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散记——“秦王川”的“中川” |
一股突如其来的寒流,如同穿行在312国道的车流般,顺利的由河西走廊一路南行,穿越高耸的“乌稍岭”,高昂着暴戾的头颅端直扑向“秦王川”。阴翳的天空,黑云压尘,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雪的气味。时至农历八月十五,这么早,在西北农村雪也是很少见到的。来自西伯利亚的这股冷空气,暂时改变了“秦王川”的气候。9点多,终于,凌厉的西北寒风捎带着片片晶莹扑面而来,入秋以来的第一场雪,就这样静无声息的展示在了人们眼前。在凌厉的西北寒风中,漫天雪花晶莹飞舞,相互交织着,相互缠绕着,独舞如诗,相挟如画,在滑落大地的瞬间,完成最后一次凄美跳跃,噗一声,没入秋日还未封冻的大地就再也没有了声息。
风雪中,眼前那座叫做“中川”的小村庄近了,更近了。记忆的大门如同擦去了呵气的镜片,豁然明朗。一点点,一丝丝,如同涓涓细流,终汇聚成肆虐的汪洋,直冲我的脑海。到了,终于到了,那个在我脑海里萦绕了25年的小村庄终于那样清晰的印入我的眼帘。任车窗外狂风肆虐,雪片分飞,却依然阻挡不住、也无法阻挡那阵迎面而来的浓浓的土的气息。那是眷恋着我也叫我眷恋着的乡土。在离开她的25年里,这股“熟悉”的气息始终伴我走天涯,似乎她,一刻也未曾离开过我。
1979年,平地一声惊雷,炸掉了一块毒瘤,也宣告了一段灰暗时代的结束。以后的25年中我时常在想,也许是我的父母亲为了庆祝这个喜讯,伴随着最后一批“知识青年”的返城,他们也将我接去了省城。于是,我便告别了那个贫苦的、也叫我怀念的小乡村去了省城。按发小们的说法,我是脱离的苦海,像是灰黑色的鲤鱼,终一日,跳过龙(农)门,浑身的鳞片变的金光闪闪,似是去了天庭过了享不尽荣华富贵的日子。
也是一个秋日,天空一样的阴翳,处处渗透着凄冷的寒意,“知识青年”已全部返城,空旷的知青点上显得一派杂乱破败。我漫我目的,一间房又一间房的瞎转,似乎在寻找着与这些知青的共性,又似乎是在回味着与他们相处的日子。当我推开第七扇门,左脚迈进大半的时候,有人喊我,说:“你妈来接你进城了,还不赶紧回去”。听到母亲来了,我赶紧一股小风一样跑回家里,于是,我始终没有进入那第七扇门。冥冥之中,世间万物似乎都有许多共性,在得到一样东西的同时,似乎也意味着失去了什么。我得到了进城的机会,于是,留下了那扇未完全进入的第七扇门,兴许,这便是幸福背后的遗憾,无论如何,完完全全的幸福谁也无法完全得到,我留下了那扇也许是永远无法窥第七扇门里全豹的遗憾,结局是我去了城里。
一进屋我就看到母亲坐在炕上,东一份西一份的归置带给邻里亲房的礼物。看到我进来母亲打开一个她随身带来的8磅暖壶,从里头取出一些方块状,后边还带一根小棍的东西拿给我吃。天哪,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味哟,凉丝丝,却不渗牙,甜丝丝,却不腻口,含入口中,噗簌一下就沉入咽喉深处,未及回味第二口,第三口……,几乎瞬间,手里那只带小木棍的方块状吃食便完全融化在我的咽喉深处,唇边只留浓浓余香。母亲告诉我,那叫冰棍,我吃的那是最贵的一种,是牛奶的,要五分钱一只。她这次来是要带我去城里,去了城里我就能天天享受这种美味了。于是,年少的我带着那个“美味”的梦境告别故里,跟随母亲来到了城市。
此后的25年中,随着上学、从军、工作……一件件所谓人生关键履历,那个叫做“中川”的小乡村在我的记忆中,逐渐变的模糊不清,继而支离破碎。有的也只是为数不多的,残碎的记忆。而我的心,却无时不刻的牵绊着我、撕扯着我、引导着我,让我奔向那片土地。因为,我出生在那里,我的根种植在那里。
2004年9月,应本家大哥的邀请,去参加侄女的婚礼,我踏上了那片叫我梦魂牵绕的土地。
头天阴冷的天气叫我无心出门,只安心的呆在翻新过的老房子里。那座我出生时的小屋、后来的牲口棚早已消失的无踪无影,那个位置如今已被翻修成车库,里头停放着崭新的农用车。舅舅也老了,兄弟们早已长大成人,一切已然没有了从前的旧模样。惟独门口那棵枣树依然长在那里,那还是奶奶在世的时候栽种的,算来大约有30多年了。听人说枣树的生长周期比较缓慢,而那颗枣树的生长周期却慢的惊人,印象中25年前那颗树就胳膊粗细,而25年后它却依然没有脚脖子粗,只是果实依然累累。这颗枣树见证了我童年的成长,它因该是我所见到的唯一熟悉的,没什么变化的东西,看到它,我似乎看到了童年的一切,看到了早已逝去的爷爷、奶奶。胸中徒生一缕悲情,无法克制,止不住的,泪水涌上眼帘。我抚摩着它,那颗顽强的植物在我眼前是那样的慈祥、那样的亲切。
次日,天气一改昨天的阴翳,变的阳光明媚。是该出去转转了,于是我应邀来到大哥家。
大哥是八零年代初“阿干镇”煤矿的工人,进入九零年代后,由于“阿干镇”煤矿资源匮乏,又由于大哥长期在井下作业,体弱多病,于是退休下岗,回家务了农。侄女萍儿在我印象中是个疯疯癫癫的农村小丫头。96年回去时候,她还在上学,与其他农村女孩一样,乱乱的头发,破旧的书包,浑身上下渗透着一股子淳朴的乡野气息。谁能料到,事隔18年后,又见,已成新娘,出落的亭亭玉立。萍儿现在省城一家5星级酒店做大堂领班,她的结婚喜宴在村里和城里同时进行。城里的喜宴就摆在她们酒店,结亲的车款款开来10多辆。我推辞城里的喜宴,专心在村里与老亲与发小同乐。
酒到正酣处,遇到了二姐夫,据说他现在已升任邻县公安局长。家族历史中,二姐夫应该是个最痴情的男人了。八零年代末期,堂姐春寰与姐夫结婚,婚后两人感情一直很好,后来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悲剧就这样开始,年轻的二姐突然在一天夜里卧轨自杀。起初,人们都认为是二姐夫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除了想要起诉二姐夫外,其中的仇恨自然毋庸言表。后来由于没找到有利的证据,于是没有起诉他,只是一直不能原谅他。二姐夫自然无法用语言解释得了这一切,从此,二姐夫时常来家里,恳求获得原谅。而那场悲剧怎能轻易的从亲人的脑海中忘却呢?于是,赶走一次又来一次,他每年遇到节气就来,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反复了10个年头。直到18年前,侄儿小成满月的那一天,亲人们才算是原谅了他。那天我有幸在场,我们做了许多菜,又杀了一条老狗。那个场面我毕生难忘。整整10个年头,二姐夫周而复始的来回奔波与两县之间,那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勇气和耐性呢?局外人是永远说不清楚的。我总是这样想,刘备当年“三顾茅庐”比起二姐夫“十年求一谅解”来,能算的了什么呢?我始终这样认为,二姐夫现在还在“爱”着二姐,因为二姐夫至今未婚,他在守望什么、又在等待什么呢?我不能理解他那样的爱情。
国正哥与我们是邻居,延承了他父亲的衣钵,放养了100多只羊。又种植了5亩多的百合,按说应该家境不错,然而老天就好象有意刁难他,种植的百合长不大,收成有又差。放养的100只羊又暂时难以脱手,于是家境依然贫寒,去了他家后,我忍不住黯然神伤。背地里偷偷留给他些钱,以助他度过难关。却被他发现了,硬是要把钱退还给我。在我又一次偷偷偷放给他又被他发现时,他硬是要我扛条羯羊走。我推说下次来时再拿。我一定会去的,而且要赶紧,我怎能不去呢?我的根种植在这里,我要时常为我的根系浇水松土,我要让我健康的成长。
又一日,爬上门前高坡,昔日发小嬉戏的场所,那个国民党时期的老机场早已被开垦成万亩良田。“引大入秦”肥沃了“秦王川”的土地。自然也富庶了它的中心腹地“中川”。向前,满眼望去,到处都是移民们修建的院落,据说仅“中川”一个村就接纳了4000多户各地的移民,这些移民们背景离乡只为了改善自己原本贫困的生活。在异地他乡,他们辛勤的耕种,安居乐业。这里,将是他们又一个家园。也许,“秦王川”的未来将会添上他们浓重的一笔。
顺着昔日老路前行,不远处,那座昔日村邻赖以生息的老井依然耸立在那里,它仿佛是位见证贫困的老人,安详的屹立在那里,向人们娓娓诉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这里从前极度缺水,由于地下水位深,打井成本极其高昂,因此,全村共用一口水井。这口井据说井深超过100M,用高压水泵将井水抽上来,引入一个大约有10平方M的渡槽中供全村饮用。由于泵小,抽上的水只能供给饮用。于是庄稼的“饮水”问题就成了人们的第一大难题。这里基本是靠天吃饭,雨水多时将凑解决温饱,逢旱便只能“春种一石麦,秋收半升粮”了。试想,秋收的时候连种下的种子都收不回来,有什么理由不贫困呢?饮用水由于地下水层含盐碱份过多,打出的水被人们称之为咸(音为han)水。那种水又苦又涩,做饭时基本不用放盐。村民由于常年饮用这种盐碱化水,少食盐,严重缺碘缺钙,大都骨质疏松,体弱多病,多短寿,村里花甲年龄已算高寿。如今,“引大入秦”源源贯穿全村,人们再也不用为“水”发愁。
村里今年新修了乡村公路,在连接两条省级干线公路的同时,崭新的柏油路通到了村里。这是祖祖辈辈村人盼望着的大事件。前些年南方发达省份有“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那里很多小乡村正是由于修通了公路,于是,也给他们带来了滚滚的财源。村里的人早有耳闻。只是由于村里的贫瘠,只能望路兴叹。今年,县政府拨专款修建乡村公路,从此,那种“走路三磕碰,骑车肩上扛,汽车望路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村民们吃着“引大入秦”的水,行走着崭新的柏油马路,仿佛看到了“秦王川”全新的明天。
“秦王川”呵!
您有大自然赋予的宽广胸膛
一马平川的沃土
将支撑起您的脊梁
源源不断的“引大入秦”
崭新的柏油马路
贯穿您身体的
每一寸肌肤
让那流淌着的血液
永远供给您
新鲜的养分
您的儿女将永世
安居乐业
2004/10/6
|
|
被文坛.心路心语收录 原创[文.百味人生] 收 藏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ypttt |
Re:故乡散记——“秦王川”的“中川” |
回复时间: |
2004.10.15 12:34 |
|
我很荣幸读到赞美家乡的文章,真是热泪盈眶,可喜可悲啊!
读了之后仿佛又让我回到了久违的家乡。
我的QQ411604020
348924412
电子邮件tclyt@163.com
常联系我哦
|
|
回复人: |
风清雨扬 |
Re:故乡散记——“秦王川”的“中川” |
回复时间: |
2004.10.22 16:16 |
|
激情昂然的故乡散记
很喜欢能看到写咱们甘肃故土的文章。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