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甘肃灌水区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无法呼吸 收藏:0 回复:12 点击:4520 发表时间: 2004.08.23 15:24:00

关于知足的话题.(处版话题之六)


  其实一直以来人总是徘徊在是与非的道路中,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中发现着世界不变的常理.
  
  在早期看过一篇帖子,上面说的是一个农民的故事。
  
  在古希腊的山村,有一个这样的农民。
  他自己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靠租种别人的土地来维持自己日常的生活,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自己拥有自己的一块土地,哪怕是一亩两亩都可以,只要不在继续靠别人的土地来养活自己就可以了。
  有一天,前村的一个拥有一些土地的小财主去世了。小财主的老婆要将一些土地拍卖,很低的价格。这个农民东借西凑,从这个小财主的手里购买了三亩地。
  现在他的日子总算可以自给自足了,看着自己的土地里长着自己耕种的粮食,心里总有一种无法掩饰的喜悦。
  现在的农民过着自己想过的日子,不要在看别人的眼色去过日子了,过了几年将当初东借西凑的钱还了回去,而且自己也有了一点点的积蓄,也娶了妻子有了自己的孩子。
  
  一天他农忙完后,坐在自己的田间休息,看着离自己不远的邻居的土地,是那么的辽阔,可以种出来比自己多好几倍的粮食来,心里就在那里说,如果我有和他一样的土地的话,我肯定比他跟会卖力的播种这片土地,我想我的日子应该比现在过的更好的。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打听到邻村有人在出卖土地,而且价格也不是很贵,自己就想去看看,就将自己现在的土地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后,举家离开了自己的村子,搬到了邻村。
  那边的土地还真的便宜,他将自己卖土地所获得的金钱,全部投入买了土地,足足有二、三十亩呀。他将自己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到了这片土地上了。
  一年一年的收成都非常可观,他手里有了很多的存款,还请了奴婢来伏侍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同时,也将自己的土地也转租给了其他的佃户。
  
  这样也过了两、三年。还是有一天,他还是坐着自己的土地前,看着自己的茂盛的庄稼,心里同时也在想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自己的土地比现在在多个几倍,那其不是自己的生活会更好呢?
  这个时候,远处来了一个骑着马看起来很富有的样子的人。
  这个农民,哦~对现在不能将他为农民了,应该叫他为大地主了,这个大地主,远远的将这个看起来很富有的人喊停了。
  这个大财主,问这个远处来的富人,你为什么看起来比我还富有呢?这个富人说到,你不知道吗?在山的那边有一个山村,他们卖的土地很便宜的。
  “是吗?那他们的土地是多少钱一亩呀!”大财主问道。
  富有的人说道:“他们那边没有计量单位,所以他们那边不是按亩来买地的,是按一天来买的。一天是一千金币。在一天时间里只要你能回来你的起点,你所走过的那片地就都是你的了。”
  “哦,这么便宜呀!”
  
  第二天,大财主就带了一个仆人骑的马爬过了山,到了那边的那个山村。和酋长谈谈了价格,就交给了酋长一千金币。
  第三天,太阳刚刚升起,大财主和酋长到了地头,然后就出发了,走了好远的,看看太阳也才只是露出了头,休息了一下,看看周围的土地,真的是比原来自己的土地还要肥沃,大财主想这次我可是发了大财了呀!起来我还要在多走走,这个可是化了一千金币的呀!
  大财主起来有开始走了,走的好远好远,这个时候,日头已经渐渐的低了下来,大财主就马上的望回赶路,可是因为他走过的地方太大了,一时还走不回去,日头越来越低,眼看就要到日落了,大财主心里就是一个急呀。还有一个山头就快要到地方了,大财主真的就想这样放弃,这个时候,他的仆人说道,马上就到了,请您快点呀。因为,起点在山的那边,所以看起来,太阳还是没有落下来的样子,大财主就加紧了望回赶了起来。
  
  终于,在太阳落山前,大财主走回到了他出发的起点,可是他跌倒后,就没有在起来,从此与这块土地合二为一了。
  
  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其实在做"知足"这个话题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自己.
  
  人着一生是不是应该用知足这个古训来解释呢?也就是说,人是不是应该知足就能够常乐了呢?
  
  
  瞬间兰州拜上

------------------------
伤痛是留给自己最大的幸福。

热点.胡杨视点收录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掌心公主 Re:关于知足的话题.(处版话题之六) 回复时间: 2004.08.23 23:27

    是不是太短了点?兄弟~~
  
  
  偶不知“足”!~~

回    复    

回复人: 今下行 Re:关于知足的话题.(处版话题之六) 回复时间: 2004.08.24 00:39

    凡人很难做到平常心吧.

回    复    

回复人: 弄墨无文意 Re:关于知足的话题.(处版话题之六) 回复时间: 2004.08.24 01:19

    就如此三言两语就把偶打发了?偶还以为你发了啥了不得的话题呢~其实这个话题还是不错~~~能多用点语言文字来诠释或用一个故事来抛出话题就好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枷儿 Re:关于知足的话题.(处版话题之六) 回复时间: 2004.08.24 17:21

    知足有很多种表现,我想其中有一种肯定就是偶看你只写了那么几行字,心里明白,了解,大家都熟悉它,然后,就对这种“大家都熟悉”表示知足,无须多言了,静默吧,沉默中我们在达成共识:)

2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无法呼吸 Re:关于知足的话题.(处版话题之六) 回复时间: 2004.08.24 17:54

    其实,在看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作为一个人,尤其象我们正在创业的人,到底是不是应该是知足呢?还是不知足呢?”
  如果知足,我们的事业肯定不能得到发展,但是,如果不知足,我有害怕,我们会犯大财主同样的毛病。到了最后,什么也没有。
  
  后来,我问了好多的朋友,他们都给了我很好的解释,同样,我也自己在琢磨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得到了一种解释。
  在同样的时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也要看自己的能力能够不能够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
  
  瞬间兰州拜上

------------------------
伤痛是留给自己最大的幸福。

回    复    

回复人: 枷儿 Re:关于知足的话题.(处版话题之六) 回复时间: 2004.08.24 18:16

    这里有个教学上的案例,说某语文考试的作文部分,给的材料中说一只老鼠刚捡到一个苹果就看到前面有只桃子,于是它扔下苹果去捡桃子,刚拿到桃子,又发现前面好一个西瓜啊,特别想要,于是立马扔下桃子去拿西瓜,可是,刚捧了西瓜,又看到……最后,这只老鼠什么也没有得到。标准答案是和大多数人写的一样的角度,写这只老鼠这山看着那山高,贬义。有一位学生却写老鼠不知满足、勇于追求,可是其作文被判了离题、零分。
  大致是这样的,拿在这里说,是想表扬农夫的不知满足、勇于追求。你觉得农夫快乐么?他在努力的过程中对自己的争取产生了怀疑,因而相信他会后悔付出那么大的代价。
   而,如果他不曾为自己那么大的代价、那么艰辛的努力产生怀疑和否定,而是一直坚定地充满信心地去坚持,相信他的奋斗目标永远都会有下一个,他追求事业上的不断成功,哪怕过程多困难多辛苦代价多大,只要最后成功了奋斗过了,都是他快乐的原因。
  所以说,我认为,知足与常乐是没有绝对必然的联系的,要看各人他以什么作为其人生目标了。你说是吧?:)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彩云飞 Re:关于知足的话题.(处版话题之六) 回复时间: 2004.08.25 08:13

    知多知少难知足~~
  知足倒底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知足呢?

回    复    

回复人: 火山 Re:关于知足的话题.(处版话题之六) 回复时间: 2004.08.25 18:19

    偶也看了这个故事~~~`嘻嘻,当时有很多想法,只是现在难以表述。
  
  知足分很多种啊,知足是心态,知足的心态还分对谁~~`呵呵,很难都说明白~!人最应该知足的还是在感情上,不要那么斤斤计较,如若想法都.....随意或者豁达一点,就会少好多烦恼~!嘻嘻 :)
  

回    复    

回复人: 长空飞雁 Re:关于知足的话题.(处版话题之六) 回复时间: 2004.08.29 13:27

    此故事深刻!引以为鉴。

回    复    

回复人: 情无悔 Re:关于知足的话题.(处版话题之六) 回复时间: 2004.08.31 15:52

    我送你一句话:知足、但不满足。

回    复    

回复人: 小宝宝 Re:关于知足的话题.(处版话题之六) 回复时间: 2004.09.01 12:07

    如何才是知足?
  当他东借西凑,从这个小财主的手里购买了三亩地的时候?
  还是举家搬到邻村,。买了二、三十亩土地的时候?
  又或者是当大财主和酋长到了地头,准备圈地的时候?

回    复    

回复人: 天色已晚 Re:关于知足的话题.(处版话题之六) 回复时间: 2004.09.21 06:05

    要知足!山珍海味再好吃,也只能吃一肚子。广厦万间,也只能睡地三尺。。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