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特区传说客栈 回复帖

被回复帖: 孙柳陌的《防守:举起锅盖!反击:回子衿一砖!》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夜色阑珊 收藏:0 回复:3 点击:171 回复时间: 2003.02.20 10:59:13

Re:防守:举起锅盖!反击:回子衿一砖!


  看了两位的讨论颇有感触,忍不住回几句,回想自己写字的过程大抵是这样的,兴趣源自诗,启笔始于散文,但倘要再上一层当从小说开始。
  陌陌的一句话说得极有道理,“小说是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是结构与情节上的深思熟虑,是文字背后更深邃多重厚重的层次与空间感写小说只有丰富的感情与优美的文笔是不够的,好的小说家有时必须做到置身事外,用第三者的冷静笔触去描绘笔下的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从写作中抽身出来,冷冷地看着笔下人物的生活。”这段话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受,于文字我仍是很肤浅的一个爱好者,常需人点拨,谢谢了。:)
  
  另外顺便谈一点关于散文和诗歌的零星感受,我的诗歌可以说只是三岁小儿学步,但在读诗和学写诗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文字魅力有时比小说来得更深刻,也许因为诗歌短小容易上眼容易入手,但是每每回味便感受到那寥寥数语所闪烁的光芒,常忆“推敲”二字的故事,从古自今写诗的人真可谓数不枚数,但一字之差的功力却犹叫人感慨,腹中若无诗书万卷又岂能厚积薄发,字字皆为精华?
  
  至于散文,也许因为我自小就受其影响,从读小学起一篇朱自清的《绿》念怀至今,读得多的也是古今中外的各类散文卷。我不敢说自己对散文这种体裁有多么了解,但我感受到一点那就是好的散文洋溢着一种美这种美有对生活的对周遭事物的,当然也如陌陌所说充满着感性和理性的交织,通常都有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文笔,但我欣赏的散文仍多为朱自清、冰心、等那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因为我觉得即使散文也可包涵更深刻的主题,不仅仅是对自我的情感宣泄,如果说网络美文有什么不足,在我看来就是大多数的情感过于狭隘,小自我了,所以无法长时间的存在。散文看则容易,谁都可写但真正的散文绝不仅仅是行文如流水有美丽的辞藻堆砌,它形散而神不散,文字的驾驭可以一会驰骋万里一会又宁静如水,但必须得收放自如。
  
  谢谢陌陌扔此砖,让我也有机会参与进来,希望不介意我的冒然哦:)


删   除    

回帖


回复人: 孙柳陌 Re:夜色阑珊 回复时间: 2003.02.20 12:44

    同意夜色的观点,散文中可包含容纳更深刻的主题。说到底小说的本源是讲故事。好的小说家更会编更会讲而已。
  网络上的散文极多,如夜色所说,大多感情过于狭隘了。仅仅着眼于自己的小圈子里,你情我爱没个厌足。这正是网络文学的通病,用不着别人审阅想发就发。
  文字的魅力我也是从诗词中体会出的。至今见到李商隐“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这两句诗,还一样有当年初见时那种莫名的激动与着迷。我一直觉得文字是有魔力的,它比任何东西都更包容万千。现在有那么多的网络游戏各具特色,我却仍认为最早的文字MUD才真正好玩,它更多地加深了想象力与思维扩张。那才是真正体现文字魅力的地方。当然,暗黑破坏神这个游戏例外,嘿嘿。
  厚积薄发,希望我们都能够做到这一点。

删   除    有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凌正红 Re:夜色阑珊 回复时间: 2003.02.20 18:57

    谁的屁股被拍开了?:)

删   除    回    复    

回复人: 只剩半口气 夜色 回复时间: 2003.02.22 17:31

    很欣赏你对散文那那一段概括与评价。
  我喜欢的散文也都是五四前后一些作家的作品。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读到一个时代的精神,更高一些,可以读到贯穿人类始终的爱与美。
  五四时期的散文中是不乏爱的,不只是狭隘的爱,是人类的大爱。再看时下的散文,很难再找到那种真实的,来自内心深处,不做作,不矫饰,平实但优美的,流淌着爱的文字了。
  时下散文的弊病,不只网络文学中有,主流文学中也存在着。无病呻吟,小题大做,矫情,造作的风气充斥着这个时代的散文。暴露内心,暴露自我,不是不好。郁达夫也是擅长于自我暴露的。但总要讲求一个形式,一种语言。凭空架出来的花架子太多,缺少一种平实的态度。我想,这是一个时代的病症,都想与众不同,都想反传统,结果,反来反去,反传统成了一种恶俗的流行。像是慢性传染病。
  最欣赏的,是丰子恺的散文,于人生琐事中觅得致味。
  一盏灯下,静读他的散文,心如止水。这是浮华生活中多难觅得的片刻内心清净呵!

------------------------
疲倦

删   除    有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论坛热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