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河北评头论足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丑鬼阿呆 收藏:3 回复:10 点击:864 发表时间: 2004.03.05 13:28:22

生命如花


  生和死是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上自王侯将相,下到平民百姓,还有求仙的术士,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一个“死”字想尽一切办法,最后还是归于虚无。那么,死亡究竟是什么?在我以为它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结束,更是生命循环与延续的一种方式,它是生命的新陈代谢,在淘汰旧生命的同时也在迎接着新的生命。
  我知道是没有人愿意在这儿和我谈论死亡的,它是一个不祥的词语,历来被人们所忌讳。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疯子,只是在小孩满月的时候说了句:“他将来总是要死的!”便引起了众怒。可见谈论死亡的确是不合时宜的疯言疯语。
  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便是宣扬生的可爱。比如病入膏肓的人,电视台给他做一个专辑,报纸杂志写一篇报道,于是他便成了“抗癌明星”。他的事迹足以激励更多的人珍爱自己的生命。既然是明星,自然就忍得住各种病痛的折磨,信念简单而又执着,那便是:热爱生命!
  的确,生命是应该值得我们热爱的,它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并且存在的过程又是相当的短暂,存在的方式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它又充满了太多的诱惑,有谁愿意把自己的生命轻轻地抛弃呢?于是“热爱生命”这句话不知从哪年开始蔚然成风起来,健康的人想要享受生命的快乐,重病缠身的则在思考着生命继续存在的时间。
  但在这热爱生命的背后,我却品出一点对死亡的恐惧来了。死亡,真的就那么可怕吗?
  不觉又回到那个古老的话题。先人们正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便萌生了羽化登仙的念头。先是黄帝的白日飞升,再是哪吒父子的肉身成圣,这一系列的神圣都在不经意之中走出死亡的逻辑,成了不老不死的人。而这实在又太虚妄了,相对来说佛家对生死看得反而要淡些。莲花台上的佛菩萨们没有一个没经历过死亡的,无论是佛们的涅(pan)还是众菩萨的圆寂,都要经过一个脱胎换骨的阶段,这个阶段其实就是死亡。
  于是知道了佛菩萨们也都回避不了死亡这一古老的话题,更何况我们红尘世界中的芸芸众生呢?
  既然明知死亡早晚将至,为什么一定要心生恐惧呢?害怕也好、不怕也罢,死亡毕竟会到来的,它不会因为你的恐惧而心生怜悯,也不会因为你的无畏而退避三舍。
  人生在世,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人虽寿,寿不过百十来岁,死亡会在早晚间到来。所以说,人活在世上不要盲目地追求生存的时间,重要的是它的过程,也就是生存的质量。我不敢想象一个对死亡充满恐惧的人能够高质量地享受生活。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死亡呢?
  首先,你热爱生命吗?热爱生命的话你就去热爱死亡吧!生命和死亡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生命如花,死亡就是花蒂,从含苞欲放到怒而争艳再到花自飘零,这就是一朵花生命的全过程。世上哪有不谢的花朵?绢花不谢,可是来年它也不再盛开。
  其次,死亡是一道门坎,一道任何人都必须迈过的门坎,一个人只有彻悟了它真正的涵义,它才能在你面前显现出温柔、可爱的一面。
  最后,泰戈尔说过:“使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生死问题上能这么洒脱的人,不多啊!
  
  2003.4.8

------------------------
我是呆子我怕谁?

文坛.百味人生收录 原创[胡杨论剑]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橙色天使 Re:生命如花 回复时间: 2004.03.05 18:54

    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关键在于人活着所体现出这一生的价值。

回    复    

回复人: 般若草 Re:生命如花 回复时间: 2004.03.06 17:42

    我看很多很多的人贪生不怕死:过度的营养,过度的夜生活,过度的身心欲望,过度的狂欢,过度的棋牌酒。总之,一切的过度都是有损身心健康的,都是慢性自杀!这个道理其实人人都懂,就是做不到:)
  
  有人说,人生的价值。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价值,我看最基本的是:一个人活着,尽量减少给别人增添麻烦和痛苦,从自己的亲人同事朋友展开去,能力和爱心有多大,价值就有多大。从我做起,从最小处做起,笑语轻言和冷颜淡语都是自己的人生价值:)老子说:九层高台起于筐土。对自己的生命,对社会的贡献皆同此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松花江冬日 Re:生命如花 回复时间: 2004.03.06 17:58

    要是没有死我们也就不用来了,我们前面的那些人拥有几万年的经验,早征服宇宙了。死与生只是一种传承,我们热爱生同样热爱死。只是在死的时候觉得白活了,其实不是怕死,而是自则白生了。如果活着的事情做完了,死了也就死了,没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事情还没做完就死了。
   死的时候不后悔,死也就不可怕了!死不死的有什么呀!你说是不是呀!

回    复    

回复人: 眼睛眨三下 Re:生命如花 回复时间: 2004.03.06 20:31

    生与死是一种哲学,本来就很难说的清楚。
  人如果要探讨 何去何从 那将会迷惑 失去方向
  或许正如 史铁生 文章中所说的那样:这种问题如果想不通,不如好好生活。
  毕竟,这才是方法。

回    复    

回复人: 惊鸿 Re:生命如花 回复时间: 2004.03.13 08:58

    生与死之间我认为应重视生.生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感知,是对美好与丑恶的辨识,是对爱与恨的体验,而死却意味着所有的结束,是对美好留恋的结束,也是对爱的结束.如果说生得充实,死是不惧的,可是生的内涵尚未感受而去结束,死是一种遗憾,很深刻的遗憾!我觉得应该学会生,才会没有遗憾而死!

回    复    

回复人: 林风 Re:生命如花 回复时间: 2004.03.13 14:10

    鄙人认为世人并非惧怕死亡,而是怀念生命,怀念生命中那些自己心爱的人,亲近的人,死是一种遗憾,很深刻的遗憾!真的 ,在死亡之后就没有怀念,没有了希望,剩下的只有遗憾!那种遗憾是很难去面对的!我也愿“使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回    复    

回复人: liuenbao Re:生命如花 回复时间: 2004.03.13 21:10

    人能把握的只有生,所以好好珍惜活着的时光比什么都强,也不必去想死,因为该死的时候就死了,强求也没用的,为什么不把握现在,而要总想死的事呢

回    复    

回复人: 只剩半口气 Re:生命如花 回复时间: 2004.03.22 21:00

    向死而生,便了悟生之意义便是在追求意义。
  我无权对别人品头论足,亦缺乏犀利的言辞驳倒与己不同的见解,但我仍用我微弱的声音歌唱着我的生命。
  我生命的意义便是贡献我全部的身与心,给我所有的孩子们——我所遇到的,我将遇到的——我盼他们成长为真的人。
  生命如蜡烛并不是过时的譬喻。
  我愿做永远的蜡烛。无愧于滚烫的赤子心魂。
  

------------------------
疲倦

回    复    

回复人: 孤星泪 Re:生命如花 回复时间: 2004.05.19 11:25

    生命如花?
  昙花一现吗?

回    复    

回复人: 枷儿 Re:生命如花 回复时间: 2004.05.31 23:35

    向死而生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