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陶渊明来,这位浔阳三隐中最有名的一位,想起他就想起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细看一下他的年代,哦,处于东晋司马氏自相残杀后的南北分裂时代,当时的桓温叛乱,被刘裕所败,陶渊明即为刘氏的幕僚,后因官场腐败而自愿离去,做了一个小县令,后自行退隐做了一个隐士.这就有问题了,祖逖中流击楫为了收复河山,南朝的仁人志士无人不为之奋斗不息,陶某人即然有如此名声为何不振臂一呼,让群情奋起,而消磨志气,甘愿做一个桃源梦.刘裕对陶某人也算不错了,看他不愿为官就让他做一个清闲的县令,后来陶某人也是想走就走也没有人追究他的擅自离职,挂冠而去.有这样的一个主人也不算无明主吧,何况刘裕也算是史上一位相较而言还算不错的君主.遇到一些小人给小鞋穿就受不了,耍个性,大喊着腐败,堕落拂袖而去,一点责任不负,有点不好吧!
联想起岳飞,武穆王所处的时代更乱,金人入侵,二帝被掳,山河破碎,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还处处限制兵权,岳飞最盛时兵力也不过二万.朝廷中更是奸党横行,是非不分,内扰外患,让岳飞空有"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可收复河山"的理想.如果岳飞也退隐不出,所做的词恐怕不止只有那二首流传世上吧!
同样的不可为世界,两样作为,也并列于世,后人效仿谁?
诸葛亮是一代智者,未出茅芦而知三分天下被后人永久钦仰.水镜先生曾有言:卧龙虽逢其主,却未逢其时,惜哉!当时的汉家天下,也是一团糟,虽然没有外界的强敌入侵,内部的各方诸侯却打得一踏糊涂,汉室已危,不可扶转,诸葛亮一代智者是真不明白还是想逆天行事?看起来好象是对自己太自信.想凭一己之力力挽,虽然曾宣称功成之时隐退却始终没有退,一心想报知遇之恩而六出祁山,其鞠躬尽瘁的精神的确可敬.但我总感觉他有点活该.
怎么说呢,诸葛亮精于计谋,常用计去击败强敌,先诈败后设伏圈去一网打尽,好是好,可将领们这样打诈败打惯了,也就缺乏打胜仗的信念和信心.孔明的计策不错,经常他说出的计策没人会反对,别人也不用去想,长此下去,将领们脑筋退化,依赖性强,也没法去独挡一面了,只知道在军师面前领授机宜,成了一勇之夫,无法智勇双全,看他手下的将领都不成器.好不容易有一个马谡,熟读兵书,却被急急忙忙派出去,结果失街亭只好斩了,如果早一点用他,让他吃一两次小亏,挫挫锐气,不就不会那么猖狂,也不至于夜郎自大,自以为是,说不定在激烈的魏蜀斗争中成长为一代名将.如果马谡真的不成器,只会纸上谈兵,那就该好好想想刘备临终前的遗言,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眼光.不会看人也就算了,可诸葛亮大权在握,却也不会搞好教育,蜀地虽多豪杰却后继无人,蜀地没有什么可以独挡一面的大将,蜀中既无大将只好廖化当了先锋,不能教出人才也就要发现人才啊,可器量又不行,李严犯了错就永不录用,虽有可比陆逊的才能最后也只能哭死.诸葛亮一生精打细算,用计之时千思百虑,步步周详,总缺少一点冒险精神,魏延献计却不采用,说是危险系数高,明知道魏比蜀强大却要一步步的攻城掠地,拼消耗,拼得过吗.当初制定大计的时候也说过要从川荆两路出兵,最后计划改变了就一条道路走到死,总以为自己的计策比别人高就可以以一当十,太自信了吧,能有奇兵可出为什么不出,奇正相辅不也是上策吗?结果到好,蜀被灭还不是邓艾的奇兵突出的效果.
聪明人总会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