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湖北贴图 回复帖

被回复帖: 风起云落时的《湖北十堰[贴图]》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风起云落时 收藏:0 回复:0 点击:61 回复时间: 2005.05.06 12:27:04

历史沿革


   十堰,地属郧县,原是郧县的两个区。郧县历史悠久,古称麇子国,商代属庸国,春秋时属绞国,战国时属楚地。秦属汉中郡长利县,汉沿秦制,后汉属益州汉中郡锡县,三国时属魏兴郡之锡县。隋朝属豫州渐阳郡郧乡县,唐朝属山南东道均州武当郡郧乡县,五代时属均州,宋属京西南路均州武当郡郧乡县,元改郧乡县为郧县,明属湖广布政使司郧阳府郧县,清属安襄郧荆道郧阳府郧县。民国初年,郧县属襄阳道,其后属第十一、第八行政督察区。全县划九个区,十堰当时是第五区和第六区,1941年更名为十堰区和黄龙区。1948年12月31日郧县解放。十堰区和黄龙区仍属郧县。
  
  1967年,第二汽车制造厂在此勘测兴建。划郧县的十堰、黄龙两个区和土门公社成立十堰办事处,隶属郧阳地区。197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十堰市;1973年,又经批准为湖北省省辖市。1994年10月,由原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而成新十堰市,实现以市带县的管理体制。
  
  十堰的地名来源于十堰镇。相传,十堰镇原名张家庄,明崇被六年(公元 1633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部从陕西南渡汉江进驻这里月余,当地农民纷纷投军而去,户空人稀;后由湖北大冶金牛镇姓陈的迁居此地开设铁匠铺,因手艺高明,方圆数十里的人均来此处购置铁货,交易山区土特产,逐步形成集镇,张家庄改名陈家街。陈家街制铁手工业比较、发达,对兴修农田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清代中叶,人们在陈家街东侧的百二河拦河筑坝,沿河先后筑起头堰、二堰、三堰、四堰、五堰、六堰;在花果园犟河上拦河修筑起头堰、二堰、三堰、四堰(即岳竹堰)。两处共有十个堰。十堰并非十个堰所在地,今天的十堰并没有堰,它的实际地点在百二河上的头堰与二堰之间的十堰老街。自从筑成十个堰以后,十堰便成了行政区划的专名,沿用至今。
  
  十堰建市以前,因交通落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城镇发展十分缓慢,城镇很少。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没有形成体系,城镇体系的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1978年以后,全市设市城市由无到有,增加到2个,建制镇增加到56个,城市人口增加至90.1万。
  
  十堰城镇的空间布局沿襄渝铁路、汉江、209国道、316国道展开,边贸集镇崭露头角,城镇职能改变了过去以单一的政治职能或低水平商贸职能为主的状况,形成了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多种职能类型结构。建市后,城镇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时期。
  
  1、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形成期(1969年至1984年)
  
  十堰建市是新中国国民经济飞跃发展的产物,也是伴随着二汽的筹建而兴建的,1966年10月7日, 在老营宫(现在的武当山镇)召开的现场会议上确定了二汽建厂的范围;东起白浪塘,西抵堵河,北至刘家沟,南到枧堰沟,南北10余公里,老白公路贯穿东西,长30多公里,老营宫会议明确了二汽厂址的具体方案和生产布局方案,既要遵照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六字方针,又要依据“工业建设经济合理”的原则。将汽车生产工艺流程特点结合十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汽车总成为对象,把各专业生产厂组成四大片,形成一个分散布局,但又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二汽专业生产厂的分片布局,形成了十堰市组团式的城市结构特征。同时,与二汽配套的工程先后动工,拓宽老白公路,修筑汉江邓家湾水码头,改造十郧公路、修筑十房公路,1969年4月修建堵河黄龙滩水电站,1969年2月襄渝铁路全线开工,1971年,二汽进入土建高峰时期,从北京、湖北、江苏、浙江等地派来的施工队伍达到6万人,城市非农业人口成倍增长。
  
  为适应二汽建设的需要,1967年划郧县的十堰、黄龙两区和茶店区的茅坪公社成立十堰办事处,1969年成立县级十堰市,1973年将十堰市升格为地级市,在这阶段,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①、城市处于大规模建设阶段,二汽各专业厂按工艺流程与建设方针同时建设,居民生活居住区分布在各专业厂厂区周围,城市布局结构分散、功能分区不明确。
  
  ②、各项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③、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强,处于厂办社会阶段。
  
  ④、城市与区域的主要联系是:大量人力、物力集聚城区,城市基本上还没有形成辐射力。
  
  ⑤、区域内各城镇处于城镇形成发展的最初级阶段。
  
  2、中心城市(增长极)与区域内城镇联系松散的发展期(1984年-1994年)
  
  东风汽车公司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产能力,达到原投入时设计的生产规模,东风汽车公司的战略重点转入新产品开发,在全国建立销售网络,走向全国联营开发、联营生产以扩大生产规模,占领销售市场方面,东汽公司在十堰的发展呈较稳定的状态,十堰的地方工业以汽车配件生产为支柱,十堰市城市增长极的吸纳能力相对前一阶段表现为弱化,十堰增长极的辐射能力增强,城市市政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城市综合实力增强。建制镇的发展由于受行政管理区划的限制,中心城市(增长极)与区域内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表现为松散型,区域城镇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边境贸易,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等,虽发展了一些乡镇企业但规模和效益受资金、信息、技术、交通等的制约,规模偏小,效益较差,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力不大。条块分割的结果是限制了中心城市与城镇的联系,城镇呈波动发展的状态。城镇体系的等级结构松散,二元地域结构明显。
  
  3、中心城市(增长极)与区域城镇紧密发展期(1994年10月-以后)
  
  城市合并直接增大了十堰对区域内城镇的辐射能力,增大了十堰市城市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十堰市与区域城镇的整体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十堰的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步伐。地市合并后,市委、市政府提出城市建设要两手抓,一手抓城区建设,一手抓城镇建设。要加大城区的建设力度,不能因为地市合并而放慢城区的建设步伐;要加大县市城区、建制镇的建设力度,十堰城区与市域内各城镇同步建设,互为依托,整体推进,使十堰的城镇建设走入协调稳定的发展轨道。形成了以十堰城区为龙头,六个县市城区为支撑,一大批建制镇和集镇为基础,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城镇体系。
  


删   除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论坛热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