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辽宁在水一方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醉死梦生 收藏:0 回复:1 点击:4739 发表时间: 2003.04.27 12:35:53

说说苏州[转载]


  原作者: 觅渡桥畔
  
  
  
  如果非要让苏州人选一个自己最自豪的领域,我觉得大多数人应该会选择文化。虽然经
  济是目前最热门的领域,苏州的经济也有很多亮点,但是苏州目前也就是国内还可以罢
  了,离世界级水平还差得远呢,即使发展顺利,苏州可以成为一个大城市,但是由于上
  海的存在,苏州不可能成为举足轻重的大都会。
  提到苏州的文化,一般有所了解的朋友马上会想到两个概念‘吴文化’和‘江南文
  化’,应该说江南文化的范围比吴文化要大一点,象南京、扬州等名郡历史上都是江南
  文化的重镇,但是一般来说,这一带是不属于吴文化的,虽然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和互
  相之间的影响非常多,大的方面来说,苏州和南京之间的政治联系比较多,而和扬州之
  间因为京杭大运河的关系,经济联系比较多。
  太湖水网一带的吴地先民,曾经因为‘断发纹身’而被北方称为蛮夷,按照现在的
  说法,也可以说是种文化歧视了,文化的起源不同,有所区别是正常的。前一阵有朋友
  说黄河文明才是中华文明的主体,我不承认,从考古等方方面面都早就证实了,长江文
  明的历史不比黄河文明短,不过,我承认黄河文明历史上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正统,我只
  承认黄河文明是正统,不承认是主体,各种文明都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而已。
  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苏州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柔乡,苏州人性格文静,彬彬有礼。如
  果说远点的话,可能大家对苏州人的形象会大吃一惊,吴越争霸的年代,是苏州人永远
  怀念的年代,有着说不完的话题,苏州古城就是在那时定下自己的位置,两千五百年没
  有改变。那是苏州人最雄霸的年代,虽然后来输掉了战争,仍然被称为强吴时代。当时
  的苏州人,轻死尚武,可以说得上是好勇斗狠,苏州的勇士要离、专诸不比大名鼎鼎的
  燕赵刺客荆柯差,荆柯其实还没完成任务,只是文学作品的影响太厉害。苏州城当时是
  座‘重工业’城市,出于战争的需要,到处在冶炼金属铸造兵器,知名的剑师干将在苏
  州施展技艺,直到现在,苏州古城内东西向最好的一条主干道就叫干将路。兵法至尊《
  孙子兵法》在苏州写就,孙子本人帮助吴王练兵打仗,虽然孙子和建立古城的伍子胥一
  样,都是外来人,但是在苏州人眼里,从来就是把他们当作苏州历史的极重要部分。
  吴越争霸,后来越人赢了,回过头来看看,那个年代,好象不打仗也是件不可能的
  事情,打打仗也是促进交流的一部分,整个战国时代烽烟遍地,好象就是为秦朝统一全
  国作准备。
  吴越争霸的失败对于苏州来说,是一次政治和军事的失败,对于苏州的文化却没有
  太大的影响,接下来的相当长的岁月里,苏州确实是沉寂了,虽然也有项羽在苏州起兵
  ,三国名将陆逊打得刘备狼狈不堪,但是好象在普通苏州人心里并没有留下太多印记,
  可能是这些事情跟苏州没有太多关系吧。隋炀帝搞的京杭大运河,打通了南北的联系,
  苏州是受益的地方,唐朝的时候,苏州复兴崛起,已经是全国数得上的雄州,不过,看
  看历史,至少在我看来,苏州没有什么可以特别自豪的,唐朝辉煌的是长安、洛阳、扬
  州、成都,苏州只留下了‘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
  到客船’之类的诗句。唐朝是北方黄河文明最辉煌的时代,过了唐朝,北方虽然仍然几
  乎一直是中国政治的正统所在地,却再也不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唐以后大多数影响全
  国的文化思想都是南方提出来的,不过,我不认为是长江文明压过了黄河文明,因为南
  方事实上是吸收了很多北方的文明,而且,虽然是南方提出的,却一直都是受北方强大
  政治能力影响的。
  苏州这块土地,经历了唐朝的复兴后,终于到了要改变自己的时候了,宋代苏州出
  了个范仲淹。一般知道范仲淹,都是因为他那一篇《岳阳楼记》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说这个思想对后代影响还是有点的,不过,区区一句口号,
  终究不过如此,范仲淹做的真正影响了中国历史特别是非常巨大的影响了苏州历史文化
  的事情,是他把他家的一块地捐出来办了苏州府学,当时苏州地区的经济条件已经相当
  好,但是由于百姓的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人还是喜欢打架斗殴,用句现在的说法,社会
  治安并不好。范仲淹办苏州府学,定下规矩,不管有没有钱,考试通过就可以念,没用
  多少年,就改变了苏州的风气,从此以后的苏州人就变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形象。苏州府
  学的成功,影响了周围地区,周围的一些县基本上都办了自己的学校,虽然说江南一带
  经济上的发达,文化的繁荣是早晚的事,但是范仲淹显然加快了这个过程,历史这个事
  情,谁做的当然就要记在谁的头上。如果仅此而已,当然不能说影响了全国,后来,皇
  帝知道了这个事情,因为范仲淹当年是高官,皇帝下令全国也这么做,从此留下‘天下
  有学,自苏州始’,注意‘学’是学校的学,不是学问的学。后来的苏州,也一直没有
  辜负这句话,凭借良好的经济条件和优良的求学风气,出了大量的文人,成了状元之乡
  ,直到现在,基础教育这方面,一直都是一流的。现在的苏州中学就是当年的苏州府学
  所在地,这块地,从苏州府学开始,一直都是苏州的学校所在地,因为范仲淹规定此地
  不可改做它用。每次走过那一带,我总要往苏州中学里看看,想象着这一小块土地上一
  千年里走出了多少的前辈先贤。
  苏州在宋代兴盛后,元代的日子也不错,但是元朝统治者没文化,也不重视汉族的
  文明,所以,苏州的文人跟全国大多数的文人差不多,都是过过自己的小日子,没留下
  太多东西。元朝末年,群雄四起,其中苏州被张士诚所据,后来朱元璋统一全国时,小
  小苏州,根本没有天险,从来都是守不了多久的,偏偏苏州的百姓觉得张士诚不错,豪
  门大户吃不准朱元璋到底怎么样,也帮着张士诚死守,一守就守了好几年,最后城破,
  朱皇帝恼恨苏州人‘不识相’,弄的他忙了好几年,接下来就把苏州人整惨了。
  苏州的财富都被这位朱皇帝弄走,大量苏州的豪门望族被朱皇帝下令发配,而且规
  定永远不得回苏州。这就是扬州一带,还有南通一带,都有很多吴语区域的主要原因,
  因为虽然苏州跟扬州南通历史上有经济联系,但是并没有在这些地方形成聚居区,事实
  上苏州人经商水平不高,从来没有因为经济原因在外地形成聚居区。本来这些苏州人过
  的是不输王侯的生活,而且还比王侯更逍遥快活,一下子就苦不堪言,因为朱皇帝划定
  的地方都是没有开发过的荒地,交通也不便,这就是扬州有些地方把睡觉称为‘上苏州
  ’的原因,这种情况下,现实中已经回不去了,只好梦里边回去看看。苏州城里的帮张
  士诚守城,所以下场最惨,而城外的百姓日子也不好过,朱元璋定下了苏州府的税收比
  其他地方高一倍,而且把下面数目众多的镇也搜刮了一遍,当时说法就叫吃大户,这里
  最知名的故事就是交出大量银子修南京城墙的周庄沈万三了,沈万三最后客死云南,没
  被杀头已经不错了,虽然戏里面说是沈万三想要犒赏军队惹怒了朱元璋,认为是要收买
  军心,不过,我是一向认为朱元璋对苏州人没好感,变着法子要整苏州人才是最根本的
  原因,苏州另一个名镇同里,以前的名字好象叫富土,被吓得赶紧改名,从此就叫同里
  。我的感觉,苏州人普遍不爱炫耀财富,不爱争强好胜,不爱多管闲事的性格跟这段历
  史关系很大。苏州人对朱元璋从来没有任何好感,虽然统一战争是必然的,但是苏州人
  的代价太大,这也是苏州历史上最伤心的事情之一。
  这件事情大大伤害了苏州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虽然没有屠城那么惨,却也真是
  够呛,郁闷了不少年,当然,苏州的农业条件好,商业地理位置又好,经济恢复的挺快
  。后来,苏州城又来了位对苏州影响挺大的人物,这回是个官员,就是苏州知府况钟,
  况知府是江西靖安人,昆曲《十五贯》里的知府就是他老人家,现在苏州城里有况钟祠
  ,如果苏州要评选历代苏州知府排行榜,况知府绝对高票当选第一。苏州在况钟手里再
  度超级繁华,很长一段时间里,苏州的税赋是全国的十分之一,这在农业手工业时代,
  是很不容易的。况钟是政界人士,在文化篇里出现可能不是很恰当,还好我打了招呼是
  漫谈的,主要是我觉得经济对文化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苏州真正作为中国的经济文化
  中心,就是明清两朝,这里要简单谈一下苏州成为文化中心的原因,除了苏州自身的优
  势,有一个原因很重要,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死后,以‘靖难’之名带兵到
  南京篡位成功,因为南京不是他的大本营,中国的传统对篡位又都很反感,所以他决定
  还是迁都到他老巢北京,南京作为明太祖定都之地,可以控制整个江南,所以成了第二
  首都南方的政治中心,南京之名,名副其实。苏州则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良好的文化
  氛围,成为了文化中心,这不单单体现在出的文化人文化思想这方面,当年象刻书印刷
  还有藏书之类的事情,或者说出版业,苏州都是中心,还有象文房四宝,苏州不是大产
  地,却是交易中心。扬州则仍然以其京杭大运河枢纽的身份,是盐业和漕运的最重要节
  点,是个商业中心,用个现在的时髦说法,是个物流中心。如果不是燕王这件事,真是
  难说的很,北京南京、苏州扬州的历史可能都大不一样。这个定位,居然生命力奇强,
  明朝灭亡了,到清朝居然还是这样,事实上这个结构几乎一直维持到了鸦片战争。
  大明朝灭亡,居然被只有几百万人口的满族占领全国,对于江南士人和百姓的影响
  ,是极重大的。很多朋友心目中,都认为江南人文弱胆小,但是满族入关,抵抗最烈、
  死伤最惨重的是江南一带,《鹿鼎记》里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历史事实,一个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为此而死的江南民众也很多。惨痛的事实,使一批文人
  开始思考宋明理学这团烂糨糊,反思‘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的害处。其中贡献
  最大的,是昆山千灯人顾炎武,字亭林,现在昆山有个公园就叫亭林公园,他留下的口
  号最出名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用来反清复明的,最后也没什么用处,无
  非是为中国丰富的口号文化添了一句著名的而已,他真正在文化上的贡献,是开始把江
  南文化往实用道路上引,讲究看重实实在在的东西,反对那些虚无的东西,反对那些纯
  粹理想而跟民生全无关系的东西,按照现在的说法,也可以算是提倡要理论联系实际了
  。文化这个东西,有时候看着改变不大,却是影响深远,在那个时代,当然是提不出来
  现代的思想,也提不出彻底反封建的思想,但是就上面的小小改变仍然深刻影响了江南
  一带。
  后来鸦片战争后,这里不谈中国的屈辱问题,江南一带在吸收外来西洋文明方面,
  应该说是做得不错的。这里引用一下江西的例子,有关江西,五六年前,有本书写的不
  错,书名《千年沉重》,是个江西人写的,他老爸是原国立南昌大学的名教授,大致写
  了江西从唐朝以后的历史,历史上的江西,是经济非常繁华文化非常繁荣的,由于这本
  书我从南京回苏州时,弄丢了,时间长了记忆力不准,这里就不举什么例子了,总之,
  江西比你想象得到的都要辉煌。宋明理学就是诞生在这里,事实上苏州在文化上全面超
  过江西是在明朝严嵩倒台后。在那之后,江西的文化一直陷在原有的辉煌里,没有改进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开始进入江西,江西一直排斥,‘南昌教案’影响曾经很大,大
  大小小的杀害外国传教士的事情很多。这些事情,建国后,都宣传成爱国反帝,反对文
  化侵略,真的是很可笑的。文化上无法接受外来的东西,那么这个地方的衰落就是无可
  挽回的。而江南一带,就我知道的说,没有大规模烧教堂杀洋人的事情。这反映出江南
  人在这一点上,是管他怎么样,先看看再说。这里举教堂的例子,是因为怎么看待教堂
  是怎么看待西方文明的一个缩影。就这一点小小差别,就造成了很大的不同。
  可能部分朋友,看了觉得我好象说的是历史,不是文化。我也觉得有点不伦不类,
  但是我不想列太多苏州文化可骄傲的东西,还是想说说苏州文化上的一些变迁。当然,
  苏州的东西还是要说一点的。
  苏州名气最大的无疑是苏州园林,事实上苏州园林就是苏州文化的集大成者,苏州
  从宋代开始兴盛的建筑、园艺、书法、篆刻、绘画等各种文化门类,还有苏州人的哲学
  观、人生观都反映在里面。说到苏州园林的发源时,学术资料上喜欢说发源于五代时期
  ,不过,苏州目前最老的园林沧浪亭是宋代的,一般标准的说法是苏州园林起于宋元,
  盛于明清。提到园林,我这里想通过跟扬州园林的比较来说说苏州园林的特点。扬州的
  朋友,一直认为,扬州园林不比苏州园林差,但是名气待遇却差了很多,很是不平。就
  我的感觉来说,扬州园林是不错,这里我想谈谈几个区别点:
  一,扬州历史上命不好,一句烽火扬州路,道出战争的残酷,几次惨遭屠城,影响
  了扬州历史文化的连续性,这个历史的大背景显然影响了扬州的方方面面,导致扬州园
  林的历史文化地位受损。这不是扬州的错,却是扬州无法改变的历史背景。苏州在这方
  面命比较好,虽然也受到过战火影响,特别是近代太平天国影响较大,但是数量远比扬
  州少,而且从未受到屠城的惨祸。正是这个原因,苏州园林历史发展的完整性、传承性
  特别好,宋(沧浪亭)、元(狮子林)、明(拙政园)、清(留园),是完整的一个系
  列,从中可以看出园林艺术的发展历史,也可以看出社会的变迁。这一点是扬州园林不
  具备的。
  二,扬州园林的主人一般是商人,主要是扬州大名鼎鼎的盐商,而苏州园林的主人
  一般是士绅,是一些有钱有闲有高度文化的文人。扬州的盐商当然也会跟文化人来往,
  但是显然不如苏州园林的主人交往那么多,所以,虽然房子花园看起来差不多,但是苏
  州园林里的文人味要浓一点,事实上苏州每一座园林的规划建设几乎都有一些著名的文
  人墨客参与。比如典型的拙政园,明代江南四大才子
  之一文征明,从规划、建设到建成后的赏玩、改进、维护几乎是全程参与,园里到处能
  看见他的遗迹,包括最知名的他亲手种值的一棵四百多年的紫藤。文征明的儿子文震亨
  写了本知名的园林著作,而另一个儿子文震孟自己搞的药圃(现名艺圃)已经是世界文
  化遗产。开创吴门画派的明四家也参与了多处园林的规划。在我们国家以前一直是士绅
  地位高,所以,这一点上扬州也吃亏。
  三,苏州园林的建造者就是完全本土的设计师和高明的工匠。中国历史上,让人叹
  为观止的古建筑很多,历史上的建筑师高手也很多。但是,如果要评选一个最伟大的建
  筑师和工匠群体,那么,我作为苏州人,可以毫不犹豫的说,那就是我们苏州的香山帮
  匠人。没有一个地方的建筑群体,会在延续近千年的时间里,修筑了无数的代表作。苏
  州园林的建造者主要就是香山帮,还有故宫也是香山帮的作品,是杰出设计师蒯祥带领
  香山匠人(当然,也有其他地方的能工巧匠参与)完成了北京故宫。中国四大名园,两
  个在苏州,北京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也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当然江南其他园林
  的影响也有。正是北京故宫的项目做了个最大的广告,香山帮从此长期活跃在豪门大户
  的工地上。在中国,只要是搞古建筑的,不管是学者还是普通技师,不可能不知道香山
  帮。直到现在,香山帮匠人虽然不接高楼大厦,却凭着祖宗留下的技艺活跃在古建筑的
  修建和维护市场上。苏州出口美国的‘明轩’,前几年云南世博会的江苏园作品‘东吴
  小筑’都是他们的作品。虽然我手里没有标准的资料,我不能绝对肯定,不过,我个人
  相信扬州园林很可能也是香山匠人造的,至少也会有很多香山匠人参与,因为以当时扬
  州商人的实力,肯定会找最好的匠人来造园,而且事实上江南一带的园林大多数都有香
  山匠人的参与。苏州园林在文化史上,正是地方的自然环境、地方的文化、地方的工艺
  技术的完美结合。
  上面的三点,再加上苏州和扬州虽然到了近代都大大衰落,但是这时,苏州的命又
  好,就在上海的旁边,很容易为人所知,而扬州变的交通不便,自然去的人就少。其实
  ,我也明白扬州人的意思,并不是想达到和苏州园林一样的地位,只是觉得不该低那么
  多,简单的打个比方,扬州人觉得应该是打个八折的,结果却打了个五折,自然不高兴
  。但是这也没办法,很多事情,第一往往知道的很多,第二的知名度就差了不少。
  有几把钥匙是解读苏州文化比较重要的,第一把是‘唯美’,一千多年舒服优裕的
  生活过下来,苏州人骨子里是唯美的,有一个比喻我觉得不错,说苏州人和广州人各炖
  一只鸡,广州人会把鸡炖的很烂,汤很鲜浓,只要把味道搞的好,怎么做都行,苏州人
  不是,苏州是讲究汤色清亮味道好,同时鸡的形状要好看,如果那只鸡被弄的乱七八糟
  ,就算味道好,苏州人还是会觉得做得不好,直接点说就是做的不好看会导致苏州人觉
  得不好,所以,广州人是追求及至的,为了达到自己需要的及至,别的事情他们不关心
  ,而苏州人不是,苏州人是讲究平衡,讲究美感的,既要味道好,又要形状好,两者不
  可偏颇,其实这个比喻已经包涵了第二把钥匙,那就是‘平衡’,到目前为止,苏州地
  区是全国发展水平最均衡的地区,每个市每个镇甚至每个村,如果画一个发展水平图,
  苏州这条线会相当的平直,这一点不是偶然的,除了整个地区的基础条件相差不大外,
  深刻的文化因素也在起作用,来过苏州的朋友,不知道注意过没有,苏州的乡村几乎都
  是两层小楼,只有很少的三层楼,而浙江福建一带不是这样的,那里很多四层五层的,
  为什么这样,我觉得最根本的是苏州人追求平衡,苏州人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多造一层
  就不平衡了,当然,这里也体现了苏州人不爱漏富的性格。第三把是‘以理服人’,在
  苏州,遇到问题武力解决是从来都让人看不起的,马路上苏州人吵架吵半天就是不打架
  ,不可否认,那样并不好,但是这体现了苏州人喜欢讲道理,就算有矛盾,也要把自己
  的道理讲出来。而且苏州人往往不喜欢先动手,因为先动手吃亏,一旦先动手,往往整
  个事情的责任就是他的了。第四把是‘以柔克刚’,苏州人的文化性格被水浸泡的太久
  ,总体上苏州人是温和的,讲理的,但是如果谁认为苏州人是好欺负的,那么他就错了
  


转载(2001)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九儿 Re:说说苏州[转载] 回复时间: 2003.04.27 18:32

    你说这次回去给我太湖的照片,在哪呢?~``````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