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豆花村版主:  借借  纳兰亓儿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白丁布衣 收藏:0 回复:4 点击:3540 发表时间: 2004.11.07 14:16:25

悲情诗仙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李白《庐山谣寄庐侍御虚舟》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出生于安西大都护府碎业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漫游各地。在文史上有诗仙之称。性情多狂,恃才傲物,好高鹜远偏又不合时宜未能审时度世,终致有志难伸而沉迷酒色。其醉草赫蛮书时,逞一时之快,胁力士以捧靴,挟国舅以研墨,傲视王侯,可见一斑。
  
    唐人刘全白在《李君碣记》里说他:“浪迹天涯,以诗酒自适,又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流离坎坷,竟无所成名。”白之狂傲,文章满腹,却因官小而不求,不知变通偏以天下自负。难怪流离失所,难竟功名。其志可在《代寿山答孟少府御文书》里看到:“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志大才高偏失之于柔,导致一生落魄!
  
    为求兼济天下,李白十分热衷国事,以期得到重用,在道士吴筠的推荐下,终于得玄宗征召进入翰林,此刻的李白,展翅扬眉,信心十足,不可一世。君不见: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见儿童入京诗》)“归时尚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别内赴征诗》),大有不做宰辅誓不还的英雄气概。可惜的是,他钟情政治却不识权术,满腹壮志却十分天真,不知何以面对权贵。傲视天下又不懂机谋,最后得罪权贵遭致排挤,赐金放还山林。以至宏愿落空,偏不知自省还满腹牢骚。感叹无人赏识:“拾尘掇峰,疑圣猜贤,哀哉悲夫,谁察予之坚贞?”。用“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自欺自慰。自比“立身本高洁”的宋玉,憾怨楚王“一惑登徒言,恩情遂中绝。”
  
    于是乎,在安史之乱,中央朝廷自顾不暇,永王趁机割据东南之时,他病急乱投医,不辩时局,判断失误。依附永王,以谢安自命,企图有所作为,最后,永王兵败丹阳,李白逃回浔阳(今江西九江)不久被捕入狱。好在有中丞御史宋若思等为其开脱,未予重处。于758年流放夜朗(今贵州桐梓)第二年得遇大赦返回浔阳。此后,李白自知功名无望,仙道无缘,开始沉溺酒色。自诩“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借酒解忧,无奈忧心繁重,胸怀大志偏不合时宜与世事格格不入。在“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舵。”(《送蔡山人诗》)的悲凉中,用酒来麻醉自己。同时在酒中直面浩瀚无垠的宇宙和沉浮不定的人生,引发了滔滔诗情,奇思涌溢,发前人之未发,言前人之不敢言,佯狂遁世,纵性皈真。诗圣杜甫体会到了他的悲情,感慨:“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李白虽然才高气逸,却不能完全超凡脱俗,沉缅酒色歌舞,未竟独善其身之志。761年纵情金陵,抚琴狂歌。一美女为其琴声所迷醉,投奔于他。在“落花一片天上来”的狂喜中,李白自对其宠爱有加,不思年高纵情声色,自然享命不永。于第二年在采石矶病发落水,一命呜呼。一代诗仙,空怀兼济独善之志,因恃才傲物不容于世,而“凤歌笑孔丘”,先是谋图得道飞升,继而纵情声色,最后不得善终。呜呼哀哉~~~~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free_me Re:悲情诗仙 回复时间: 2004.11.07 23:03

    白,通白吗?
  我想,结局不会相同。

回    复    

回复人: 凌晨三点 Re:悲情诗仙 回复时间: 2004.12.27 23:08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惠远飞 Re:悲情诗仙 回复时间: 2005.01.05 04:46

    愤世不嫉俗,当真性情人也!

------------------------
我是一个懒人/男人,一个非常非常懒惰的男人。

回    复    

回复人: 闲云孤鹤 Re:悲情诗仙 回复时间: 2005.01.19 22:33

    楚狂人,陆通,陆接舆,是也。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