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四川事事关心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楼墙 收藏:0 回复:1 点击:5739 发表时间: 2004.11.28 10:42:27

重返古代教育


  
   从文字学上分析“教”和“育”这两个字。不难知道,“教”指为了生存而从事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活动,其目的重在生存;而“育“则指在母亲身心的友爱中成长,用现代一个词语说,就是“胎教”。这是“教育”二字最原始的意义。
   再来看“学”和“习”这两个字。“学”是一个孩子坐在桌子旁,桌子旁有两只手,一只是大人的手,一只是孩子的手,大人在叫孩子算术。而“习”并不是温习复习之意,是实践之意。我认为人来到世上学的第一件事不是语言,不是礼仪,而是算术!
  
   “教育”与“学习”的涵义有多少人能真正完全领略?
   试看现代的教育:我们的中小学打着素质教育的招牌而大行禁锢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应试模式;我们的大学沿着“产业化”的道路,实现着“跨越式”的发展。
  
   我重点想谈谈大学教育。
   我试举N师范学院为例。该校在90年代学校规模尚小,且是师范专科学校,有学生2000多人。90年代末高校合并之风大兴,该校与临近的市级教育学院和艺体师范学校以及一中专学校合并,摇身一变,成为本科院校。这几年,乘着扩招的春风,人数剧增至一万二千多人!也就是说,该校在不到5年的时间,扩招了近一万人!而该校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师生比例严重失调。通常一个班有120人左右,而一般某个专业有3个班级。可以想象,上课是多么一件壮观的景象。这样的学习环境是大学学习吗?
  
   我相信这种状况在全国不是特例。由夏季教育部公布的受黄牌警告的学校名单就可知道。
   关于扩招的言论可以说铺天盖地,谈其负面影响者有之,从“理性”方面分析者有之。
   可结果呢?
  
   我想到了古代的教育模式。
   中国的古代教育经过了“塾师”到“私塾”的发展过程。教师到学生家里教学生,是一对一的模式,这是“塾师”。在后来发展到“私塾”,一个教师几个学生。学生考秀才,教师考举人,学生和老师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师生有很好的面授平台,有更充足的讨论机会。到了19世纪,学校则是四合院模式。一面是老师的起居处,另三面是学生的学习处。学生随时都有和教师交流的机会。
   现在的剑桥仍继承着这一传统,学生每周六到导师家里小聚,讨论问题。这是多么令人羡慕。
  
   或许有人要说,这是精英教育,中国现在需要的是大众教育。
   是的,中国是需要大众教育,提高民族整体素质。
   但不要忘记,教育的本质是学会生存且身心在友爱中成长。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终身受益,课堂一定要成为学生轻松学习的场所。
  
   120人的课堂让人心寒,几个人的课堂让人羡慕。
   04年11月17日

------------------------
我的心如此烦忧
纵然万种风情
也全了无痕迹

原创[时事关注]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mengyu626 Re:重返古代教育 回复时间: 2004.11.30 11:57

    知道是什么是教育吗?
  除了教会生育之外就什么也没教过。
  哈哈~~~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