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
六、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疏密关系是绘画结构的要着,传统画论中有两句形象化的诀语,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一个有创造才能的画家,他知道在该疏的地方就大胆地疏,即使“疏可走马”也不会空洞无物;在该密的地方就大胆地密,那怕“密不透风”也不致窒息闷死。这是因为他有全局在胸,并不把疏或密当作孤立的部分来看,故能刻意经营,大胆放笔,该疏则疏,该密则密。
一般人都懂得“密处”有画,而不太懂得:“疏处”也有画,都懂得有画处皆画,不知无画处皆画。倘若密处无疏可求,则少空灵之趣,反之,如果疏处无密可求,则无蕴蓄之致,使人一览无余,毫无意味。 疏密相间、虚实相生,不独绘画如此,其他艺术亦然。中国古典小说讲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也是深谙疏密之辩证法的。在这方面,曹雪芹、罗贯中都堪称行家里手,他们知道在什么地方,该泼墨如云,什么地方该惜墨如金;同时还善于因虚见实,由实悟虚,留出适当的空白,让读者去掩卷深思,以收到“不写之写”的艺术效果。拿诗歌来说,例如《木兰诗》写木兰代父从军前的心理和征途中的思亲之情,以及解甲归里后与家入团聚的情景,回环往复,极意铺陈,用笔可谓“密”矣。但其写木兰军中征战之事,虽为时十年之久,却只用“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寥寥数句一笔带过。显得重点突出,抒情主旨所在。
《唐诗纪事》有一段关于祖咏写这首《终南望余雪》诗的故事:有一年,朝廷考试举子,试官出的诗题是《终南望余雪》。祖咏参加了这次考试,才写了以下四句,就交卷了。
终南阴岭秀,积雷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试官一看,不符合规定,问他为什么,祖咏答说:意思都写完了。这段纪载,不难使人看出这位诗人是如何忠于创作规律,尽管试帖诗由朝廷规定格式,限用官韵,而且一般至少要写四韵(八句),才算成篇。但是当诗人发觉只用两韵四句已经把意思写完的时候,就坚决放下笔杆,不肯多添一个字了,如此“惜墨如金”为人所称道。
祖咏这首诗,不仅仅因为它尽意而止为人所称道,这首诗本来就写得很成功。“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两句已经把题目的“终南望雪”四字都写到了。剩下“余”字还有待于发挥。于是作者再下十个字极力写出“余雪”:“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就是说,在傍晚的时候,雪已经停了,天色开霁,树林顶上反射出明亮的阳光。可是在这个时候,城里的人反而觉得雪威更加凛洌了。句中的“霁色”“暮寒”,正好从眼前的景色和人的感觉两方面烘托出“余”字的精神。这样看来,四句诗已经把试题的意思都写圆满了,不多不少,正到好处,倘要增加一些什么,大抵也只能在枝节上面添添补补罢了。而这些枝节加上去以后,未必增添了诗的境界,恐怕反而会画蛇添足。
诗应该是最精炼的语言。 历代诗评家对于不够精炼的诗都曾经作过不算苛刻的指摘。比如,许浑的《金陵怀古》,算得上是有名的一首诗: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官。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明人谢榛的《四溟诗话》就指摘说,这首诗中间四句是可有可无的,如果删掉这四句,“则气象雄浑,不下太白绝句。”他这个意见是有道理的。因为中间四句的确显出了拼凑的痕迹。从整体有也缺少内在的联系看
柳宗元《渔翁》也是一首既有奇趣又有争议的七言六句古诗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日出烟消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首句“渔翁夜傍西岩宿”,说一个渔翁晚上靠着悬崖上睡着了。写了时间、地点、人物、动作,第二句奇了,“晓汲清湘燃楚竹”,渔翁打水生火做饭本身是件凡俗的事,然而水用的是“清湘”,竹用的是“楚竹”,令人想到这个渔翁不是江湖上的普通的渔翁。
第三、四句就更奇了,“日出烟消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诗人笔锋一转,一阵炊烟虚化了主人公,,你看烟也消了,人也没了,只有阳光照耀下山水一片青绿。这渔翁是化入山水中了;在这青山绿水之间,仿佛处处都有他的身影在。这种从大实到大虚的变幻写法确实令人感到突兀,惊奇,美不胜收。
问题在最后两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远。”回头看看天边江水在向下流去,那山上岩石上云彩正自由自在地与江水追逐。
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他认为诗有奇趣:渔翁在生火煮饭,可饭熟了,烟消了,人却不见了,只听见欸乃一声,那青山却显得更绿了。诗到这里有一种意 味无穷的效果,点到为止,可以把后面两句删去。
苏东坡也只是说一点体会,想不到后人却认真了,南末的刘辰翁,明朝的李东阳、王世贞认为最后这两句写渔夫正摇着船顺流而下,回头看到那云正与流水在互相追逐,这就点出了作者自诩如清风白云—样高洁,删掉就没这意思了。
是删还是保留,现代人对此还在争议。 1983年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中,周啸天先生认为应该删去这两句比较平淡的尾巴。过了两年,马茂元、赵昌平先生在《唐诗三百首新编》中认为尾句是画龙点睛。他们说“回望岩云”是寄托着柳宗元失志后,企求超脱的心情和遭贬后对现实的解悟。寂寥而清幽的山水和诗人孤寂清高的心境是多么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