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退俱忧
 
 
 ——浅析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初识王安石是他那首《泊船瓜州》。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据说一个“绿”字,他是改了十多次后方才定下来,而这个“绿”子也使得全诗鲜明生动。由此我也了解了他在诗歌中锤炼语言的勤苦。近日又读他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也甚为喜爱,以下是他这首词的全部内容。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尽逐。叹门外搂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词的上片写了作者登山临水,放眼纵观所见到的金陵晚秋的壮阔景象。晚秋的时节里,天气也变得清冷、肃杀,明净清澈的长江水仿佛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好似根根箭簇聚集在一起。在落日映照的江面上,一只只帆船正在远行,背着西风,酒旗斜斜地高矗。望见远处的彩舟,如同在淡淡的云间,江面上的白鹭就像在银河里飞舞,这片景象即使是用画笔也很难描绘出来。
 通过上片的景物描写,下片中作者开始怀古抒情。往昔繁华的京都歌舞争相追逐,陈后主所在都城之外已是大兵压境,可他自己却在楼中歌舞,亡国的悲恨总是首尾相续,不曾中断。从古至今,不只有多少人对此凭高缅吊,只叹息荣辱衰亡。六朝那些旧事已随流水远去,只有寒雾如烟,只剩枯草暗淡。一直到今天,茶楼酒肆的歌女,时常还唱起陈后主留下来的《玉树后庭花》。
 整首词中,景物描写的都是远景,境界开阔壮大,让人的眼界心胸为之一振。此景之下,抚今追昔,即景抒情也是意境开阔,格调高昂,在宋词中也并不多见。词的下片在抒情之中运用了关于陈后主的典故。词中提到的“门外搂头”,这里门外指朱雀门外,搂头指结绮阁中。说的是陈后主沉湎于歌舞声色,不问国事,当隋军兵临城下,他还和宠妃张丽华在结绮阁寻欢作乐,被隋军大将韩擒虎活捉,终至亡国。词的末句提及的《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其中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的语句,被人称作亡国之音。
 这首词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以诗入词,但却浑然无迹。“门外搂头”化用了杜牧《台城曲》中“门外韩擒虎,搂头张丽华”的诗句,词的最后也是化用了杜牧《夜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从这里可以看出王安石高深的文学艺术造诣和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的改革家,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诗人。为文主张“务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在这首词中,他对六朝的追忆,对陈后主旧事的叙述,实际上是在谴责北宋朝廷。当时的北宋国力开始衰落,而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又虎视中原,当权者拿不出富国强兵的办法却自图享乐,让词人深感担忧。王安石写这首词应该是在罢相以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依旧对时局难以忘怀,表达了自己深切的关注。进退俱忧,这首词正是王安石胸怀国家社稷的真实写照。
 
 
 
 雁不到,书成谁与?
 
 
 
 ——浅析张元翰词《贺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
 
 离愁别绪是人一生中时常遇到的一种情感,唐诗和宋词中也多有表达别离的作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别充满豪情壮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告别的时候一吐自己高洁的情操。“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为我们描写了一幅凄清的别离画面。这些诗词也都名传千古。而南宋的张元翰在他的《贺新郎》中表现出的则是对国事的忧虑,与好友的惺惺相惜,词的全文如下。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危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尔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这是一首不同寻常的送别词,没有柳词中缠绵悱恻的离愁别恨,也未写出王勃诗中的豪情壮志,词人抒发的是忧念国事艰危的愤慨之情。
 词的上片首句便提到了自己连梦里都牵挂的中原失地。秋风把阵营里的连连军号送入舟中,令人怅然忧伤,卞京的故宫一定荒芜不堪了。词人在发问,为何北宋王朝会象擎天大柱那样忽然倾塌,导致金兵象决口的黄河水一样在中原大地四处窜?皇帝的对金态度一直叫人难以猜度,南渡以来,朝臣衰老,抗金意志也越发消沉,越加让人悲愤难诉。身为词人的好友胡铨又被削职除名,现在就要送君远别。
 词的下片首先描写秋季黎明的景色,又写自己设想的别离后的情景。先是描写了初秋的凉风从岸柳里吹来,驱散了残余的暑气。明亮的天河斜挂在长空,星斗稀疏,月光暗淡,几片断云轻轻飘过。从这凄清的景色里,我们不难理解词人离别的悲凉心境。接着,作者想到今宵分离,山遥水远,不知好友身在何处;想到从前对床夜谈的情景,又怎堪回首?鸿雁飞不到“你”要去的地方,“我”写的书信也无法传递。放眼天下,俯仰古今,“我们”又怎能象小儿女辈,彼此之间,只顾念儿女私情!举起酒杯,听“我”歌一曲《金缕》,为你壮行送别。这里的《金缕》是词调《贺新郎》的别称。
 整首词写送别写的慷慨悲凉,词的最后也表达了作者磊落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希望有朝一日收复故土。
 张元翰送别胡铨的时候,正值胡铨身遭大难,送新州编管的时候。胡铨因反对同金议和而触怒了权臣秦桧,遭其迫害。当时胡铨的亲朋好友都避之惟恐不及,生怕遭受牵连。作者此时的处境也很艰难,但依然勇敢的为好友胡铨填词送行。不久之后,张元翰也因这首《贺新郎》遭到朝廷的罪责,被当权者贬官。
 词人生活在一个奸臣当道,国难当头的年代。和所有爱国志士一样,他对朝廷的作为深感愤慨,他对好友的遭遇深表不满,与好友的分离更让作者心情悲苦。这首词写的慷慨悲壮,读罢不禁让人扼腕。从这首词的铿锵之音中,我们不难想象,数百年前的词人在黎明萧瑟的秋风中,在清冷的月光下那傲岸的身影,还有那“雁不到,书成谁与?”别离后的伤感。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读岳飞词《小重山》有感
 曾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读到过这样一句话:“钟期既遇,奏流水而何惭。”从此也就知道了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
 钟子期家境贫寒,但对琴音却有所偏好。伯牙是当时的抚琴好手,但曲高和寡,难觅知音。偶然间江中抚琴,为钟子期听闻,解说曲中有高山流水之境,从而为伯牙引为知己。无奈钟子期早逝,伯牙闻听毁琴而终生不奏。王勃在他的《序》中提及“高山流水”,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近日又读岳飞《小重山》,突然觉得茫茫人海中能觅一知音实属不易,因而英雄总不免寂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会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的《满江红》怕已是家喻户晓,而这首《小重山》知道的人就没那么多了。我们从他的《满江红》中可以看到他精忠报国、战场杀敌、一往无前的忠肝赤胆和光复河山的决心。同时这首词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每到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时刻,人们总会想到它。而他的另一首词《小重山》,却与《满江红》风格迥然不同,表达的也完全是另一种心境。
 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寒蛩声中惊醒,发现夜色已深。从梦中回到现实,作者已没有了睡意。“起来独自绕阶行”,却感受到夜里的寂静贺帘外清冷的月光。承接上片的景物描写,作者在下片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一生都在战场上拼搏。可是宋高宗怕徽、钦二帝南归自己帝位不保,又加上佞臣秦桧不思进取,朝中主和派占了上风,岳飞被制约而不能完成北伐壮志。看着家乡遭金人蹂躏,这份悲凉的心情又有谁可了解?读罢全词,不由让人心生叹息。
 读完这首词我又想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他在《呐喊自序》里这样写道:“在我自己,本以为自己是个迫切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寂寞的悲哀吧,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鲁迅也是一个在寂寞里奔走呼号的人。当时的中国一片黑暗,为国家民族奋斗的先驱往往也不被世人理解。不但如此,他们还遭受着当局重重的压力,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然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又怎会因为一时的不被理解而退缩?当真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鲁迅生前也有许多朋友,但总的来说,在世的日子他寂寞的时候更多一些,寂寞的原因怕也是出于自己不被人理解的悲哀。但鲁迅也是幸运的,在他的呐喊之下有许许多多的人追随着他的脚步。在新世纪的今天,翻开历史,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的深刻与伟大。
 相比之下,岳飞的结局就让人惋惜了,最终他成了朝廷的牺牲品。在杀场上奋战不能马革裹尸,却以“莫须有”的罪名死于奸臣之手,千百年来为人所叹息。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或许,成就大业的人总要忍受不为人知的孤独与寂寞,而这首《小重山》正道出了寂寞英雄的心声。
 
 
 
 
 梦到西园
 
 
 
 ——浅析辛词《汉宫春·立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孕育着希望,给人以无限憧憬。同时春光也一扫寒冬的萧条,万物复苏,桃红柳绿,从来都是文人墨客笔下极力描述的风景。作为辛弃疾,自然也不会放过,下面我们就一同来看他这首《汉宫春·立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进余寒。午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老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词中着力描写了春归大地的各种景色,抒发了词人对时光的留恋。对东风的描写形象、生动,他将梅柳转装扮,同时又改变了“我”的青春,拴老了容颜。由此,作者抒发了时光飞逝给他带来的忧愁缠绵。
 但细读全词,可以看出作者并非只是对春光进行描写,也不仅仅是抒发“早生华发”的感慨。结合作者身世,词中还蕴藏着另一种境界和情思。
 宋王朝是通过兵变立国的,从一开始,全国精锐的兵力都集中在京城。和历朝相比,宋王朝拥有着比前朝更多的军队,但宋军的战斗力却很差。从北宋到南宋,不管哪一个皇帝当政,都未曾解决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靖康”之变后,王室南迁,偏安江南,沦落了北方的大片土地。辛弃疾出生时,家乡济南已是金人管辖。在他二十二岁时,便组织了两千人参加了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当耿京为张安国杀害,辛弃疾得知消息,率五十名骑兵闯入有五万人的济洲军营,活捉张安国,策动万人反正,跟他渡江南下。他的这一举动震动了南宋朝廷。
 南渡后的辛弃疾多次上书,力陈自己的北伐抗战主张,曾上书《美芹十论》等光复中原的大计,但都未得到朝廷重视。南渡以后的辛弃疾,担任的也都是些闲散官职,六十八岁时在江西抑郁而死。
 这首《汉宫春·立春》应该是辛弃疾南渡以后的作品,结合词人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词中的另一重主题。
 词的上片写立春后寒意未尽,表达作者虽然看到满目春光,心底里却并非是春归后的喜悦。写“午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其实是词人在自比。故乡已经沦陷,自己无法回去,每日深夜,大概只是梦里回到家乡的西园。如此心情,此人又如何会备办黄柑酿制的美酒?更别说向亲友馈赠的青韭堆盘。
 在词的下片中,词人写了伴随春光而来的东风,染绿了梅柳,同时也催老了容颜。这里的东风,作者恐怕值得是朝廷苟安享乐的风气。在这样的风气里,时光在悄悄流逝,国运也是日渐衰微。词的最后两句有清早的大雁已先“我”返回中原,“花开花落”,春光也必会消残的叙述,引出了作者的“清愁不断”,却无人能解的悲苦。这里的“清愁”只能是词人对没完成的北伐壮志而产生的忧愤。
 在整篇词中,作者没有一句提到朝廷、谈及时局。在词里也找不出此人描写自己对“光复河山”的抱负不能达成的悲愤而留下的只字片句,但在整首词里,读者依然能感受到辛弃疾梦回西园的深深惆怅,壮志难酬的无比感伤。这首词也很好地体现了辛词“婉约、沉郁”的独特风格。
 这首词是对立春的描写,和大多数文人一样,词人敏锐地捕捉到了春天,但又和大多数描写春天的文章不同,辛词里有着忧国忧民的厚重思想,有着光复山河的强烈愿望。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作者的主张不被朝中执政者认可,却看着大好时光一天天流逝,自己也只能是“梦到西园”,不禁让读者也深深感伤。
 
 
 
 
 
 ------------------------吻雨吞风的时候,忽然想起,我应该为自己斟一杯烈酒,在酒醉之后伴着漫天风雨,沉沉睡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