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山东文化艺术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闲云孤鹤 收藏:1 回复:2 点击:5597 发表时间: 2005.04.10 14:26:25

苔花学牡丹


   
  目前央视cctv10正在热播一档节目,即从 2005年4月2日开始,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走进《百家讲坛》,将他这十年来的“秦学”研究成果荟萃于此,结合康、雍、乾三朝历史,畅谈《红楼梦》里的诸多原型,全新揭秘《红楼梦》。
  刘心武,当代著名作家,四川成都人,“文革”结束后他发表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为那时的文化荒漠里注入了一股清流。认识他我是从电台播讲他的作品《爱情的位置》开始的,那是我当初偷看《青春之歌》后,接触到的另一部自认为是最大胆的爱情作品。那年月,从大喇叭中听到直呼“我爱你!”还真不太习惯,那个广播我也是偷着听的。
  2003年是伟大作家曹雪芹逝世240周年纪念,央视百家讲坛几乎播出了一整年的有关红楼梦的节目。《红楼梦》这部神笔大作,从它一出世就不知迷倒了多少大家才子,远的不说,从胡适、俞平伯先生到蔡元培、鲁迅先生以及众多的现代红学大家,就是张爱玲女士也有研红的专著呢。
  我是从周汝昌先生迷入“红道”的,先生的谆谆教诲给我的启迪很深。刘心武你不就是个写小说的吗?你也敢“研红”?我对你的印象不错,你可别让我听了你的“红学”产生恶心呢!
  带着成见开始听刘先生的讲座,听着听着也入了迷,那成见早没了。刘先生研究“红学”也有十几年了,他也是受了蔡元培先生一段话的启迪才敢研究“红学”的。刘先生从周先生开创的“探佚学”入手,在金陵十二钗之一的秦可卿身上找到了突破口。王蒙先生给他命名为《秦学》。
  刘先生的讲座语言浅显,平易近人,自成风格。以一个作家的思路和口吻来探知红楼梦的精髓。先生非常谦虚地谈到了他研红的心理状态,并形象地比喻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请看: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是啊!在那檐前屋后,林荫道旁,石级阶边,可看到那一簇簇绿绿的苔丝。也许你从来没有留心过或许视而不见,但它却是时刻存在着。静静的,悄然无声,没有喧哗和张扬……
  苔丝生长在不显眼处,它从不与大红大紫的百花争香斗艳,也不与花花草草并肩比美。在背阴处,在树荫下,在屋檐底,在墙缝里,在石阶隙间,苔丝默默地生长,涂上一片绿色,显示生命的存在,给人绿意,给人清幽的感觉。
  咋一看来,苔痕、绿色有些荒芜寂寥,那样的不堪入目。其实苔丝本身并没有荒芜寂寞之感,它本身就是终生在这人们不屑一顾的地方生活,甚至遭人践踏,被人遗弃,莫名其妙的受指责,但它始终不渝,无怨无悔,时时显示它生命的绿,给人增添绿色的情趣。
  我们的写作不是这样吗?尤其是业余的初写者,哪一个不是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挺着颤抖的手,握着粗重的笔开始写作的。
  让我们都以小小的苔花自勉吧,在每一个角落里,绽放属于我们自己的美丽。
  谢谢苔丝,给我们的启示。谢谢苔丝,给了我们一片生命的绿。
  
  后记:央视的这档节目才只播了两期,每周六中午首播,下周一重播。若没时间看,央视网站上还有全部的讲稿和视频录像。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西楼淡月 Re:苔花学牡丹 回复时间: 2005.04.10 15:23

    刘心武从1993年到现在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来做红学研究,而且已经有三本不断更新内容的著作,最新的一本就是《画梁春尽落香尘——解读《红楼梦》》,因为他是一个小说家,所以他能把自己的红学探佚成果用小说的形式体现出来,就是他的三篇探佚小说——《秦可卿之死》、《贾元春之死》、《妙玉之死》。
  
  刘心武说,他最喜欢《红楼梦》中的妙玉。他觉得妙玉是一个被曹雪芹极为珍爱的人物,在金陵十二钗当中,其他十一钗要么就是四大家族中的女性,要么就是嫁到四大家族里去的女性,惟有妙玉她和四大家族没有血缘和婚姻关系,曹雪芹却把她安排在十二钗中并且排名在王熙凤前面。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爱到荼靡 Re:苔花学牡丹 回复时间: 2005.04.10 22:35

    如此学开 却美丽的 无与伦比 我喜欢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