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传说客栈版主:那西色斯  无影灯下送银针  子曰店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子衿 收藏:0 回复:3 点击:5319 发表时间: 2003.02.15 23:16:39

伤己剑《十一,十二》


   十一
  那人道出了原委。
  原来,这东南沿海一带,近些年来日倭猖獗,为害甚重。倭寇屡分数十小股,四处流窜,奸淫掳掠,杀人焚村,无恶不作。在抗倭名将戚继光戚大将军的号召下,沿海一带的热血男儿们揭竿而起,自发组织了各路义军,相互支援彼此互应,抵抗打击日寇。
  义旗一举,天下皆应。由于日倭性蛮凶残,倭刀锋利,且其中不乏擅长剑道柔道的武士浪人,故一般粗通拳脚的平民难与之相抗。于是,武林侠士江湖豪杰纷纷前来支援。
  这与萧水寒交谈之人,正是一支抗倭义军的头领。最近他这路义军中来了几位武林好手,其中就有萧水寒的结拜大哥何风。何风曾向李三清提及他的义弟萧水寒,说若得他前来相助,必如虎添翼。只可惜,萧水寒因情伤怀,流落天涯不知所踪。
  不过,这话李三清也记在了心。这次他前来台州,是与其他几路义军首领秘密会晤,共商抗倭大事。办完事后,一时酒瘾发了,便来此饮个几杯。没想,就遇上了萧水寒。
  这当真是相请不如偶遇了! 
  当下,李三清便邀萧水寒去他军中,与何风相会。
  
  一天后,在滨海山林中的义军营地里,萧水寒见着了何风。
  当日萧水寒护送小桐返至和风山庄时,何风已离开去了啸月山庄,在武林盟主云啸月的号令下,何风和一干武林志士来到这一带助义军抗倭。所以他反而是先箫水寒到了。
  何风爽朗的笑声驱走了萧水寒心头许多悒郁,何风爽直的话语也令萧水寒感到惭愧不安。
  ——值此国家多难之秋,男子汉大丈夫岂可终日沉溺于儿女私情,消沉于斯?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是英雄是侠士就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几句话宛似警钟遽响,顿把萧水寒从浑浑噩噩中惊醒。
  于是,萧水寒留下了,留在了义军中。
  ——为国为民,出一己之力!
  
  这一日,刚打了个胜仗,歼灭敌寇百余人,军中设宴庆功。
  义军生活平素甚是清苦,难得有几回酒肉腥荤。今日破天荒地宰了几只猪羊,开了几坛酒(这些也都是乡民们感恩送上山来的),几百号人欢庆山林中。
  待酒罢,萧水寒愁思忽起,信步踱出了营地。
  月下,树林中,
  萧水寒负手,一再徘徊。
  心中烦苦怎是说消就消得?心中愁结怎是说解就能解开的?
  日间自有大事所忧,所忙,而夜晚呢?特别是这样一个月华如水,云淡风轻的夜晚呢?
  思君如明月,夜夜减清辉。这是一个极易睹月思人的夜晚!
  几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细思量,却更难忘。
  萧水寒心中怆然,望月长吟:“怅望浮生急景,凄凉琴瑟余音,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受死吧!”林间树枝一荡,一把剑倏自斜上方朝萧水寒胸口刺来,这一剑来势又快又急,直指要害,显是要置萧水寒于死地。
  萧水寒乍闻这声,觉得耳熟,但形势险极,不及多想,于猝不及防中,本能地将身子一侧。
  正是这出于本能的一侧身,救了他的性命。
  差之毫厘,便失之千里。
  这一剑没刺穿萧水寒的胸膛,倒是刺穿了他左肋处的衣衫。
  那人一击不成,抽剑,再刺。
  但这时萧水寒已认出来者是谁了。
  ——小桐!
  眼前这个柳眉倒竖秀目带煞的女子,不正是小桐嘛!
  萧水寒一怔之下,几乎忘了躲闪。
  眼看剑就要刺在他身上了,他忽地一叹:“真要我死?”
  剑尖触着萧水寒的衣衫,却陡然停住。
  “没错!”小桐冷冷道。
  萧水寒忽觉心头痛极,一下子心冷意懒,万念俱灰了起来。他苦笑一声,道;“动手吧!也许我早就该死了!”
  “你,你……”剑无由颤抖了起来,显见小桐气恼之极,“你对得起我吗?”
  萧水寒又是一叹:“对不起!”
  “你有什么话说?”小桐颤声问。
  “……动手吧!”萧水寒闭上了眼。
  剑抖动得更厉害了。
  “你以为我不敢杀你?”小桐脸上露出一种恨绝哀绝的神色。
  突然,她牙一咬,剑尖刺透了萧水寒的衣衫。
  “去死吧!”
  
   十二
  倏地,一颗石子闪电般射了过来,弹开小桐的那柄怀剑。一声暴喝也于同时响起:“不可!”
  剑尖划伤了萧水寒的肌肤,划破了衣衫,滑落在一边。
  两人侧目,原是何风到了。何风先前见到萧水寒愁眉不展地走出营帐,久不见返,心中担忧,便出来找寻,没想就撞见了这一幕。当小桐剑即将刺下时,他及时出手解了萧水寒之危。
  当下他又怒又痛,向小桐责问道:“妹子,你这是干甚么?”
  小桐对这义兄甚是敬畏,收了剑,立在一旁,也不作声,但怨愤之情溢于形色。
  何风转对萧水寒斥道:“你疯了不成?若我晚来一步,你岂不就命丧于此了。”
  “我,我对不起她们。这样,也许是最好的解脱。”萧水寒神色凄凉,叹道。
  萧水寒说的她们,当然就是指林初雪和小桐了。
  可是何风明白吗?
  何风纵不是完全明白,但也知晓了七八分。
  他是个聪明人,他看出其中有隐情,他揣测萧水寒必与他这妹子有了瓜葛,甚至是有了私情。
  他猜得没错。萧水寒的确与小桐有了瓜葛,而且还是不同寻常的关系。
  何风怒道;“要死,也不是死在这儿。要死,就死在战场上!要死,就死得轰轰烈烈,死得其所!像你这样窝窝囊囊地死了,谁会瞧得起你?懦夫,孬种,没出息,枉人叫你一声大侠呢。下了地府,只怕连阴间小鬼都瞧不起你!”
  这一通怒骂,骂得掷地有声,字字千均,一针见血,慷慨激昂,更是骂得萧水寒狗血喷头。
  萧水寒满脸通红,讪讪道:“大哥,别骂了,小弟知错了!”
  何风这才止了骂声,对面红耳赤的萧水寒和脸色煞白的小桐道:“咱们先回营吧,省得闹腾别人都来看热闹。”
  
  经此一骂,萧水寒再也不敢也不会把自己的胸膛往小桐的剑上送了。
  而小桐,经过其后何风的一番开劝,面上竟现了笑容,而且还留了下来,与何风萧水寒并肩作战。
  何风是这样说的。
  ——他对你还是有些情意的,否则不会甘心死于你剑下。
  ——看来寒山菊林女侠很有可能已不在人世。
  ——日久生情。
  他只说了三句,然后,小桐就决定留下来了。
  她千里追随,披星戴月,风餐雨露,不正是为了要和萧水寒在一起吗?
  原来,她和萧水寒自和风山庄相别后,便一路尾随着萧水寒南下。她轻功本就不错,再加上萧水寒心神恍惚,自难以察觉。
  那日破庙她见萧水寒倒下了,心头痛惜,赶紧现了身。拆了庙中的破香案生了堆火,替萧水寒除去湿衣烘干。可昏迷中的萧水寒还一个劲儿地喊冷,无奈之下,她一咬牙也除去了自己衣裳,将他抱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他的身子。结果,却被萧水寒错认为林初雪,她心一软,两人于是就发生了夫妻之事。没想到,翌日一早她去替檀郎抓药,那狠心的冤家竟一声不吭的跑了。你教她如何不气煞!
  她经多方打听,才得知这冤家躲到这深山里来了,碍于何风也在,她一时不便现身。追踪萧水寒至林中,却听到萧水寒吟什么“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她顿时火恼了。
  ——什么旧欢如梦?什么无处追寻?那我又算什么?你念念不忘的就只有那个林初雪!
  于是,她一剑刺下。
  如果不是何风及时出现,那么现在会是怎样一个情形呢?
  没有人知道。
  除了她自己。
  
  抗倭义军的奋勇,加上各路武林好手的援助,使日倭方面感到恐慌。他们一边从国内调集武艺高强的浪人武士,一边还在倭寇的倭刀上涂抹了见血封喉的毒药。
  这样一来,各路义军的伤亡就比较惨重了。鉴于此,一些神医妙手以及擅长解毒用毒的武林人士纷纷向武林盟主自动请缨,赶赴东南沿海一带支援。
  妙手神仙华千山就是其中一个,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深谙解毒用毒之道。他与已故的何风之父相交多年,这次他就是前来助故人之子一臂之力的。
  华千山的到来,极大平稳了军心。他研制出一种专对倭刀之毒的解毒药,嘱义军战前服下,毒刀也就不再成为毒刀了。
  对敌时少了这层顾虑,义军也更加勇猛,誓为死去的兄弟手足报仇,只杀得倭寇抱头鼠窜,一再落荒而逃。一时间,军心大振,斗志昂扬,所向披麾。
  由于何风萧水寒小桐华千山等人的义助,这路义军实力大增,接连打了好几场胜仗。沿海居民尽皆拍手称赞,附近的热血男儿纷纷加入,前来投往的各路英豪也络绎不绝,几个月后,兵力由原来的六百余人迅增为二千人,成了训练有素的戚家军外另一大抗倭主力。
  戚家军是正面迎敌,而李三清这路人马则是采取游击战术,遇强则退,遇弱则歼。扰得日寇倒也不敢像先前那般到处流窜,杀人屠村,猖獗如斯了。
  但是这样,也就引起了倭寇的重视。明里是没什么动静,可暗里却调集兵力,准备剿灭这一路心腹之患。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冷若冰霜110 Re:伤己剑《十一》 回复时间: 2003.02.15 23:24

    她一定下不了重手,最多划破点皮。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孙柳陌 Re:伤己剑《十一,十二》 回复时间: 2003.02.16 01:43

    何风怎么是这么出场的啊,我哭……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xiaolin Re:伤己剑《十一,十二》 回复时间: 2003.02.17 00:13

    呵呵,越来越有味道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