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甘肃事事关心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祁肇 收藏:0 回复:3 点击:7137 发表时间: 2005.04.20 00:30:30

对圆明园的诉说


   前几天看到一个白岩松主持的节目,就是谈圆明园防渗工程问题的,还好,总算是坚持看完,也大致上对整个事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今天姑且闲话几句。
   圆明园的大名大概在中国是绝大部分人都知道的了,没去过,不过各种报道、新闻、照片等等资料倒也看了一些。我不知道时下的国人对于圆明园是如何定位的,但是我想圆明园管理处并不把圆明园看作国家耻辱的标志性建筑,说它是建筑倒不如直接说它是废墟。但管理处肯定不愿意管理着这么一座废墟,因此搞些园艺设施、亭台楼阁,目的很明确,建设一个让游客觉得舒适的环境。这,我不反对,至多就是觉得它有些无趣罢了。它的根源性就在于舒适的环境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游客,进而获取游客口袋里的钞票,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于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挖开地基,铺上防渗材料,待到五一黄金周时,杨柳青青,湖水莹莹,游人春醉,金银满钵,这就形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问题是当今社会,已不是瞒天过海之际,一为来自我家乡的学者游览之时也率先对此提出了疑义,大幕揭开,才发现满锅都是问题。
   环境保护的知识我相对来说是比较匮乏的,也搞不清楚这个防渗做法究竟会给生态带来多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究竟是好是坏?我都不晓得。诸多的专家学者倒是引经据典、数据事例说了不少。就我个人来看,一个碗里盛上水,这水要是常年累月下去,那势必会变了味道,至于究竟到底如何,倒不妨等着专家学者们的结论吧。
   现在被挖掘出来的问题往往不是一个方面的,一旦暴露,所牵扯的范围是越来越大,于是乎,人们发现这项工程文物部门根本不知;于是乎,人们发现这项工程投资数额也不甚明了,等等等等。诸如很多问题,都在圆明园事件上或多或少的反应了出来。拔出萝卜带出泥,不知道这样的情况还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圆明园终究还是会有人去游览、去参观、去访问的,工程是继续还是停止,已经成为争执的焦点,但不论是听证会也好,还是专家论证方案也罢,似乎和我们老百姓没有多大关系,一来对于人家的专业技术不是很熟悉,二来大致也没有资格与专家学者和管理处同堂过招。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继续也好,拆除也罢,到了最后,买单的既不是专家学者更不是管理处,还是咱们老百姓。钱不是印出来的,是纳出去的。
   末了想了想,如果让我决定,我想就保持那位专家发现时的场景不做任何的改动,一动也不要动,挖掘机和水泥都给定格在那里,以后介绍圆明园的时候可以这样说:
   这里浓缩着两种人为的破坏,一个是战争的罪恶,另一个是和平的悲哀!
  
   2005年4月20日凌晨

   

------------------------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jjssqqpp Re:对圆明园的诉说 回复时间: 2005.04.20 17:06

    是诉说,也是控诉……

回    复    

回复人: 雨后看花 Re:对圆明园的诉说 回复时间: 2005.04.20 22:05

    专家学者。。。。。。如果在这方面他们没有过实际的成功经验,我并不能完全信任他们。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爱到荼靡 Re:对圆明园的诉说 回复时间: 2005.04.21 20:04

    其实 那是种高贵的 残破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