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站务读编往来 回复帖

被回复帖: 柯紫贝贝的《古诗词鉴赏三步曲[转载]》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雁字云笺 收藏:0 回复:0 点击:360 回复时间: 2005.03.08 15:29:00

Re:古诗词鉴赏三步曲[转载]


  (承上)
  
  
  八、诗忌在直,含蓄为美
  
   诗贵含蓄,司马光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这话很好地概括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含蓄美。司空图也主张诗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代皎然主张诗要“言外之意”、“旨冥句中”。说来说去,无非强调诗要有含蓄。 福建浦城入杨载《诗法家数》说:“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意含蓄,方妙。”杨载他所谓“理”,指事物逻辑;他所谓“象”,指艺术形象。诗必须通过艺术形象安反映社会生活的逻辑,用精练含蓄的语言启发读者,决不能象写哲学讲义那样,用概念直接说破。“诗忌在直”。 有人引郑谷的落叶诗:“返蚁难寻穴,归禽易见窠”做例子,因为只写出蚁难寻穴,禽易见窠,自然就使人知道树上的叶子大半都掉下来了。
   朱熹谈理学时,真可谓“头巾气”十足;但作起诗来,倒也深懂形象和含蓄的妙用。如他的《水口行舟》诗, 既活泼可爱,又逗人深思: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表面上它写的是山水胜景,内中却含蕴人生哲理:风浪其奈我何? 依旧青山绿树多。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从表面形象看,全诗似乎只写了玄都观里的景物变迁;但诗人的情思却远越出这些景物之外。它是一首政治讽诗,首句暗写当时封建王朝的衰败景象,次句隐刺守旧派人物象走马灯似地轮替更迭;末两句借“种桃道士”以斥反动当权者,而举曾入天台山采药遇仙的神话人物刘晨自喻,以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一严肃的政治主题,在诗中似乎是“不留一字”和“无迹可求”,但却通过“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流露出来。读柳宗元的《江雪》诗,顺着千山、万径、孤舟、独钓,一路进入那寒江之雪世界,同样暗喻着政治环境险恶和自身孤独不屈的精神。
   杜牧的《泊秦淮》也是一首著名的政治讽诗,但也写的含蓄。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的首句写景。烟水迷茫,月照白沙,清丽之中微露哀伤,为表达主题渲染了凄清暗淡的气氛。第二句带出时间、地点和人物,从字面上看,诗人斥责的似乎是“商女”,实质上诗人讽刺的对象并不是歌女,而是借南朝陈后主纵情声色,终至亡国的史实,影射当时身负天下兴亡之责而又全无“亡国”之忧的达官贵人,讽刺他们醉生梦死的腐败生活。全诗用语含蓄,文字平近而寓意深远,可说是杜牧绝句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中国人与西方相比,显得含蓄,中国人写诗表达爱情方式,也向来含蓄真切。 刘禹锡《竹枝词》是典型的情感含蓄美代表作: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情。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情。”这两句诗长期以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和传诵。因为它谐声借喻,贴切自然,语带相关地用“晴”来暗喻“情”,含蓄地用双关的语言,巧妙地道出了自己的感情。抓住的是眼前景物,通过谐声统一,又使人感到意外的喜悦。
   优秀的抒情诗歌都有这个特点: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鲜明,而又含蓄深厚的。他们善于通过被塑造的形象的行动,来表达自己深沉曲折的思想感情。因此不需要作者自己外加一句多余的话。张泌这首《寄人》诗,只写一个梦魂的行动,只写小廊曲阑和庭中花月,比之作者自己诉说 心头上的千言万语,却还要有力得多 :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从它措词简单而又深情婉转的内容看来,诗人是曾经和 一个姑娘相好,而后来不知怎样又分手了的。然而待人始终没有能够对她忘怀。这是题为《寄人》的原因。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谢家”也许就是这位姑娘的家吧 ,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的到了她的家里。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就是找不到她的踪影。他只好非常.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人是再也找不到了,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花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还没有忘记他们之间那一段曾经结下的情索呵”这后两句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
   欧阳修的《蝶恋花》也是一首较为含蓄词,含蓄到了词的主题,历来解说不一。它大概是写一位怨妇女眼看春天将要消逝而无限伤感。言外很可能有别的寄托。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女主人公趁黄昏时赶紧掩上门,痴想能把春天扣留在自己身边。但春天哪能留得住呢?虽然这种举动只徒见其痴,却痴中宛见深情。
   春天上哪儿去了呢?“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末尾两句,前人指出有多层含意:
   一、泪眼问花,说明女主人公愁怨甚深;且无人可问,故只好问花,以为花跟她命运相似,应该会同情她。
   二、花不语。说明花也在黯然神伤,又何言可相慰?
   三、花不语犹自可。哪知一阵风过,连花也落了。这怎能不使她更加伤感呢?
   四、花落也还罢了。却偏从秋千架那边飞过。这秋千架说不定是往日跟丈夫一同游玩的地方,如今睹物怀人,自更难抑制住心头深沉的哀怨了。况且花落标志着春天真要消逝,美好的日子恐怕再也无法重来了。诗句解说—层又一层地向深处掘进,好似层层剥笋,意愈入而愈新鲜,大致就是诗词含蓄韵味吧。
  


删   除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论坛热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