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豆花村版主:  借借  纳兰亓儿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雪语莲香 收藏:0 回复:8 点击:4418 发表时间: 2004.08.16 11:50:19

授人以鱼,不如授己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己以渔
  
  今日在某论坛看到叫寒雪的人写的《养鱼之乐》,忽然想起十几年前,家里冤死的那缸鱼来!那时,我还在上初中。假期里走访同学时,发现她家有一缸鱼。隔着透明的鱼缸,各色的小鱼摇头摆尾,忽上忽下,甚是可爱。回家后,我便吵嚷着也要养鱼。爷爷对我向来是有求必应。没过几日,手巧的爷爷便利用家中剩余的玻璃,为我粘出了一个精致的鱼缸来!我拿着抹布,把鱼缸擦得亮晶晶,心想,这么通透的鱼缸若是养上一家子小鱼儿,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儿哟!之后,爷爷陆陆续续买回各色的小鱼。我还兴致勃勃为这些小鱼分别起出好听的名字。比如:红孩儿、黑舟、飞燕、彩裳……
  
  爷爷是养花草的高手,对养鱼却一窍不通。我更是热情有余,知识不足。刚开始总是怕鱼饿着,所以总拿着鱼虫子喂,结果把鱼撑得死了好几条;对于换水,更是缺乏常识。单纯的认为,换水对鱼好,结果折腾了几天下来,鱼又死了好多。当我钟爱的黑舟英年早逝,飞燕香消玉损,红孩儿早夭的时候,我心疼极了。到处找关于养鱼的书籍看,黑夜白天的补习养鱼的相关知识。那段日子,满嘴说的都是鱼之术语。弄得爷爷奶奶哭笑不得。
  
  因为爷爷懒惰,不看书,所以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他讲养鱼之道:
  
  “水不流动,阳光太多或无光照藻类会大量滋生,水冒泡,发绿其中绿色棉状物为水华,这种水叫绿水;待这种水仍不加循环,流动就变成了回清水;这时,藻类仍大量滋生,直到将水中氧气耗尽。于是藻类和菌类一夜间大量死亡,水很快变得异常清澈。这种回清水没氧气和有益菌,也就是死水;水经过晾晒,有充足光照,不间断流动,水清,无污染,内有有益菌和微生物,肉眼还看不到,水为浅绿色或浅褐色,这种水叫老水。说明生态系统良好,最适合鱼儿生长。如不注意循环,流动,和加入新水,这种水也最易变成绿水,甚至回清水。养鱼就是让水保持老水状态。也就是保持生态的平衡。
  
  至于换水问题。不可太勤,也不可不勤。要合理把握尺度。一天一换,一周一换,甚至更长些,都可以。勤,可使鱼增强适应力,但鱼很累;相对不勤,鱼儿娇气些却安全些, 关键是注意观察,鱼不舒服了让她舒服,哪儿不舒服靠的是积累,很难言传,但水是否适合,是优先要考滤的。也就是说,换水频率应灵活掌握,太教条了适得其反。”
  
  爷爷是个不错的学生,很快便心领神会,并在实际操作用收效良好。鱼儿也生机勃勃得在我家安了家。那段日子,我过得象鱼一样欢快,但是到了鱼儿要甩子生宝宝的时候,忽然天降大灾:一向爱养猫的奶奶收留了一只饥饿的猫。当夜,所有的鱼都成了这只猫的腹中之餐。当我们发现时,吃得肚子鼓鼓的猫儿,因为我的尖叫而失足掉到了鱼缸里,差点淹死。随后,便是我嚎啕了。
  
  自此,再不养鱼。
  
  昨日我给学生们讲唐诗概况的时候,讲到了对唐诗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孟浩然、李白等人。今日寒雪的《鱼之乐》忽然提醒我,唐代的孟浩然,李白,柳宗元,张志和等人都写过和鱼有关的诗。如:孟浩然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开创了鱼歌体的张志和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仙李白的“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他们因性格、身份不同,虽同写关于鱼的诗,但表现的心境和志趣是有别的。孟浩然“坐观垂钓”,“徒有羡鱼”,实则是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之古语而巧妙地翻出新意,进一步含蓄委婉地流露出希求他的老师张九龄援引之心情。因此,明为写鱼,意在干谒!而比之孟浩然,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的多组鱼诗,更多道出的是钓鱼的意境,生动描绘的多是渔夫悠然自得心境。而比之张志和,李白透过字里行间,要表达的是茫然不得志的心境,垂钓这一爱好不过是打发无聊的日子,抑或是维持生活罢了。比之李白,柳宗元的绝句更胜一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少了功利,少了浮躁,淡定而高贵。堪称千古绝唱了。
  
  除了唐代,写与鱼有关的诗人实在多得不胜枚举。而唐宋时期,出现了一个鱼文化的高潮,所以备受重视。文人墨客借鱼(渔)抒怀,以鱼(渔)言志。遗留到今日的钓鱼台的传说,便该归功于文人墨客。如陕西番溪的姜太公钓鱼台,安徽贵池的太白钓鱼台等。从捕鱼、养鱼、吃鱼发展到赏鱼、写鱼、说鱼、唱鱼,这本身就是一个物质到精神的攀升过程。好像,鱼本该游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一样。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是永恒的,不朽的。
  
  写到这里时,窗外的风吹起了屋里悬挂的鱼骨风铃,让我忽地想到了“鱼”这个字的造字,于是越发感慨我们的祖先。他们在遥远的年代里便创造了单体鱼纹、双体鱼纹等鱼文化的图案,并在图腾崇拜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龙。而世间万物,唯有鱼是可以转化为龙的。这实在不能不使我们震撼!
  
  既然“鱼文化”已出,那么相关领域的文化自然也便派生出来。饮食上,有吃鱼的讲究;垂钓上,有垂钓的门道;养鱼上,更是有养鱼的诸多科学说法。然而,吃鱼在味,图香;钓鱼在闲,图静,养鱼在勤,图乐。鱼,不过是个契机,是个引子,诱发的是人们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的情绪。可因鱼而沉淀浮躁,享受天伦。上天“授人以鱼”,但是我们却“授己以渔”。我们用聪明的头脑,让鱼发挥了它的极致,并且良性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可能是造物主馈赠我们“鱼”这一生灵时,始料未及的吧!
  
  文至末,忽的想起元代胡绍开写的《沉醉东风》里的一段文字:“渔得鱼心满意足, 樵得樵眼笑眉舒。 一个罢了钓竿, 一个收了斤斧, 林泉下偶然相遇。 是两个不识字渔樵士大夫, 他两个笑加加的谈今论古。”并不识字的渔樵尚且懂得满足,知道感恩生活,笑对沧桑历史,更何况我们?
  
  若鱼有七彩的尾巴,那么就让它摇头晃脑的游进你心里吧!因为它能带给你平静与快乐!
  
  雪语莲香即兴回复
  2004年8月16日
  
  

------------------------
语在雪中,香在莲里.......

文坛.百味人生收录 原创[文.浮生杂记]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free_me Re:授人以鱼,不如授己以渔 回复时间: 2004.08.16 12:06

    hoho,我从来养鱼都是养几只死几只,后来……就放弃再也不养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雨后看花 Re:授人以鱼,不如授己以渔 回复时间: 2004.08.16 22:11

    养鱼其实养的是心!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竹辉 Re:授人以鱼,不如授己以渔 回复时间: 2004.08.16 22:39

    我晕。。。养过几次鱼,大都活不长,唯一活过满月的也被撑S了。真的养不好。

回    复    

回复人: 火山 Re:授人以鱼,不如授己以渔 回复时间: 2004.08.17 09:42

    养鱼必须好精心的,它不声不响的,总是偷偷的死~````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恩润 Re:授人以鱼,不如授己以渔 回复时间: 2004.08.17 23:25

    由十几年前的养鱼到现在的上课,真的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啊。我觉得养鱼也是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要不然,每个人都可以养好鱼了,学习到课本里的还不够。

回    复    

回复人: 一天又一天 Re:授人以鱼,不如授己以渔 回复时间: 2004.08.19 11:25

    哈哈。养过三年的鱼,现在改养猫了。
  你的文章还真有味道呢!最喜欢《沉醉东风》那一段。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叶无语花其言 Re:授人以鱼,不如授己以渔 回复时间: 2004.08.19 12:36

    养鱼确实不好养啊,冷不丁哪天早上一看,它.......
  呜呼......
  喜欢你的文章!
  "若鱼有七彩的尾巴,那么就让它摇头晃脑的游进你心里吧!因为它能带给你平静与快乐! "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笨鸟 Re:授人以鱼,不如授己以渔 回复时间: 2004.08.26 16:14

    今年年初朋友送我三条金鱼,一条不慎在换水时跑了
  
  到现在还有两条,活的还好,只是一条黑的快完全变成红的了
  
  我养鱼是天天换水,但食却常少喂,
  
  有很多朋友在我后面也相继买了金鱼养,但都只养了两三个月就死了
  
  也许是我运气好,也许是我饿它们饿的好:)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