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豆花村版主:  借借  纳兰亓儿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姬友 收藏:4 回复:10 点击:1121 发表时间: 2004.03.19 20:33:40

穿过骨头抚摸你——读残雪《山上的小屋》


  “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小屋。”
  “我爬上山,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葡萄,也没有小屋。”
  
  没必要惊讶和挖心思理解,读《山上的小屋》,不需要逻辑思维,不需要理性,只要有一颗心,有属于自己的灵魂,就可以了。
  
  山上的小屋,究竟代指什么呢?读完作品后也许会有些不解。但若把通篇的几个意象串联起来,便可以看出:小屋象征着人物内心的向往,抽屉象征着人物的内心世界,我家的屋及家中的亲人象征现实的阻隔。
  
  一开始就被作品中人物怪异的语言吸引——没有过渡和任何关联,似乎是自顾自的表演秀。“我”作为一个有病而且受家人孤立反感的形象,“独自面临空荡荡的世界,迎风站着”。近藤直子的评价很透彻,残雪的文字的确呈现出思考的阴冷。不管是对文字的调度,还是对情节的设计,还是对人物的刻画,都否定了传统的标准和审美,选择自己另类的表现。这也是现代派作家的共同特征。
  没错,深受卡夫卡的影响,《山上的小屋》体现了明显的现代派色彩,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理性和逻辑的颠覆。表现在作品中,一方面是叙述,另一方面是内容。传统叙述无非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线形结构,在时间上也是延续的因果关系,而残雪使用了独特叙述手法,我暂且称之为没有手法的手法。文中没有逻辑性且大幅跳动的叙述给人造成一种断裂感,交错渗透的时空自由转变,无疑是对形式美的颠覆。而毫无关联的情节几乎就是由三种臆想组成的。
  一是人物对自己的臆想,如:“我的胃里面结出了小小的冰块”,这是文中唯一一句直接涉及人物自己的臆想。似乎这样的关注最少,但是分量却最重。因为文中人物的一切感觉都是由于过分关注自己而产生的。
  二是人物对家人的臆想。文中涉及到妈妈,小妹和父亲。这些形象其实是对“我”的侧面补充。他们可以看成是小屋固定的一部分,也就是现实中阻碍“我”思想的障碍。他们会厌恶“我”清理抽屉,把“我”心爱的死蛾子死蜻蜓扔掉;对“我”一直向往的小屋无动于衷;受“我”房里的光亮和收拾东西的声响的刺激得想要自杀……妈妈的形象很有意思,似乎隐喻现实中给予直接阻挠的小人物,文中反复提到她的笑——“朝我做出一个虚伪的笑容”,“一边脸上的肉在可笑的惊跳”,“在黑咕隆咚的地方窃笑”,“在隔壁房里冷笑”。而小妹则“目光永远是直勾勾的”,她在文中是一个告密者的形象,也是将现实和幻觉连接起来的纽带。父亲对“我”的阻挠则比较间接,他不像妈妈那样直接采取措施,而是借妈妈的手来破坏“我”的个人世界,是幕后真正的操纵者。
  三是对周围环境的臆想。首先使我感兴趣的是文中提到的几个人:房子周围的小偷,反锁在小屋里的人,镜子里那个人,在井边捣鬼的人,蹲在屋顶里面的人,在山上的小屋里呻吟的人。这些形象虽然是人物,但我觉得把他们作为环境因素来理解似乎更为恰当。他们没有直接对“我”下手,而是影响我的精神和意识,或者根本就是我的精神和意识产生的幻觉。他们也许存在于现实中,也许只是我的冥想。不管怎么样,他们是那样真切的“存在”于“我的周围”。社会现实就是这样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在其中,自然不可避免其干扰。但是,再读之后,我突然想,这些人,会不会是文中人物对自己的隐喻?事实上他们所做的事情就是“我”做了的或者想要做的。
  
  现实卑俗,最有头脑的动物、本该是独立自由的人类,却在生存的适应中抹杀了棱角,伪装的本领越来越高。作者跳出有形的束缚,反思精神和灵魂的归宿。然而,精神的绝对自由是如此困难,那么人只有借助潜意识和梦境来发泄本性,找回本我。于是,自我与环境的错位反而变成正常状态。其实,对现代派而言无所谓正常不正常。福柯在《疯癫与文明》里就提到:所有文明之初都是一种癫狂。正常与否只是一部分人的强加概念。
  
  作品中也可见作者的哲学思考。反理性的西方现代哲学影响了当时中国知识文艺分子的精神、心理、知识取向等各个方面。《山上的小屋》便带有深刻的现代哲学烙印。从作者挥毫营造的大氛围,到精心处理的小细节,无不折射出自由、存在等哲学关键词的内涵。比如出脚汗的细节就可以与萨特对“焦虑”诠释对应起来。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无疑给了我们一把探索的钥匙,引领我们深入思想和灵魂的世界。与时代无关,对人本的关注始终应该得到重视。晦涩的现代表达不该成为解读过程中的障碍,而是拉近灵魂与灵魂之间的外在纽带。
  肯明斯说:要像闻到玫瑰香味一样闻到你的思想。
  看到这些超越时代高度的深刻文字,我仿佛听到残雪说——
  穿过骨头抚摸你……
  
  

------------------------
我仰天长啸,世俗的美纷纷坠落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瞬间 Re:穿过骨头抚摸你——读残雪《山上的小屋》 回复时间: 2004.03.19 20:45

    那是种对作者思想灵感的触摸,对作者的一种安抚!!
  写的好~~真的写的好~~
  让我又种看这本书的欲望!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意外的内伤 Re:穿过骨头抚摸你——读残雪《山上的小屋》 回复时间: 2004.03.19 21:27

    太专业了吧。。小姬同志。。。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雨后看花 Re:穿过骨头抚摸你——读残雪《山上的小屋》 回复时间: 2004.03.19 21:32

    呵~厉害!
  我做不到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他的思想。
  只要自己有所收获就知足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凡子 Re:穿过骨头抚摸你——读残雪《山上的小屋》 回复时间: 2004.03.19 21:53

    很多时候,作者会扭曲现实里的世界
  因为文字里所表现的世界更加真实
  也许在现实里是一种灵魂的缺陷
  所以我们便要创造出属于一个真实的
  与现实划分界限但又不无瓜葛的乌托邦

回    复    

回复人: 风若吹 Re:穿过骨头抚摸你——读残雪《山上的小屋》 回复时间: 2004.03.20 15:03

    承认你写的很专业
  
  对楼上的人说,那什么狗屎的乌托邦见鬼去吧

回    复    

回复人: 风若吹 Re:穿过骨头抚摸你——读残雪《山上的小屋》 回复时间: 2004.03.20 15:03

    承认你写的很专业
  
  对楼上的人说,那什么狗屎的乌托邦见鬼去吧

回    复    

回复人: 袖中沧海 Re:穿过骨头抚摸你——读残雪《山上的小屋》 回复时间: 2004.03.25 22:25

    穿过骨头抚摸你,毛骨耸然啊.
  
  残雪就这个调子,很形象.她说过要用文学来报复人生(她是本省的作家,我有一点儿了解).
  在文学湘军里她无疑是另类,有点儿卡夫卡的影子:阴暗、潮湿、老鼠、沼泽什么的都和她的作品扯得上关系。所以说我更喜欢韩少功和莫言的作品。有一条可以相信,看她作品的人以学术研究和从事中文专业的为多,她那屈折鳌牙的文学智慧并没有达及普罗大众。
  今天刚看的报纸,记得上面有一句话很让人警醒:以文学为生的人,总是走向自负,总是迎风而上。
  
  
  

------------------------
袖中沧海 襟上白云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享受孤独 Re:穿过骨头抚摸你——读残雪《山上的小屋》 回复时间: 2004.03.28 11:37

    姐姐好厉害噢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变态三人组成员 Re:穿过骨头抚摸你——读残雪《山上的小屋》 回复时间: 2004.06.05 21:54

    以文学为生的人,总是走向自负,总是迎风而上。
  

回    复    

回复人: willinter Re:穿过骨头抚摸你——读残雪《山上的小屋》 回复时间: 2011.10.18 17:58

    这两天看了两位女性作家的一些作品,一个残雪,一个林白。两个人的写作都不按一般的套路出牌,林白的 一个人的战争,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开始的时候,都是一头雾水。林白的作品里头马马虎虎还找得出些实质的内涵,(有些地方我觉得有些卖弄的成分),残雪的我就摸不着北了。都说她想卡夫卡,后者的 城堡,我第一次看看了六页,第二次看看了二十几页,最后终于放弃了,好在残雪的这篇是个短篇,浑沦吞枣也就看完了,还没有你这么深的见解的。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