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甘肃文化艺术 回复帖

被回复帖: 西木歼的《在般若荒原的夜行——与般若君散谈文化》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独龙先生 收藏:1 回复:3 点击:170 回复时间: 2004.05.29 15:05:01

Re:在般若荒原的夜行——与般若君散谈文化


  引:3,儒学中国传统的看待问题,不能回避一点:除在其生成阶段外,其后的发展均依附在封建上层集团的需要这一原动力上,其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自身”发展的动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走出了理性科学的正常轨道,几乎沦落成为一种变态而华丽的为等级社会与特权阶层寻求合理性解释的教化工具。其反“人本”的本质应当被充分重视。虽然儒家的原始教义并没有这样的故意,但是,就向我之前说的:“千年为人篡改涂抹,失之真味久矣”。一个简单的例子,宋后的儒家对“君子”与“天下”的关系比起“圣贤说”就消解了很多。形而上的东西越来越多,不可知的东西越来越多,回归玄学的东西成为主流,而强调主体作为的反而越来越少。当然,“顺民”由此也越来越多,但是,比“忠”更大的价值观却被悄然淹没了。
  ——我的意思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尤其在中国——哲学从未走出为稳定秩序服务的发展框架,其作为“独立”的体系影响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从来没有过的。
  
  
  
  看过中国十大名儒,觉得孔子比其以后的大儒要高出很多,但事实上还是有其局限性。孔子从小就追逐六艺,梦想进身为贵族,其思想不可能不受统治集团影响。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思想无人接纳后,仍然不会反思,反而转为著书立说,可见其对这些君君臣臣思想的执着。所以我觉得,可以这样说,儒学从生成之日起,就依附于封建上层集团的需要这一原动力上。
  不能说任何情况下,但在中国,哲学作为独立的体系影响社会发展历程是从没有过的。
  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我的答案应该是正确的。
  对中国影响最深的两大哲学体系——儒学与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虚设一境,把人往里赶。虽然这个境界很高,很美好,但因为没有告诉人为什么必须进入此境,所以很难深入人心。而另一方面,却又让你无可辩驳,因为有如君子和共产主义这样的庞然大物堵着你的口。于是中国人向来是人前一套哲学,人后一套哲学。那么这种只能用来供奉,不能用来养心的哲学,其结局只能伦为一种工具。
  
  
  引4,关于西方的文化危机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西方的问题,属于发展路上的歧路,属于“现代化”之内的问题,属于“过”;而本土的问题,属于怎样更快走入“现代化”的问题,属于“不及”,这两个问题,我不客气地以为,其实是没有可比性的。——我这样武断,也许是有好处的。^_^
  
  
  
  这一点深合我意。所谓西方向东方哲学寻求突破,即使有这种趋势,也是白跑一回。中国人心理的平静综上所述,是因为类似于宗教的东西使然,与西方人苦苦求索的心情根本是两码事。
  
  
  引:古典的很多核心的思想,不论是“仁”“礼”都在一种超出“人”之上的表述中完成对“人”的价值认定,而西方不同,其出发点和归属点基本是一致的
  
  
  
  这也就是说,中国的作法是,抛开人作为主体的心灵的一些可能的想法不管,先设一高境界,然否?
  
  
  引:但是,几千年的等级制度下造成的人性扭曲,也同样使理性的“判断价值”的文化发生了扭曲,大众实在没有能力与资质去自觉地理性地判断“多数”“集团”的真实面目,
  
  
  不是扭曲,是分裂,是导致双重人格。
  
  
  引:大众一旦有了智力,则“虽不发一言,然可畏矣,虽不行为,然大势可定,无人可挡矣!”
  
  
  就这一概念,我曾写过一篇为愤青高歌的东西,虽然写作水平有限,但仅仅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就多次在论坛中被删。可见懂这个概念的人不少,但都有一个共识——不让大众有智力,看你少数人能如何?
  其实人本是毫无必要争执的一个概念,只是实现的过程有相当的难度。
  平时接触的高人很少,不象你们学院派。所以,你这篇文章是我看过的,水准最高的。所以原谅我的多嘴。
  


删   除    

回帖


回复人: 杯子里的海 Re:独龙先生 回复时间: 2004.05.29 15:08

    讲的很透耶!
  佩服!
  :_)

删   除    回    复    

回复人: 西木歼 Re:独龙先生 回复时间: 2004.05.31 08:33

    多谢。独龙说的很有道理,很值得再思考。多罗嗦两点:
  1,孔子生来就是贵族,再鲁国还做过不小的官。儒家思想与其他各家的生成土壤是相同的乱世环境,只是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不同所以有了各自不同的说法。孔子的可贵之处,在于“知其不可而为之”,(能抛弃衣食无忧的生活去探索他所认为的“正确”并几乎在卫国饿死,这不正是“科学精神”么?)在于能提出人性关怀意义上的“仁”,在于崇尚“君子”,这一点尤其对其后汉民族精神层面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论语》中对等级制度的维护并非出于维护上层利益的初衷,而仅仅是对良性秩序的向往使然,这期间形成的儒家核心精神是科学的。这与后期很多糟粕是有很大不同的。后期的很多潮流,纷纷形成于上层的“点拨”下并最终消解弱化了原使的很多最基本的儒的世界观与方法观。所以,儒家的原始教义与后期的“后儒家”“新儒家”应当区别对待。
  
  2,所谓的“分裂”,的确是因为君所谓的“抛开人作为主体的心灵的一些可能的想法不管,先设一高境界”导致,这个问题很大,容后文探讨。
  
  独龙先生,我不是学院派的,其实是门外汉,所以有贻笑大方的地方还请继续指摘。多谢!

删   除    有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独龙先生 Re:独龙先生 回复时间: 2004.06.04 15:40

    这几天读了你的几篇文章,感觉你对中国文化对个体的压抑或者说忽视方面感触颇多。在这一方面,中国历来的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都有很大的缺撼。萨特,好象还有一位大哲都曾有过把自己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愿望,出发点也是源于此。
  
  孔子虽生为贵族,但自幼家境没落,不能得到上层的认可,所以曾努力使自己真正的进身为贵族,这可能也是其思想注重等级制度,容易被后世帝王选为国教的一个动力。而就其治学态度而言,注重“科学精神”是很显然的,这也是作为一种思想的鼻祖必备的精神。但有“科学精神”未必有科学的理论,这一点在其后世至今的历史中已经被证明。
  
  我觉得,对于文化的批判,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仅有“破”是不够的,因为它对人们思想的侵蚀时间太长了。适当的“立”,从思想的源头去思考一些事也很重要。
  
  对于文化与思想,我也只是出于兴趣,能遇同好者,也觉得很幸运。
  

删   除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论坛热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