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北京创作空间 回复帖

被回复帖: 七槐子的《读草野民谣》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蓝蛛 收藏:0 回复:1 点击:82 回复时间: 2004.07.02 21:09:50

Re:读草野民谣


  李白的诗歌,有些和当时的民谣一样通晓上口,今人学不来,就拼命把古体写得比古体还古体,显得挺有造诣。这是不好的风气。应该反思这20多年所谓“通俗歌曲”在大陆流行的原因,无非是占了两大优势:音乐上口动听,歌词明白动情,合在一起就是人人张嘴就唱。我猜想,李白的许多诗歌都符合这两个条件,应该是广泛“流行”过,因而他的诗名比别人要大。
  
  十分赞同,文学应该是为大众服务的,因此也来自于大众的生活,如何写的十分 深奥,或者 采用繁深的比喻、汉字、引用等等,往往不能使普通读者 明白,也就不能广泛流传,像李白的 “窗前明月光”,杜甫 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之所以千古绝唱,妇孺皆知,都是因为诗人将 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而又恰如其分不显得庸俗,所以才能流传千古。
  
  上面那段话好像在 “唐诗宋词” 论坛 的 藏经阁 看到过,您是唐诗论坛的斑竹吗?


删   除    

回帖


回复人: 七槐子 Re:蓝蛛 回复时间: 2004.07.02 23:57

    同意你的见解。
  文学的生命在于“个性”,写什么和怎么写是个人的自由,我只是讲自己的感受——无意于侵犯别人的感受和实践。客观地看,深奥的作品也有非常好的。
  你说的论坛我一时想不起去过没有,这个随笔我只在DOGN网站贴过一次。这回拜访胡杨林,非常喜欢这里的艺术氛围,想停一停,整理一下近作。感谢你们的点评和指教。我辈老朽接受新鲜事物晚矣。去年才学会上网,业余游荡在南北论坛呼吸新鲜空气,学习新生代的原创锐气。见到文学成为脱离开以往旧轨的生命痕迹,感慨良多。
  这里集聚着一批很有才华的年轻人,这种环氛围只有在网络环境下才可能形成。应当珍惜和维护。
  

删   除    有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论坛热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