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的当然是中国诗歌的平仄。
所谓中国诗歌,分古诗与新诗。新诗要不要讲格律、平仄、押韵,各方家尚有争论。郭沫若不讲,闻一多就讲。但个人以为,诗歌不同于“分行写的几句话”之处就在于它的音乐美,而音乐美是建立在韵律上的。因此,余即做新诗,亦必押韵。
楼主此诗属于七律。因此是否要押运是无须讨论的。体裁是什么?是形式。根据现代文艺理论的认定,形式大于内容。七律是要求最为严格的古诗形式之一了,联联有定式,字字有要求。
今天的人也有讲平仄的。像一些对唐诗宋词比较的熟悉的文学朋友,看到按唐诗或宋词形式写的东西却不按照其形式的要求做,不感觉好。我就是一位。
《李有材板话》也有其特定的语言风格和形式。楼主若有,可以贴几篇来,大家共欣赏。事实上,李有材的板话也都非常讲究韵律。
------------------------ 我始终是未来的英雄,一方面我如饥似渴地想成为一尊圣体,另一方面又不断推迟这个愿望的实现。
——让·保罗·萨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