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路心语--与贝贝书(1-10) |
1、
姐姐: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和我说说心里话。
三年前我来到上海,人生地不熟,一家人很艰难的生存在这里,我最痛苦的也许是寂寞和孤独,身边没有一个知心朋友,也没有信念。
繁华城市与朴实县城之间的巨大的差异让我们一家都有了很大的触动和变化,直到家里的条件慢慢改善,直到可以上网,我接触了很多的网友,在网上的随心所欲,让我更加放开和自然,这样才慢慢的把自己的稚嫩的文字拿出来,这两年里,我彻底的摆脱了过去的阴影,也从自闭中解脱出来。
我已经渐渐的不能离开网络,它给予了我很多很多,网络其实也是社会,其实说什么隐藏说什么不真实,都不是贴切、准确的,这个网络也和现实里的社会一模一样,甚至更加的真实,所有人的本性自然而然的都可以在自己所选择喜欢的网络社区里在最轻松的状态下完全的展现出来。
而现在,我的生活里,时刻的都可以感觉到阳光一般的温暖,现在的时光对过去任何的一个时候都要灿烂许多,明亮许多。
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一个成员,大家都在互相不停的融入和互相影响着,如果自己的影响越广,她(或他)的生命力就会越强大,意义也会越深刻。
2003.10.31
2、
是的,贝贝,我了解你初到上海时的那种心境,我也曾经有过。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孩子,父母离了婚,母亲再嫁了。我有了一个新家,在陌生的城市。那个时候很封闭,心中有许多美好的幻想,都一个一个破灭了。但这其实与人与事无关,或许只是个性使然。
一直支撑着我的,就是一个朦胧的信念,是文学,还是什么,我说不清。或许就是对纯美的精神生活的一种坚持,不管现实如何浑浊,都希望能保持双眸的清澈。
在网上,我的朋友都和文学有关。虽然很少,亦早就学会不去强求。而得来的也往往都是偶然,也许,假使有天失去,也并不会有更多强壮的理由。
喜欢偶尔读到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句子,偶尔用心地回复一两句,稍后转身就走,已经不知道,有没有痕迹,如有,又是在哪里。
喜欢看到现在的你,阳光,健康,积极。希望你每一天都能如此自足而快乐:)
2003.11.04
3、
嗯,姐姐,什么是信念,什么是希望,什么是理想,在陌生的环境里,一切都成了不真实,抵触外界信息成了自我防御的手段,美丽的梦一个个的打破,然后再拼凑,再打破,再拼凑。自问何时才可以破茧而出,可以脱胎换骨?
虽然现在的一切渐渐的在变好,似乎什么都是在向好的一面发展,可是我经常会有混沌的感觉,在我快乐或颓废到极至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这样的迷茫和混沌,似乎这一切都显得不真实和不自然,陷入自我的淤泥中。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心还是过于自闭了,还是因为其他呢,我不清楚为何一再的得到放释出的快乐之后,还是会感到虚无和不真切。
也许是因为自己有很多的思想和感觉还是处于比较迷蒙的状态之中。
我知足,但我不一定就能天天的快乐,我经常的需要痛,需要愁这样的感觉,才让我感到生命的真实,一味的沉迷于甜蜜中的生活,并不是我的生活,如果我现在快乐的话,那一定是暂时的,如果我一直都快乐的话,那一定是假象,是自己在欺骗着自己。
2003.11.05
4、
呵,贝贝,总觉得你的一些心历是似曾相识的。比如“我不清楚为何一再的得到放释出的快乐之后,还是会感到虚无和不真切”,我也曾经有过:)
其实有时候什么是真切什么是虚无,可以得到完全相反的答案,而且两样似乎都对。
记得读过斯妤的一本散文,名字就叫《两种生活》。的确生活是有两种的,一个人不可能完全在其中之一,区别只是在哪个世界陷得深些。
我想,我一直是一个信奉精神生活的人。纯粹的过于物质化的世界会让我感到厌倦和没有意义。只有在精神世界的行走中,我才能感到生命是有意义的。
而这,其实也脱不开物质世界的检验。而它就会象一个挣不脱的梦靥一样,既充满诱惑,又充满挑战。
而归宿,显然永远也不会是后者。
2003.11.09
5、
这一段:“我一直是一个信奉精神生活的人。纯粹的过于物质化的世界会让我感到厌倦和没有意义。只有在精神世界的行走中,我才能感到生命是有意义的。而这,其实也脱不开物质世界的检验。而它就会象一个挣不脱的梦靥一样,既充满诱惑,又充满挑战。而归宿,显然永远也不会是后者。”在我的心里引起很大的共鸣,从开始懂得和区分精神和物质的时候,一直都坚定并信奉精神的力量,这种信奉对于我来说,是极大的幸福和满足,但是在我的父母之间却形成了很大的冲突和对峙。而且是很多年,我所拥有的一切精神上的力量,在物质和亲情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就像是鸡蛋碰石头,轻轻一触,就知道自己是多么渺小和无力,悲哀就是从这种斗争中不断的产生,并且蔓延到我的生活里的每一个角落里。
我看了姐姐最新写的《十三个瞬间》,我很喜欢。特别是这两点:
(三)反叛和顺从。
真正的反叛并不是反叛,而只是一次前进。因为这一次前进被传统的力量强烈地制约着,所以它才表现出一种反叛的姿态。
反叛的目的并不是反叛。为了反叛而反叛并非真正的反叛。
真正的反叛是顺从心灵的旨意,在上帝指引的道路上前行。
所以反叛并非反叛,反叛的实质是顺从。
反叛和顺从都常常在生活中表达着完全相反的意思,那是因为,人常常忘记自己应该顺从和反叛的是谁,是什么。
(四)
生活中还常常看见这样的事例,母亲疼爱儿女,疏于管教或过于严厉,其结果可能是造就两种类型的儿女,一种软弱无能,一种乖戾压抑。这种爱之下的儿女,都不会是快乐的,也很难会感激自己的母亲,生出的反而可能是怨是恨。
这也是悖论:意愿和行动、施者所施与受者所受,它们可能彼此都并不相适应,更非同一种东西。
这两段都极真切的描绘了我的家庭,我懂事之后,就一直在反叛着我的家庭;我的父母对我的疼爱恰恰就是一面“过于严厉”,一面过于溺爱,所以,我的性格在成形的最初,包括了你写的两个特质,就是“软弱无能”和“乖戾压抑”,所以我这些年来的斗争,一面指向我的家庭,一面指向我自己。在各种复杂的内部矛盾中盘旋前进。至今我的身上仍然还有着这两种性格的残余,我的软弱和乖戾可以同时指向别人,也可以指向自己。对于任何事和物都可以通行,它们在我的性格里如鱼得水,很是自然而然,不容易被打败和屈服,它们形成一种反面的坚强,这是从我自己的成形最初就开始具备的,我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矛盾,却比任何人都不懂自己的个性。我所表现的任何一种性格,无不是在斗争和挣扎中反应出来,我的内心里的千万种变化,稍瞬即逝,而我的外表却可能是很久的时间里才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我在想内在气质一定是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自我斗争后才可以散发的出来。
《十三个瞬间》里,我想之所以起名为瞬间,是因为这些都是很多的片断所组成,每一个都是自己独立,看似每一个瞬间里都没有很好的条理可以联系在一起,没有一个贯穿的中心线索,只是一种思考的姿态。可是我仍然在其中想找一个中心,却发现除了思考外,没有更适合的词,所以虽然是每点都是一个理性思考的结果,可是整体上找不到一个理性的中心,显得散而乱。只有揭示现象的真实,却找不到突破口。有些缥缈,我想如果把每一个瞬间,都给它放大再放大,把它深入到人的思想内部和社会内部,涉及的范围和意义都会更加深刻而具体。我觉得这些思考是于哲学走到很近了。
暂时先写这些吧,很喜欢这样的信件来往。贝很珍惜:)
2003.11.10
6、
贝贝,我检查了一下,我好象弄丢了你一封信,就是第一封,你说你到上海那一封。如果你那里还有底稿的话,麻烦你再发一次给我,呵呵,我想收藏起来:)
其实《十三个瞬间》并不是最近写的,是今年日记里的一些东西,整理出来的。其实我是特为剔除了比较具体而感性的一些成分,抽剥成这样一个抽象而理性的东西。你一定奇怪这是为什么。
你对于家庭和你自我所信奉的精神生活之间的矛盾和对抗性的描述,几乎也就是我一直以来的生活现实。只是,可能我所面对的现实,家庭只是作为对象之一站在我的内心世界的对面,其他还有许多,比如——爱情。
我在我的文字中梳理得比较多的是后者。而对于家庭,我一向避讳去用文字触碰得更多,因为每当我试图那样做的时候,我就会感到自己的失败——文字的失败。似乎我的力量仍然不足以很清楚地表述出我所感受到的一切。
今年,可能是我面对得比较彻底的一年,因此也有了一些头绪。从那个话题《上个世纪遗留的问题》里,你可以看出一二,但我也不过是说出了一点儿皮毛而已。
此生,并无过多的愿望,只想能静静地留下一些字迹,将真实的生命袒露给可能会珍惜它的人。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真的如自己希望的那样能够做到。如不能,此生,我也无悔无怨。
2003.11.11
7、
姐姐,我们终于说到爱情。关于家庭,关于父母,甚至关于爱情,我何尝不是在常常文字面前显得无力?何尝不是不止一次的遭遇自己的失败?
几乎是一口气在红袖里看完了那六篇短小的日记。我一下子不知道怎样来描绘我的心情,又忽然想起你的那句:“总觉得你的一些心历是似曾相识的。”几乎是在你的每一篇日记里的每一个故事细节中,我都可以看见自己的影子,而且竟然是那么准确和贴切,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感觉。自从在林子里担任编辑以来,上网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审核稿件,许是看的多了,我渐渐的都不能被那些文字所打动,似乎是麻木了一般,情感类文章在我眼里显得空洞而乏味,我一再的以为自己是因为看了太多的缘故,每每投入到文章里,都难以和作者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常常一个人为这个发愁,我以为是自己的心态不对了。然而在我看了你的日记之后,我立刻的反应到我是没有问题的,那些淡淡的字迹里流露的却是与我相似的心境,而且比我更为成熟和优雅。
“而这,不怪他,只怪年轻的我,是那么那么任性。”《月光小路》
“我好似觉得,我和H之间,也不过是彼此陪着对方走了一段。不如说,是四个人走了一段。我们各自的回忆里都有一个伤口,既痛又甜蜜。我们向对方袒露了它,然而我们之间,有的并不是爱,只是抚慰。当我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我的世界又沉降了一个地层。我无法再安然地看着他,在洞悉了太多破灭的真相之后。我想,我们之间,不会再有任何故事发生了。”《我们之间》
“忧郁,这是那个年纪的我所熟悉的唯一的东西。”“我的心里,仿佛释然,又仿佛更加沉重。”《勇》
我不知道该怎么写下去,便把这些摘录了下来,这几句话都可以来准确的诠释我自己曾经所拥有过的几次感情。
特别是那篇《一个人的爱情》,整篇我都非常喜爱。姐姐,你的心里,比我安静。
我还没有结婚,爱情的彼岸还不知道是在哪个方向。我看了你的字,在心里生出另一种情愫出来,我也害怕,害怕有一天一旦我真的结了婚,是不是可以完全坦然的对待我的他,我是不是真的可以做到每天都乐观的面对一切,我是不是真的可以永久的去爱他,我是不是可以不再去怀念过去的爱人。
爱情,我从七岁就遇见了它。十六年过去,我仍然无法拥有一份完整的恋爱。我多么期望我最初爱的就是我最后爱的,我最初给他的,就是伴我终生的。可是这些愿望在这一生一世里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了。我现在,仍然徘徊在爱与不爱之间,tobeornottobe,that'sthequestion.莎士比亚的这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还有学哲学的人把第一句翻译成“是这样还是那样”,我常常在心里默诵这一段,特别是最近,身边的男孩子热情起来,我迟迟的在tobe和nottobe之间徘徊,这个过程,让我既兴奋又沮丧。爱情的滋味,已经反复的在唇齿间咀嚼了这么多年,到如今已经完全没有狂热冲动的念头,那一切的一切都在过去的十六年里一一经过了,而剩下的光阴,我的选择更为谨慎、小心翼翼。
我想我生下来只是为了一个“爱”字而存在,我相信世上的每一个人也只有这一个同样的理由。
为爱活在世上,并且继续寻找更深的爱。我的使命就是要找到那个能够用他的爱来点燃我的爱的人。十六年里所经历的一切感情都表明他还未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或者已经出现,但我们却没有发现。所以我现在做的,就是耐心的等待。也许在结婚之前只能这样保留这一点点的希望来安慰自己。
2003.11.11
8、
贝贝,现在我特别怀念一段时期。那时候不懂事,对于世界真正是什么样子,所知甚少。所以一切也就显得特别美好,梦只有在那样的土壤里才能生长,我说的是美梦。
但现在,什么都不一样了。只感到人生的虚妄。所谓爱,在经历过世事的我的眼里,也变成了一个冰冷的字眼。如果你就此认为我是一个很冷血的人,那你就错了。我只是,不再抱有幻想。而且认为这才是我人生最大的损失,似乎快乐、希望,都不过是建筑在幻想之上。一旦没有了它作基石,我的世界就变得摇摇晃晃,没有根基。
我想对你说的就是,你可以有爱,也必须去爱人,但你不必迷信它。
2003.11.15
9、
姐姐,你说的我记住了,对爱情,不迷信。
这些天我要搬家,以后会来的很少,我有些舍不得网络,舍不得这群朋友这些文学网站。
对于梦想,我对它不绝望,我一直努力想让它破土而出,这个愿望,只要我还在世上,它就会一直在我心里:)
想你,贝贝。
2003.11.17
10、
贝贝,好久不见,只希望你一切都好。
我还是那么那么的忙,闲下来时却又不知道忙了些什么,更不敢想一切忙碌的意义。想来你也在忙着生活、学业及其他。盼能再读你的信和文字。虽则遥远,也只当是一声声叩问,证明曾经的相识相遇毕竟是相识相遇。
竟不能久久驻笔写下去,心是匆忙的,便似乎停不住。我想,你会谅解的。
祝安!
2003-12-17
|
|
|
|
 |
|
回帖 |
 |
|
| 回复人: |
意外的内伤 |
Re:信路心语--与贝贝书(1-10) |
回复时间: |
2004.02.16 11:08 |
|
原来信可以这么写了。。。
|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