刻骨深情,悄然而走?该有变故,否则很难理解。或许应该是“待这回,好好怜伊,不肯轻离拆”吧。
  
  学习前人作品,参考他们独特高明的语言形式、结构章法和修饰手段只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则在于对作品内涵的体会与把握,从而为自己的创造提供更深层次的借鉴,作为一个创作主体,最终目的在于对自我的张扬和表达。浅草忘记了自己创作者的身份,缺少一种超越的眼界,面对一句句锦绣词话,不忍割舍,但又不能统一各家词句中不同的美感。成也宋词,败也宋词。
  
  一是败在堆砌,致使韵律杂乱。
  
  如这一句:“关于那段没有结局便黯然遁陨的故事,却是挽断罗衣留不住,空伴绿水东去”。
  “没有结局”和“挽断罗衣留不住”,“黯然遁陨”和“空伴绿水东去”,择其一即可表达全意了。
  
  二是败在神韵不连。
  
  化前人语意自成机杼,创作者的目光应该平视和内省,将自身融入词句绘出的人、物,亲密无间地去感受他们的情感和美,然后再跳跃出来,摆脱前人影响,加之升华。这无疑是相当困难的。那些流传了长久的词句无不经词作者深刻感悟,千锤百炼锻造而成。试取几段阐述一下,“春花苦短,冷月无边,断鸿声里,相见不如怀念”。尽管其中词句已经被化用,但只这寥寥数语,艺术表现力还是很强的。我们来试着感受一下,当读到冷月无边,身感这句用语峻切,气度空灵蕴藉,似有姜夔谴词用句的风格,意欲呈现的是一片阴冷衰败的静态意像。忽地,这种感觉跳跃了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断鸿声里,立尽斜阳”的郁郁寡欢。孤寂耿介,这句应出自柳永笔下。从“春花苦短”的忧伤到峻切再到孤郁,从晓春微寒到冷月森森再到黄昏黯淡,背景的变换似乎跳跃性太大了些。末了一句“相见不如怀念”犹如喟叹一声,尽显优柔寡断。如此频繁的切换给我的感觉是诡异妖艳。诡异在于变幻莫测,其意难测,妖艳在于意欲迎人,又遮掩拨撩。而这种诡异妖艳与文章的气质是相违背的。
  
  三是意境不平。从上面已经可以感觉到,有的地方跳跃着断层,比如那几句快速切换。有的地方重叠着腻烦,比如文中多处的堆砌。而这些都是拆词所带来的弊端。
  
  基本上,浅草所截取的词句所现的意境是可以感受到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意境不是《歌尽桃花》一文整体表现出来的,而是当读到熟悉的一段,联想起旧人作品中的词句构建出的意象,于是感受到了其中的美。属于浅草的意境,在我看来,就是先前那场桃花雨:怜花人穿雨而过,肩染落红。其他的都可以在剪裁的源头里找到。比如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柳永的“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当然,还有晏几道的“歌尽桃花扇底风”……
  
  前人词句所营造出来的境界必然来源于对现实世界的细致观察和真实感悟,所描写的现实,也必然经过自己情感的加工和提炼,这样的作品才会有血有肉,真挚而不呆板,超越而不虚浮。能够感动别人的永远是对真实的升华,而不是纯粹的虚构与写实。《歌尽桃花扇底风》一文在气质、神韵、意境上都有所欠缺,韵律不齐,气不清华,不能自成境界。虽文如彩花,艳丽逼人,然肉骨虚弱,不达“生香真色”。
  
  再者,文学作品不是猜谜语,追求语言陌生化去为创作带来活力的努力不应只是技术性的,一切都应当归结到它赖以生存的根本上去,这就是创作者最真实的自我感受和敏锐并且高明的审美眼光。“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这里面没有丝毫的技术可言,最普通的词语,表达着最直接的感触,自然天成。浅草文章中有些句章显得很生硬,比如:“思绪飘飞,在时空的深度里南来又北往……曾经的相濡以沫等不到岁月的回首,纵然天涯多少如花女,而一襟幽怀早已无言独上兰舟。”,“那年那月早被我幽藏在杜若渐生的汀州,在无人企及的绝处,我轻掷桂桨徐徐起航,带着遍体的伤痕游走四方,这一刻是永远的诀别。”这也“隔”得多了吧?呵呵。
  
  如何承继和发扬词作中的古典美,浅草在这一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对于一些不甚熟悉宋词的读者而言,读浅草的作品的确是一种享受,他们会觉得美,美得有些扑簌迷离,就如同碎玻璃反射出来的光,虽不完整,但斑驳光灿,其实,所感知到的多是原词本身反射出来的光芒。
  
  当然,任何尝试在探索期间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少卿所言,仅供参考。
  
  
  欣喜看到浅草新作《逐鹿,逐鹿》,写得瑰奇,极富张力!
  
  
  
  
  歌尽桃花扇底风
  文/浅草夜楼
  
  
  总在这一季的清冷时节,我依旧循窗而望,正是林花开得匆匆,绝美而又凄然。无论赏花与被赏,我们都清楚,生命难免悲情,如果稍不留意,所有的美丽会在瞬间不辞而别。
  
  于是花儿就绽放着,为她灿烂的转瞬芳华,我却因之凌乱于心,发伤春悲秋之幽情。然后片片追忆便随着这场盛开的花事,不着痕迹的席卷过来,像是一把镂香的折扇,只须展开来轻掠过心头,一颗本已脆弱的灵魂就轻易地消散在如烟如风的残照里。关于那段没有结局便黯然遁陨的故事,却是挽断罗衣留不住,空伴绿水东去。依然有几树香魂入长梦,长梦未醒,人已无情。
  
  晚来有寒露沾衣,再不会有谁把江南梅萼寄我,我恰如一川遗恨的芳草,淡紫绝艳,只有在寥落无人之处摇曳低吟。我已习惯多年来独坐西窗闲听一夜水声,把满腹心事与宿命放逐在萧疏冷落的庭轩,任风卷帘动,也无力再去踏响那落英缤纷的空阶。
  
  年年岁岁总有尽头,终于,待我未及看遍,桃红已落尽了,丝竹也散了,一如这春过秋去的流走。当年那个对月吟咏的女子,可会在远山的那方,为谁修竹凝妆,红袖添香?或是玉肌憔悴,独守着一纸灯楣,思绪飘飞,在时空的深度里南来又北往。我记不得那时有过多少盛极而衰的欢乐,如今朱楼遥指,水隔天遮,曾经的相濡以沫等不到岁月的回首,纵然天涯多少如花女,而一襟幽怀早已无言独上兰舟,随东去的浮萍远离灯市画阁,刹那间便是烟波万里。
  
  春花苦短,冷月无边,断鸿声远,相见不如怀念。当昨日的片刻欢娱在纷扬的花瓣雨中零落成泥,笙歌也消隐,只有感怀依然清晰。那年那月早被我幽藏在杜若渐生的汀州,在无人企及的绝处,我轻掷桂桨徐徐起航,带着遍体的伤痕游走四方,这一刻是永远的诀别。
  
  每一个蝶舞花红触景伤情的日子,我在窗前静默,只待落红满径时,便可将所有的怅惘和感伤一并葬了。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沽名钓誉 Re:新绿——品《歌尽桃花扇底风》 回复时间: 2005.06.05 00:04

    喜欢死.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