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歌,有些和当时的民谣一样通晓上口,今人学不来,就拼命把古体写得比古体还古体,显得挺有造诣。这是不好的风气。应该反思这20多年所谓“通俗歌曲”在大陆流行的原因,无非是占了两大优势:音乐上口动听,歌词明白动情,合在一起就是人人张嘴就唱。我猜想,李白的许多诗歌都符合这两个条件,应该是广泛“流行”过,因而他的诗名比别人要大。
十分赞同,文学应该是为大众服务的,因此也来自于大众的生活,如何写的十分 深奥,或者 采用繁深的比喻、汉字、引用等等,往往不能使普通读者 明白,也就不能广泛流传,像李白的 “窗前明月光”,杜甫 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之所以千古绝唱,妇孺皆知,都是因为诗人将 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而又恰如其分不显得庸俗,所以才能流传千古。
上面那段话好像在 “唐诗宋词” 论坛 的 藏经阁 看到过,您是唐诗论坛的斑竹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