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山西文化艺术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云儿飘飘 收藏:0 回复:1 点击:4664 发表时间: 2004.12.12 23:00:12

与青梗峰关于诗歌创作的探讨


   青梗峰,用他自己的介绍:70年生人,毛狗一个。在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管个捉刀、吃喝之事。因喜杯中之物,至今两手空空。酒色财气,酒字为先,始为信也:)业余时打个卦,推个八字,看看古今中外之事,近来关注何时拿下水扁,故对我军军械犹为兴趣。
   虽青梗峰戏谑如此,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尤其对古典诗歌的精通,让人钦佩不已,有机会和诗人探讨诗歌创作的甘苦,很有收益,下面将我和他的对话整理如下:
  问:钦佩青梗峰的聪慧,也欣赏其对古典诗词的领悟,但古人论诗有“隔”与“不隔”之说,用典是古诗歌的一大特点,新诗用典则给人“隔”的感觉,那么,在新诗写作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抒情写景如何解决隔或是不隔?其实,二者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举个例子,山随平野尽,月涌大江流,这两句话好懂,写出了自然风光,所以说不隔。苍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里面用了几个典故,显然是隔。但仔细想来,用了典就是隔,不用典就是不隔?如果对苍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的典故不知,那就是隔了,知道,但又不知要说明什么问题,是另一种隔了:)有一种典,是不隔的,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虽用了<左传>中的典故,但句意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近体或新诗中的用典,道理是一样的,问题是:现在有些新诗,写的迷离异常,或者表述不清,即使不用典,也是隔,这就是不用典也存在隔的问题:
  其实,诗作者有一滴水,可能会要求欣赏者有二滴水,这也是审美再创造的一条规律吧:
  问:呵呵,青梗峰言之有理,现在新诗创作中,倾向于阴柔之美,大多数都属于执红牙板唱“晓风残月”的那种,你如何看待这一诗歌创作主流呢?
  答: 是关西大汉,还是执红牙板,其本身无可厚非,问题是在作者的心性。生活本是多样化的,诗歌也应是多样化的,我本身对流派之说恶之,人为性的规定与心性是相悖的。康德哲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即知性为自然界立法,引深到诗歌中来,虽有些社会机械化的倾向,但作为探讨倒也很有意思。飘飘所说的现在新诗创作中倾向阴柔之美,大约论的是一种风格。的确,大多数新诗脱离了生活,什么感觉、意象,幻想,让人一头雾水。不过,作为发展中的新诗,宽宥一些可能会更好,毕竟,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过,我相信,这种主流只是短暂的,最多只是灵光一现。古典诗歌的哲学思想是天地人三才合一,新诗也不例外。
  
  问:我不否定诗歌的阴柔之美,但美而不俗,美而不媚,意境幽雅,是我所欣赏的,如李清照的诗词。
   当然我也不喜欢所谓鼓点式的诗,虽铿锵有力,但缺乏内涵。
   而现在诗坛的诗可以说小家碧玉的多,而大家子气的少。如何做到清新可人而具有一定的品位,这是青梗峰探讨的方向,故而提出探讨。
   不过,我还是想问诗人:新诗如何做到天地人三者的完美结合呢?
  答: 凡做事都要有一个思想,一个准则。写诗也不例外。朴素的道家思想到现在我还是很认同的。天地人三才合一,是古典文化中影响力最大的世界观。有一首歌中说: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说的是这三个方面是互通的,密不可分的。写诗如果是“一束感觉”,生生地割裂了这种关系,也就是浮萍一叶,最后沉掉的呢。写好一首诗,特别是新诗,如果没有这种思想,我是很难认同的。那么,具体到一首诗,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呢?用攻略的术语唤作:道天地将法:)道,指心性,唯此不化。天,指的是时间的概念,地指的是空间的概念(二维),将,实体,法,创作方法。这几个方面是按降序排列的,心性先于方法:)这几个要素也是我们在创作中需要考虑的。当然,由于语言指示的淡化(新诗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具体创作中一味地遵从,会贻笑大方的,可能会不伦不类。但体现要素或其特征是应该有的。
  
  
  问:呵呵,回答精彩!
   记得著名画家张大千有言:“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虽然他谈的是做画,但我认为同样可以用到做诗方面。
   那么,我想问,在功利、浮躁的心态之下,怎么让新诗也能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呢?不许回答读书哟!
  答:功夫在诗外。诗外有二,一是读书,二是行路。不让回答读书,那就行路吧。行路不是单指一二一,包括了社会实践与创作实践两个方面的内容。脱俗气,还是摆脱功利至上罢,在上海问路和在革命老区问路,其结果是你可以省一包方便面:)有媚骨的诗人,其作品大多是迎合一个集团的利益,那只是工具罢了,偶尔出现风骨,也只是在落拓时。洗浮气,最好是还原古典诗中清的概念,但这又与当前思潮格格不入,还是静下心来,多一点独立思考,少一点哗众,在语言上讲究一点。前一阵子看新诗,发现有一个词儿出现率很高,那就是与什么什么无关,搞的我大晕。除匠气,少一点说教,少一点泥古,穷经皓首者,也不见的能渡人。还是多一些变革的好,虽然不能时尚,但本身就体现了“三个代表”:)
  
  问:高,青梗峰的回答让我获益非浅!谢谢诗人精彩的作答!
  呵呵,不过说到“渡人”,我想到了文学的功用,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道出了诗歌的功用,但现代诗歌的文学功用却极为有限,原因是写诗的不少,而读诗的不多,那怎么才能达到“渡人”的作用呢?
  答:以德渡人是根本,是内容。当然这个德的概念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但诗本身具有教化的功能。问题是它如何教化,教化对象是什么,作用程度何在?在中国这样的现实中,纸刊之类是与政治无关的:)网络诗文的兴起,给了人们更多的自由的表达机会。飘飘说读诗的人不多,这是现实,在功利引导的驱使下,有几个能固守这样的“教化”呢?古代,诗文是上层人物的事情,文明的发展,使下层受过教育的人也有了表达的机会,而现在,这种机会更是多多,但是又有几个持令牌者能关注这些现象呢?你表达你的,只要不危及我的利益就行,政治先天的流氓性由此可见一斑了。在他们看来,诗人诗文只是工具罢了。
  渡人,首先渡已,修身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诗人此关不过,遑论渡人?
  青梗峰的回答,让我想到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处世哲学,可是修身容易,修天下难也!
   问: 既然这个问题,不是我们小人物能解决了的,那我就问诗人一个现实问题,你有过网恋吗?如何看待人们喻为“方便面”的网恋?它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 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他的权利,感情是有条件的,它是受时空所左右的。只不过是人们在感情面前放弃了一些自由罢。 在这个世界上,发生什么事情都是正常的,我的态度是顺其自然吧:)
  
  问:看来诗人是不愿意直面这个问题了。好了,记得一个网络诗人用“三心二意”来形容诗人对创作的态度。三心是:欢喜心、平常心、怜悯心;二意是:古意和新意。这个说法接近青梗峰新诗创作的理念。
   那么,诗人能否回答:你最得意的新诗是那首,能否拿来大家同赏呢?(《月光下的鱼》除外)
  答:呵,新诗我是初学,不存在得意的问题。比较满意的是与,(秋泪穿透那一声呼唤),但情人语言还是有待修改的,无题结构存在问题,有时间再酌吧。
  
  附: 秋泪穿透那一声呼唤
  
  
  踏着昏黄,把前缘打湿
  芦苇漂白了桑中之辞
  这束青卷,一步步还原
  
  清风,被音乐拧干
  结成烛光,点燃千年莲心
  那一株青草依旧么
  眸中的红浪,次第摇出指尖
  
  什么时候,金乌消消叼走玉蟾
  黑色伤痕被流光划破
  渡口中的灵槎
  载不动,那一片清寒
  
  掬起如水的背影,挂起藤萝
  守候着,阴干了的时间和孤单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翡翠明珠 Re:与青梗峰关于诗歌创作的探讨 回复时间: 2004.12.13 16:17

    这一问一答的二位都是专业的背景,一来二去的说话都是行家的声气,看来过瘾的很,欢迎欢迎,看到这些词语也倍感亲切。
  
  
  现在诗坛的诗可以说小家碧玉的多,而大家子气的少。如何做到清新可人而具有一定的品位,这是青梗峰探讨的方向,故而提出探讨。
  
  “三心二意”
  
  这些说法都是为我深为赞同的,不须多说。
  
  新诗中的用典问题,五四时期的诗人也是极为关心的,闻一多,徐志摩的诗里都有探讨,尤其徐志摩的诗里,化用文言词语,不见痕迹,想来他们那些人刚刚接触白话新诗还不脱文言素养的习惯,也不是强为模仿学来的笔触。
  
  李杜的风格不同,飘逸沉郁,李商隐的华美哀丽又是另一种风格,苍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历来为诗人诗评家称道的是用典不露痕迹,那种苍迷飘忽的情致美的非人间,能写得出此类诗句是何等的心力手笔!古人的典故修养比今人的要深的多,不存在需要注释的理解问题,读来自然无碍,情意味全出,少了隔靴搔痒的古今语言之间的翻译转换。
  
  诗如人,做诗同做人,诗反映人的气韵品质,性格心胸,眼界层次,做诗先做人养气,还是那句话:观书当自出见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患己之无能,不患人知不知己也,读此好文,;聆此好谈话,自然大快人心。

------------------------
骤雨过,珍珠乱散,打遍新荷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