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
三、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画龙重点睛,好诗句“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祁的词今仅存六、七首,当时颇有名气,尤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一字“闹”句为隽句的《五楼春》词,传为干古美谈。 宋祁的《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全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词人为什么说“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呢?难道晓寒能掂斤论两么? 红杏会争斗出声么?若按常理解释,这两句的确近乎不通。怪不得李渔《窥词管见》说:“ 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
相反王国维《人间词话》则盛赞此词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究竟谁是准非呢? 李渔之所以觉得闹字不妥,那是由于他忽略了诗词审美特征的缘故,不能用形象思维去领悟词人的意趣。宋祁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关键就在于词人用感觉移借的手法,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感觉本就可以相互转换。如听音响,闹时会觉得热,静时会觉得冷。这是一种生活的直觉。这种直觉一旦被诗家写进诗词作品中,注往就能收到出奇的效果。
苏拭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也是一“绕”字而使景色显得很形象: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 恼。
“绿水人家绕”的“绕”字较别本作“晓”字好,它与王安石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书湖阴先生壁》)的“绕”字都化静景为动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著名的一字之妙,当然是“敲”字, 贾岛是著名的苦吟诗人,做过和尚,后来结识了韩愈,才弃僧还俗。《唐遗史》说,他认识韩愈的时候,有一段“推敲”故事。有一次他吟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憎推月下门。”做好以后,他觉得“推”字不算好,要改做“敲”字,可是又决断不了,走在路上,还在苦思,并且下意识地作出推门和敲门的手势。恰巧韩愈排开仪仗在街上走,他迷迷糊糊地冲进仪仗队里去,给抓住了。韩愈问起情由,代他决定用了“敲”字,并且引为诗友。这就是“推敲”这个典故的来由。
冯延巳的词清丽、委婉。他的《谒金门》头句“皱”字也是传诵名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遍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这首词是写宫中妇女在春天里愁苦无法徘遣、希望所思念的人到来的情景。一开头由景写起。这景物本身就含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动了妇女们的心。它用一个“皱”字,就把这种心情确切地形容出来。因为是春风,不是狂风,故只是把池水 吹皱,还不至吹翻。女主人公的心清也只是象池水一样,引起了波动不安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