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甘肃起风了 回复帖

被回复帖: 回程车的《分镜头》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wxj伍静 收藏:1 回复:1 点击:132 回复时间: 2005.05.02 19:43:42

Re:分镜头


  (粘贴在这,希望没有影响整体的阅读)
  昨日,反复读回程车的《分镜头》,总觉按语不能够充分表述读后的感觉,还有许多的意犹未尽,要在此一吐为快.
  作者从繁华向落寞退隐,大概是被迫的。在文字背后隐隐的轨迹里,游弋的是一颗不甘的心。
  但是,让“婉约的男音”成为幸福的证据,看起来是有点凄悲的。我不知道,作者的心底,是否就真的屈服于“监狱”。我宁愿相信,“无力”和“幻灭”只是一种幽忽的心里感受,而非作者的常态。
  如果在繁华里浸泡了许久,“痴闹狂喜”,会让神经麻木,它并不能让人从繁闹中感觉自己是什么。托尔斯泰关于幸福相同、不幸相异的说法,并非绝对真理。人,这个不断给自己找麻烦的族群,许多时候忽略了自己本有的幸福,而痴迷地追求那相同的幸福。
  很多时候,在落寞的、孤苦的情境里,人才发觉,幸福只是一个幌子,遮蔽了许多属于“人”的感觉。
  “故纸”里的生活,没有繁华与速度,但有宁静与想象,有什么比想象更繁华更迅捷呢?在这个缺乏想象力的土地上,对物欲的追求,也那么直接和赤裸,遑论对心对爱的呵护,需要一种自然的精致的想象后的努力与付出。
  生活,是类似建筑的东西,有多少想象的空间,就有多少建筑的美。建筑,每个细节,都需要雕琢。任何一种匆忙的构建,都会引发可能的坍塌,乃至自己面对的,只是一堆废墟。
  作者说,大学是“正大和堂皇”的监狱。我则以为,在这个失去责任感的土地上,大学是一堆文明化的废墟,其中生着数不尽的芽儿。也许,首要的问题不是如何寻找安身之所,更不是“趋之若骛”地认同和遵守废墟中的“规则”,而是去追问:废墟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呵护废墟中的芽儿们。
  我们的世间,年老的在哀叹“人心不古”,硕壮的在搏击“功名利禄”,青嫩的在张望“何去何从”。理想死亡了,想象湮灭了,责任消解了。纵使如此,历史依然延续着,人心还在搏动着。也许,“故纸”就是历史的家,心就是生命的家。回家吧,我们!
  “家”,是自己的,也是人类的。没有家的辛劳是孤苦的,没有家的休憩是寂寞的,没有家的想象是苍白的。
  阳光打在你脸上,温暖生在我心里。没有源自心底对人类的“爱”,任何个人幸福的证据都是脆弱的。
  回家,不是安逸着,而是沉下来,思虑现实,思虑未来,再健步出门,建筑自己的生活,建筑芽儿们的家……
  


删   除    

回帖


回复人: 回程车 Re:wxj伍静 回复时间: 2005.05.02 20:42

    这是我在林子里遭遇的最认真的回帖,一时间竟有些愣怔,我的那段心绪是否能够承受这么沉重而理想的追问.我很怀疑的问了下自己.
  毕竟还是得谢谢伍静的探究和追问,让我能够又一次的回顾自己的那段生活,现在似乎已经已经不是那么样的一种铅灰色的心情了,曾今是想在流光里测量时间的坡度的,现在想的却都是如何在生活里构筑自己平常的繁华和荒芜.
  想说的就是这些,但似乎还是有意犹未竟的触感,想不起是什么了,于是罢了.
  还是要再次谢谢伍静的文字,让我触摸到了当时还没能够领会到的浮华背后的凄怆和宁静.谢谢!

------------------------
在若耶浣净血污的颊
在剡溪决裂国殇的纱
风舞云谲
雷动电魅
往往嘶鸣斑骓趋
手沉无心系罗裳

删   除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论坛热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