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豆花村版主:  借借  纳兰亓儿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零丁洋 收藏:0 回复:5 点击:2602 发表时间: 2004.06.29 12:27:16

夜茶


  
  
   那天晚上怎么也睡不着觉,于是只好起来喝茶。
   平时也喝,但有时只不过是匆匆而已,或为了解渴,或为了应酬,有时也是一种象征,甚至有时就是为了装模作样。往往清茶一杯,几个哈哈便就了事。于是喝茶就成了一种“特别活动”的代名词,其实质不在那么点汤汤水水,而是一种另类。
   今晚的茶怎么也喝出浓淡了,蛮有味的。一杯接一杯,在清静之中倒喝出了点灵感。
   天有些闷热,已是凌晨过后也不见凉。估计是有雨。
   想起古人也总结过,茶有三道讲究,那得细细的品。
   第一道苦。讲究的水是沸过的,吹去泛渣就有了汤色。入口后确有微苦的感觉,如果浓些则更具苦和涩。许多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享受,更有甚者还要煎一下味才更足。这是茶的特性,也符合自然与人生的轨迹。许多的东西开始时都可能苦,但这是一种前奏,来到世上走一遭,那能不吃苦和没有苦。古人称之为要“苦、饿、劳”,否则不成大器。看来无“苦”确也不成书。
   第二道甜。苦过以后便就口舌生香,回味无穷。但这种甜又不是强烈,而只是一种幽雅和似曾,它是靠感觉和体会而来,沁入心脾,清爽也冲向脑门。
   第三道淡。味淡、色淡,这就是恰到好处。若有若无,特别是最后的小酌,更是心旷神怡。其实,这就是喝茶的最好享受,于似淡非淡之间,品若有若无的茶味,就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举起杯子在灯光下恍惚,就犹如见到了久别的影子,是没有掺着什么,透明的紧了。
   品这三味,倒是人生更似,从茶道中得以感悟。只消暑解渴虽也物尽其用,但终属低层次。就是能品其中甘苦,也只能是擦肩而过,而大智若愚者,就只能读懂“淡”字,于其中觅得两三澹泊来。
   不算什么,只能在五界之外,权当糊涂也。
   我对茶并没有特别的爱好,大多数时是附庸风雅而已,更不知茶道所为何物。有次到了种茶的地方,倒羡慕那些种茶人,如荫似毯、云山雾罩、若在画图中,颇有几分仙韵。当然这是痴,近似于罗漫谛发克,但毕竟向望过,也算不辜负了这良辰美景。
   烟不适合,只有茶与书是永恒的陪伴,它们都对我贡献了太多,包括清香、含意与生命。特别是这丝丝屡屡的细叶,给了萌发,湿润了思维而有了从未有过的冲动。还有花,人们也给加了进去,就各有更多的滋味了,也演绎出几多兴致。我想爱花的不仅仅是欣赏,而且还给融化、流淌在血液里,这种痴迷不悟又是一种位移了。但愿也是一种快乐,品尝着茶和花的味,也品尝着自己。
   静夜思迁,就托付在这茶中。更有许许风的流动,温温的就是几分似酒了,微微的有些醉,我知道是在心头。
   “真的佩服你,再难也不会放弃”,是歌里的点缀,也许也有着茶的味。就在那波澜不惊中,茶的精灵就拥有了我,即使是醉了半生,也会醒来的,因为有你在召唤。
   于是,又斟了一杯,请来静夜作陪,对影成三人。从此,思念就发散了。
  
  
  
  
  
  
  
  


原创[文.百味人生]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竹辉 Re:夜茶 回复时间: 2004.06.29 18:15

    静夜、看书、品茶,不作神仙也逍遥!
  
  呵呵,“那天晚上怎么也睡不着觉,于是只好起来喝茶。”好理由哈! :)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free_me Re:夜茶 回复时间: 2004.06.30 07:50

    这个……睡不着的时候越喝茶不是越精神?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濯妖 Re:夜茶 回复时间: 2004.06.30 09:28

    懂得品茶的人,也懂得品味人生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长空飞雁 Re:夜茶 回复时间: 2004.07.02 12:54

    我很少喝茶了,更不懂茶道,但觉得茶酒总是好的。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jlyjlwh200 Re:夜茶 回复时间: 2004.07.04 13:57

    好不容易才打开,原来是你没有设置。为何不设计一下呢?我这一生就剩下喝茶一个爱好了,喝长了也没味了,什么苦的茶也不在乎也不讲究,随便喝,有色就行。文章写得不错,很有研究。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