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湖北贴图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风起云落时 收藏:0 回复:13 点击:6041 发表时间: 2005.05.06 12:24:42

湖北十堰[贴图]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辖五县一市两区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即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张湾区、茅箭区、丹江口市和白浪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国土总面积2.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46万。十堰城区既是一座因车而建、因车而兴、因车而名的车城,也是一座灵山秀水环抱、四季风景迷人的山城、旅游城,是鄂豫川陕渝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
  十堰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郧县曲远河畔发掘的两个完整的南方古猿头骨化石,定名为“郧县人”。人类学家认为,这一发现填补了亚洲人类发展“链条”上空缺的一环,被列为当年“世界考古十大发现”之首。十堰市域在商、周时属绞、庸等国;战国时属楚国;秦汉时属汉中郡长利县;东汉、魏时属锡县;唐、宋时属武当郡郧乡县;元代始设郧县。现今的城区,于清朝因人们在百二河和犟河拦河筑坝十处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1967年,国家为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设立了郧县十堰办事处,196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十堰市(县级市),1973年升格为省辖市。1994年10月,原十堰市和郧阳地区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这里是道教和“武当拳”的发祥地,武当道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十堰是一个资源富市。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绿松石、金、银、石煤、稀土、铁锡、钒、锑、铅、锌、大理石、石棉、重晶石、铀、钾、钼、钴等50多种,潜在价值在4000亿元以上。水力资源丰富,年平均经流量达100亿m2,过境客水280亿m2,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500万kw,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有340kw;林特资源闻名遐迩,茶叶、食用菌产量丰富,质优品高,房县被誉为全国“燕耳之乡”;药材资源品类繁多,共生产药材2700余种,在国家确定的363个重点品种中我市约占235种,占总数的65%,素有“天然药库”的美称;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十堰是三峡——神农架——武当山——西安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六大类25处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遍及全市,境内有道教圣地武当山,有轰动中外的郧县猿人遗址和恐龙蛋化石群,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库,还有新近发现的鸟脚类恐龙骨架化石。
  十堰又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汽车城,是东风汽车集团总部所在地。东风汽车公司跻身于世界三大卡车厂家之列,已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厂家建立了贸易联系。全市与东风汽车公司配套的地方工业企业多达200余家,具有很强的综合配套能力。
  十堰市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目前十堰城区已建成20多条街道,道路绿化率达到62%。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教等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交通通讯便捷,襄渝铁路横贯东西,每天有13对客车通过,可直达北京、上海、武汉、郑州、重庆、成都、西安等地。209和316国道交汇十堰,四通八达。汉江黄金水道运输可通江(长江)达海(上海)。老河口和襄樊两机场毗邻我市,班机可直飞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随着火车提速、(武)汉——十堰(堰)一级汽车专用公路及十堰空港的建设,交通条件将进一步改善。十堰市邮电通讯已实现了传输光纤化、长途自动化,可与160个国家和地区直拨电话。十堰有两座大型自来水厂,有丹江口水电站、黄龙滩水电站、十堰热电厂、东风汽车公司热电厂等众多大中型电厂,全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设施的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居国内先进水平。
  十堰建市三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一个贫穷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进入90年代以来,先后获得湖北省省辖八市文明城市竞赛综合评比第一名,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绿化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光荣称号。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目前仅城区就有三资企业60多家,协议引进外资上亿美元。全市有汽车、轮胎、轻纺产品、土特产等56种商品出口到世界上的55个国家和地区。为了适应全方位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要求,市委、市政府修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对外开放,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在投资领域、税费征收、土地征用、劳动用工和提供服务等方面制定了十分优惠的政策。
  世纪更替,千年之交。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十堰市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继《1998—2020十堰市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建设“汽车城、旅游城、生态城和区域性中心城”的战略目标之后,市委、市政府又高瞻远瞩地规划建设“三路两港两站”,即建设至武汉、西安、重庆的高等级公路,建设信息港和航空港,建设十堰火车站及武当山火车站。随着这一宏伟战略的实施,十堰在国家西部开发战略中的支点作用将进一步凸现,十堰人民以勤劳、智慧的双手建设着美好的家园,十堰的明天必将更加光辉灿烂。
  
  www.hb28.com

   

贴图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风起云落时 十堰行政区划 回复时间: 2005.05.06 12:26

    茅箭区是中国现代化的汽车城──十堰市的两个城区之一,茅箭区位于十堰市城区东部、世界著名的道教旅游胜地武当山脚下。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区于1984年,现辖4乡1镇、1个国有林场、3个街办和1个经济开发区。国土面积540平方公里,人口21.87万。
  
   张湾区北依汉水,南承神农,西托巴山,东望武当,是国家特大型汽车企业——东风汽车公司总部所在地。全区辖5个乡、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78个行政村,436个村民小组。72个居民委员会,1656个居民小组,国土面积651.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45公顷,有汉、回、满、土家、壮等23个民族,总人口25.26万人。
  
   郧县地处鄂西北汉水中上游,横跨南北两岸。东枕名山武当,西连陕西白河,北接河南淅川,南镶车城十堰,素有“鄂之屏障,豫之门户,陕之咽喉,蜀之外局”之称。全县总面积3863平方公里,大体呈“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
  
   郧西县属湖北省十堰市辖县,南临汉江,北依秦岭,三面环秦,一面接楚,地扼鄂陕豫,三省八县之边陲,史称“秦之咽喉,楚之门户”。全县辖24个乡镇、519个村,总人口51万人,总面积3509平方公里。
  
   竹山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东邻房县,西接竹溪和陕西旬阳,北靠郧县和陕西白河,南抵神农架林区和重庆巫溪。全县总面积3586平方公里,辖10个镇,15个乡、4个农林特场,有汉、回、壮、蒙、满等8个民族,总人口45万。
  
   竹溪全县总人口36.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43万人,男性19.49万人,女性16.8万人,劳动力12.82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9人。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东连保康、谷城县,南临神农架林区,西与竹山县毗邻。县城距省会武汉市582公里,距十堰市政府102公里。县境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131公里,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素有“千里房县”之称。房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为:冬长夏短,春秋相近,四季分明,垂直素异变化大,具有立体气候。
  
   丹江口市位于鄂西北,汉水中上游。东与老河口交界,南与房县接壤,东南与谷城县相连,西与十堰市、西北与郧县相接,东北与河南省淅川县为邻。市区丹江口距省会武汉市480公里,西距十堰市110公里。市境东西最大横距7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1公里。总面积3111平方公里,折合466.7万亩。其中:山场面积321.5万亩,占总面积的68.9%;水域面积70万亩,占总面积的15%;耕地面积41.3万亩,占总面积的8.85%;其他面积33.9万亩,占总面积的7.26%。
  
  
  

回    复    

回复人: 风起云落时 历史沿革 回复时间: 2005.05.06 12:27

    十堰,地属郧县,原是郧县的两个区。郧县历史悠久,古称麇子国,商代属庸国,春秋时属绞国,战国时属楚地。秦属汉中郡长利县,汉沿秦制,后汉属益州汉中郡锡县,三国时属魏兴郡之锡县。隋朝属豫州渐阳郡郧乡县,唐朝属山南东道均州武当郡郧乡县,五代时属均州,宋属京西南路均州武当郡郧乡县,元改郧乡县为郧县,明属湖广布政使司郧阳府郧县,清属安襄郧荆道郧阳府郧县。民国初年,郧县属襄阳道,其后属第十一、第八行政督察区。全县划九个区,十堰当时是第五区和第六区,1941年更名为十堰区和黄龙区。1948年12月31日郧县解放。十堰区和黄龙区仍属郧县。
  
   1967年,第二汽车制造厂在此勘测兴建。划郧县的十堰、黄龙两个区和土门公社成立十堰办事处,隶属郧阳地区。197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十堰市;1973年,又经批准为湖北省省辖市。1994年10月,由原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而成新十堰市,实现以市带县的管理体制。
  
   十堰的地名来源于十堰镇。相传,十堰镇原名张家庄,明崇被六年(公元 1633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部从陕西南渡汉江进驻这里月余,当地农民纷纷投军而去,户空人稀;后由湖北大冶金牛镇姓陈的迁居此地开设铁匠铺,因手艺高明,方圆数十里的人均来此处购置铁货,交易山区土特产,逐步形成集镇,张家庄改名陈家街。陈家街制铁手工业比较、发达,对兴修农田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清代中叶,人们在陈家街东侧的百二河拦河筑坝,沿河先后筑起头堰、二堰、三堰、四堰、五堰、六堰;在花果园犟河上拦河修筑起头堰、二堰、三堰、四堰(即岳竹堰)。两处共有十个堰。十堰并非十个堰所在地,今天的十堰并没有堰,它的实际地点在百二河上的头堰与二堰之间的十堰老街。自从筑成十个堰以后,十堰便成了行政区划的专名,沿用至今。
  
   十堰建市以前,因交通落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城镇发展十分缓慢,城镇很少。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没有形成体系,城镇体系的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1978年以后,全市设市城市由无到有,增加到2个,建制镇增加到56个,城市人口增加至90.1万。
  
   十堰城镇的空间布局沿襄渝铁路、汉江、209国道、316国道展开,边贸集镇崭露头角,城镇职能改变了过去以单一的政治职能或低水平商贸职能为主的状况,形成了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多种职能类型结构。建市后,城镇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时期。
  
   1、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形成期(1969年至1984年)
  
   十堰建市是新中国国民经济飞跃发展的产物,也是伴随着二汽的筹建而兴建的,1966年10月7日, 在老营宫(现在的武当山镇)召开的现场会议上确定了二汽建厂的范围;东起白浪塘,西抵堵河,北至刘家沟,南到枧堰沟,南北10余公里,老白公路贯穿东西,长30多公里,老营宫会议明确了二汽厂址的具体方案和生产布局方案,既要遵照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六字方针,又要依据“工业建设经济合理”的原则。将汽车生产工艺流程特点结合十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汽车总成为对象,把各专业生产厂组成四大片,形成一个分散布局,但又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二汽专业生产厂的分片布局,形成了十堰市组团式的城市结构特征。同时,与二汽配套的工程先后动工,拓宽老白公路,修筑汉江邓家湾水码头,改造十郧公路、修筑十房公路,1969年4月修建堵河黄龙滩水电站,1969年2月襄渝铁路全线开工,1971年,二汽进入土建高峰时期,从北京、湖北、江苏、浙江等地派来的施工队伍达到6万人,城市非农业人口成倍增长。
  
   为适应二汽建设的需要,1967年划郧县的十堰、黄龙两区和茶店区的茅坪公社成立十堰办事处,1969年成立县级十堰市,1973年将十堰市升格为地级市,在这阶段,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①、城市处于大规模建设阶段,二汽各专业厂按工艺流程与建设方针同时建设,居民生活居住区分布在各专业厂厂区周围,城市布局结构分散、功能分区不明确。
  
   ②、各项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③、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强,处于厂办社会阶段。
  
   ④、城市与区域的主要联系是:大量人力、物力集聚城区,城市基本上还没有形成辐射力。
  
   ⑤、区域内各城镇处于城镇形成发展的最初级阶段。
  
   2、中心城市(增长极)与区域内城镇联系松散的发展期(1984年-1994年)
  
   东风汽车公司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产能力,达到原投入时设计的生产规模,东风汽车公司的战略重点转入新产品开发,在全国建立销售网络,走向全国联营开发、联营生产以扩大生产规模,占领销售市场方面,东汽公司在十堰的发展呈较稳定的状态,十堰的地方工业以汽车配件生产为支柱,十堰市城市增长极的吸纳能力相对前一阶段表现为弱化,十堰增长极的辐射能力增强,城市市政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城市综合实力增强。建制镇的发展由于受行政管理区划的限制,中心城市(增长极)与区域内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表现为松散型,区域城镇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边境贸易,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等,虽发展了一些乡镇企业但规模和效益受资金、信息、技术、交通等的制约,规模偏小,效益较差,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力不大。条块分割的结果是限制了中心城市与城镇的联系,城镇呈波动发展的状态。城镇体系的等级结构松散,二元地域结构明显。
  
   3、中心城市(增长极)与区域城镇紧密发展期(1994年10月-以后)
  
   城市合并直接增大了十堰对区域内城镇的辐射能力,增大了十堰市城市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十堰市与区域城镇的整体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十堰的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步伐。地市合并后,市委、市政府提出城市建设要两手抓,一手抓城区建设,一手抓城镇建设。要加大城区的建设力度,不能因为地市合并而放慢城区的建设步伐;要加大县市城区、建制镇的建设力度,十堰城区与市域内各城镇同步建设,互为依托,整体推进,使十堰的城镇建设走入协调稳定的发展轨道。形成了以十堰城区为龙头,六个县市城区为支撑,一大批建制镇和集镇为基础,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城镇体系。
  

回    复    

回复人: 风起云落时 十堰景点之武当山[贴图] 回复时间: 2005.05.06 12:29

    武当山,古名太和山,相传为上古玄武得道飞升之地,有“非真武不足当之“之谓,故名。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亦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武当山位于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面临碧波荡漾的丹江水库,背依苍莽千里的神农架林区,东通历史名城襄樊,西接“汽车城”十堰。景区面积312平方公里。秦汉以后置郡县,以武当为名。东汉末期道教诞生以后,武当山更被尊为道教仙山。
  
  武当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垂直气候明显,气温随海拔高度递减。全山分3层气候区:高层,即朝天宫至金顶,海拔1200-1600米,年平均气温8.5℃;中层,即紫霄宫至朝天宫,海拔750-1200米,年平均气温12℃;抵层,在海拔750米以下的太子坡,武当山镇等地,年平均气温15.9℃。
  
  
  
  
  武当山胜景,以雄为主,兼有险、奇、幽、秀等特色。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池、9井、10石、9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如金铸玉雕的宝柱雄刺苍天,素称“一柱擎天”。武当山四季风光不同,景色各异,春天山峦滴翠,繁花似锦;夏日风雷激荡,云飘雾绕;金秋林疏叶红,满目清新;冬季银装素裹,冰柱撑天。这些胜景古人称之为“动八景”和“静八景”。登临武当山绝顶,千山万壑尽收眼底,清风送爽,玉宇澄清,飘飘欲仙之感,则油然而生。
  
  
  
  
  武当山人文景观宏伟壮丽,唐、宋、元、明、清历代在此均有建筑,明代最为鼎盛。明成祖朱棣,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遣臣率20多万军民夫匠,用12年时间,在均州城至金顶70公里的建筑线上,建成了8宫、2观、36庵堂、72岩庙、39桥梁、12亭台等建筑群。这些建筑均镶嵌在峰峦岩洞和奇峰幽谷之中,布局巧妙,规模宏伟,技艺精湛。
  
  武当山古老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宏伟壮丽,举世罕见。历代王朝在此大兴土木,规模宏大,工程艰巨,艺术精湛,在宫观庙宇建筑中首屈一指,是“补秦皇汉武之遣,历朝罕见,张宫阙之胜,亦环宇所元。”
  
   

回    复    

回复人: 风起云落时 武当拳[贴图] 回复时间: 2005.05.06 12:30

      北宋末期,张三丰在武当山结茅修道,创造了“武当拳术”,刚柔兼蓄,成为一个重要的拳术流派。被称为“武当拳”(亦称内家拳)。“行如蛇,动如羽”的独家风格,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因仿太级的阴阳变化又名太极拳。
  
  
  武当拳术和嵩山少林派的武术齐名。由于此拳以养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且有很高的技击价值,许多海外旅游者,末识武当山而先知“武当拳”之名。 武当武术为中华武术一大名宗,
  
  
   

回    复    

回复人: 风起云落时 金殿[贴图] 回复时间: 2005.05.06 12:31

    游览武当山,最终目的地是天柱峰极顶的金殿。攀登天柱峰,要经过二十多里陡峭险峻的山路。森林茂密,庙宇隐现,山岩陡峭,溪水潺潺,路湿苔滑,步步艰难。钻行在大片大片的古柏苍松的大森林里,阳光透过碧绿的,使人产生一种在绿色海洋里潜游的幻觉。
  
  "七十二峰朝大顶"。在起伏的山峦中,众峰拱托着一个直插云霄的大顶---天柱峰。武当山的精华,驰名中外的金殿,就镶嵌在这个主峰的顶端。依山峰的特有地势,一座金碧辉煌的紫禁城,飞崖走壁,十分险峻,城墙长达1.5公里,建于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全系每块重达千斤的石块建筑在千仞危崖之上。大岳太和宫就在紫禁城的南天门外,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左右为钟、鼓楼,循阶右下为皇经堂。进南天门,跨入依山开凿的弯曲长廊,越灵宫殿,攀九连蹬,盘旋而上,方可到达金殿。
  
  
  
  
  
  
  金殿
  是一座铜铸鎏金台阁式的四坡重檐宫殿,全是铜铸部件铆榫拼合焊接成功的,耸立在仅有二十多平方米的山顶上,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殿高5.5米,宽5.8米,进深4.2米。金殿内,供奉着“真武祖师大帝”的鎏金铜像,重达十吨。两旁有金童拿着文簿,玉女托着宝印。水火二将执旗捧剑。这座金殿,经过五百六十多年的风雪雷电,严寒酷暑的侵蚀,仍然崭新迢初,巍然屹立在天柱峰巅。
  
  站在金顶之上,远眺四方,七十多座奇峰异岭,尽收眼底。凌晨,遥望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极为壮观。二百里外的襄阳城,浮现在蔚蓝色的天边;蜿蜒曲折的汉江,象一条蛟龙游走在群山峡谷之中;碧绿的丹江水库,好似一面银镜,反照出无数峰峦的万道霞光,把武当山装饰成一幅绚丽多姿的天然彩画
  
  
   

回    复    

回复人: 风起云落时 太子坡[贴图] 回复时间: 2005.05.06 12:32

    复真观又名"太子坡",相传是净乐国王太子 - 也就是后来的玄武大帝 - 十五岁入武当山修炼时最初居住的地方,又因其意志不坚在返回家的途中,被紫气元君用"铁杵磨针"点化,复又上山修炼,因而得名复真观的。
  
  复真观建于明永乐十年。走进全山最大的由当朝附马都尉亲自题写匾额的山门,只见被人称为"九曲黄河墙"的两条复道夹墙随山势起伏,迥转曲折,遥遥不见尽头。而事实上,这段路的直线距离很近,正因为设计者将墙体设计得曲折蜿蜒,而又高大厚重,使来者走进山门马上感到一种神秘威严和深邃遥远。复真观建筑整体随山势起伏,又随地型错落,形成了一个既变化又统一的建筑整体;置身其内,犹如走进迷宫般。
  
  复真观的正殿神龛中端坐的是全山最大的木雕玄武像。这尊雕琢讲究,涂彩饰金的木雕像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被国家定为一级国宝。
  
  而复真观里最让人称奇的是高达五层的楼房,楼体全部是木结构,没用一砖一石,高15.8米。五云楼最有名之处就是它最顶层的一柱十二梁,也就是说,在一根主体立柱上,有十二根梁枋穿凿在上,交叉迭搁。这一纯建筑学上的构架,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因而也成了复真观里的一大人文景观。人们面对古人这一大胆而智慧的杰作,以致于忘了五云楼的原始称谓,把整座楼房都叫作了"一柱十二梁"。
  
   

回    复    

回复人: 风起云落时 南岩[贴图] 回复时间: 2005.05.06 12:33

    又名"紫霄岩",因它朝向南方,故称做南岩。它的全称是大圣南岩宫,是武当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得最完美的一处。南岩是武当山36岩中风景最美的一岩,素有"路入南岩景更幽"之誉。人在山中走,如在画中行。南岩宫位于紫霄峰南岩下,由于当年供奉玉皇大帝的大殿被一道士撞倒油灯烧毁,现在只留下一个仿制的玉皇大帝像。绕过玉皇大帝,就见前方已是悬崖峭壁,云雾缭绕,深不见底。左边往南岩宫,右边去飞升崖。
  
  
  
  
  
  
  飞升崖是真武大帝得道之处,在此可听到飞流泻瀑,鸣水如雷。沿着悬崖凿开的路走到二仪殿,穿过二仪殿,就到了元朝兴建“天乙真庆万寿宫”,此宫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就像镶嵌在千仞峭壁之间,上接云天,下临绝渊,与南岩浑然一体,真是鬼斧神工!殿内有三清塑像,殿门正对着大名鼎鼎的“龙头香”,绝岩旁伸出一雕龙石梁,长近一丈,宽仅一尺,腾空欲飞,翘首天柱峰,古代工匠采用圆雕、镂雕、影雕等多种手法凿刻的浑为一体的两条龙,龙头上置小香炉,过去有不少香客冒着生命危险上去烧香,俗称雕龙石梁为龙头香。
  
  据记载,在唐朝,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就曾在南岩修道,至今这里还留有他作的一首诗。史书盛赞南岩是"分列殿庭,晨钟夕灯,山鸣谷震"。在这里,把"晨钟暮鼓"用作了"晨钟夕灯",说明了当时南岩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到了晚上,这里的灯火成了别具特色的景观。
  
  景点门票:武当山大门票70元/人(含山门、南岩、太子坡、磨针井等)
  
  金顶10元/人
  
  紫霄宫10元/人
  
  玉虚宫10元/人
  
  索道全程70元/人,单上45元/人,单下35元/人
  
  
   

回    复    

回复人: 风起云落时 Re:湖北十堰[贴图] 回复时间: 2005.05.06 12:38

    武当图库,更多武当图片,有版权声明,不敢转载,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http://www.chinawudang.com/wdkdw/amusement/wudangtuku/

回    复    

回复人: 风起云落时 Re:湖北十堰[贴图] 回复时间: 2005.05.07 08:50

    丹江大坝
   

回    复    

回复人: 风起云落时 Re:湖北十堰[贴图] 回复时间: 2005.05.07 08:51

    丹江水库
   

回    复    

回复人: 风起云落时 Re:湖北十堰[贴图] 回复时间: 2005.05.07 08:51

    磨针井
   

回    复    

回复人: 风起云落时 Re:湖北十堰[贴图] 回复时间: 2005.05.07 08:52

    紫霄宫
   

回    复    

回复人: 风起云落时 Re:湖北十堰[贴图] 回复时间: 2005.05.07 08:52

    榔梅祠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