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新疆文化艺术 回复帖

被回复帖: 孙伊斌的《书 的 比 喻》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高尔夫 收藏:0 回复:0 点击:1 回复时间: 2012.10.23 10:56:16

Re:书 的 比 喻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企业家,他精明又走运,他狡猾又朴素,他有时候不按套路发牌,搞点有悖常理的噱头,给人一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企业家,他精明又走运,他狡猾又朴素,他有时候不按套路发牌,搞点有悖常理的噱头,给人一些出其不意的启发。
   他叫企业家叫潘石屹,似乎他只能叫潘石屹。
   据说这个被称为“老潘”的人,在艺术界的名气早就超越了地产界,还据说他设计并投资建设的SOHO现代城,成就了许多人的艺术生活方式。而“长城脚下的公社”,更成为当代建筑艺术的收藏品。
   两个不同的行业,自由飞翔,因为老潘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那一双翅膀巧妙地把房地产和艺术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建筑艺术的黄金时代
   建筑自古是艺术,老生常谈。
   建筑就是建筑,也不为过。
   潘石屹创造过童话,和艺术有关。
   他的SOHO现代城建筑,成就了许多人的艺术生活方式。而长城脚下的公社,更是一个奇思妙想,发动12名亚洲杰出建筑师设计,其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艺术作品,荣获威尼斯双年展“建筑艺术推动大奖”,同时用木材和硬纸板制作的参展模型也被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这是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的第一件来自中国的永久性收藏艺术作品。
   关于长城脚下的公社,他是这样说的:
   这些年来,中国进入了建筑时代,在这个建筑时代有大量的建筑作品产生出来,二十年之后的面貌,也是我们留给后人的这个时代的精神。每次我登长城就想起秦始皇、成吉思汗这些历史人物。精神可以通过建筑这种屹立不倒的物质延传。我们盖房子的人要有一个历史观,要想象这个东西做出来一百年之后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时候,我们作为发展商有责任架起建筑艺术和社会大众之间的桥梁。很多人说好的建筑是不被大众接受的,我们相信所有好的东西都是可以推广到大众中去的,都是可以推广到社会上去的,什么是最有力度的推广方式呢?我想就是商业化。再好的作品只有变成商业产品时才能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否则的话你办一个展览,这展览和我有什么关系?反过来如果我要把我一生的积蓄投入来买房子,这个时候我就关心人们怎么谈这个房子。
   关心房子的重要性在哪儿,关心房子和建筑的关系,这样建筑艺术和你的生活就发生了亲密的关系,这时人们才会关注到建筑,如果高雅的艺术不能摸,不能用,不能拥有,人们只好附庸风雅地去看看展览,艺术就谈不上它的社会性。事实上是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之下才有了长城脚下的公社。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的时候,这个城市的形态应该是一种什么形态。这就和艺术有了一定的相似性,一个好的艺术应该反映时代的东西,才是很有意义的东西。
  他的建筑从未离开艺术。
  
   文艺中年的激情岁月
   “谁能陪我喝完一瓶酒,我就娶谁。”这是潘石屹在电影《阿司匹林》的一句台词。
   潘石屹拍过电影?不仅如此,他从事的艺术活动还有很多,比如摄影,比如写散文,写博客,出书,比如说相声,比如收藏。他的博客书发行很好。
   你可以到新浪博客搜索潘石屹,截止昨天,他的博文758篇,他的博客访问量是5450多万,可以尝试刷新,每刷新一次,总有新数字上升,幅度很大。潘石屹开在新浪上的博客如今的日点击量在10万左右,“快赶上一张日报的发行量了。”潘石屹自豪地说。
   有人怀疑那么多文章是不是潘石屹自己写的,他哪有那么多时间写博客?
   是不是自己写的,有故事如下:
   “我走到哪里都会带着一个本子,想到什么就立刻记下来。”潘石屹每天花半个小时写博客,然后用半个小时修改两遍,再发到网上去。
   在伦敦度假的时候,夫人张欣发现潘石屹每天早上去洗手间之前都要和家人打个招呼:“不要打扰我。”然后一进去就是半个小时。张欣靠近一听,原来潘石屹正用电话给秘书口述博客内容,让秘书打出来发到网上去。
   后来潘石屹爱上了手写博客,每天都用纸笔把博客写出来,再交给打字员录入电脑。“把这些手稿留下来,以后没事自己翻翻挺有意思,说不定还可以出书呢。”
   你可以看看潘石屹拍的图片,风光,风景,见闻,建筑。潘石屹的建筑图片是不是最多的,没有统计,但一定是最专业的。大亨要开眼界,要放松,要出国旅游,潘石屹不失时机,总是把见到的、喜欢的建筑物尽收镜头,构图,角度,用光,都很用心。在旧金山、在波士顿、在伦敦、在迪拜、在伦敦、在法兰克福……他从未放弃过。
   还有一些近乎新闻图片类的见闻图片,也很精彩,有一组抗震救灾的图片,发到了博客上,博友是这样评论的:
   “看到了熟悉的影子,每张照片代表了不同的心声.国家救助的天蓝色的帐篷下,同学们学习的场景,我们感谢这片蓝天下的爱心行动;大娘深邃的眼神在诉说着对生活的无赖,大爷的微笑在诠释着生活的意义,虽然黄土已经埋到了上身,牙都快掉光了,可他依然对生活充满着信心与乐趣!吐着舌头的孩子,完全是一种调皮与可爱,是对生活的反抗,表情凝重的小女孩在全身关注地听老外的讲课,完全没有被眼前的相机所吸引,说明她对外来事物的向往与憧憬!讲桌上的三个小孩此时的感受最深刻,因为他们终于意识到了生活中自己的父亲也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他是通过这样的努力也许当初比这个环境更恶劣才成就了今天的成就,他们要懂得珍惜与奋发!将来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用人遮住脸的农家女代表了西北人的厚道与善良,他们内心中的含蓄与羞涩,怕被人笑话自己的外表比别人丑,可孰不知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纯洁善良,是那么的美丽!一堆堆成熟麦子的草垛被这变幻无常的天气搞的他们不得不打起雨伞,这就是西北人最真实的生活场景!”
   老板,大亨级老板,一般都是被拍摄的角色,潘石屹有时候不唱主角去摄影,不能不说是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圈里人笑称他是“写博客的人中坐禅时间最长的,坐禅的人中拍照最多,拍照的人中卖房子最多的”。
   再听一段他和任志强合说的相声:
   任:“我爱房地产开发艺术,我怕她完了。我爱她,T M谁爱我啊!”
   潘:“我也怕她完了,我估计100天内,我们这些从艺人员就有下岗的。”
   任:“我呼吁国家救救我们的开发艺术,把我们列为物质与非物质双料文化遗产。”
   潘:“对,如果我们的艺术没人买,会引起文化艺术的大倒退,这样的话,群众将无艺术可享受,重新退回到蒙昧的状态。”
   三句话不离本行,房地产开发,内容如斯,形式如斯。他和任志强举办过相声专场,信不信?
  
   企业营销原来可以更高更美
   是艺术帮了他开发房地产的忙?还是房地产开发的成功成全了他的艺术之梦?可以看看他创造的童话。
   潘石屹,1963年10月出生于甘肃天水,大学毕业后在石油系统工作,1987年起开始在深圳和海南开创自己的房地产开发生涯。1992年,潘先生与人合作共同创建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开发出一系列房地产项目,包括北京万通新世纪广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大厦、北京万通理想世界(现改名为新城国际)。
  1995年潘石屹先生与妻子张欣女士共同创立了SOHO中国有限公司。自公司创建以来,两人共同开发了一系列房地产项目,包括在北京CBD的第一个大型综合项目、50万平米的SOHO现代城;位于海南省,拥有115栋别墅的博鳌蓝色海岸;由12位亚洲建筑师设计的长城脚下的公社,该项目成为中国首个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荣获大奖的建筑项目;以及位于北京CBD核心区域,70万平米的建外SOHO,该项目销售额突破90亿元人民币。
  2002年潘石屹先生受到国内外媒体的普遍关注和热门报道,其中有时代周刊、CNN、中央电视台、华尔街日报以及南华早报等等。时代周刊曾在2002年11月刊中这样报道潘石屹,“房地产商潘石屹给中国一贯单调的公寓和写字楼带来了明快的色彩……潘石屹的楼盘在品位上已国际化。”
  在中国房地产界,潘石屹无疑是个另类。他一次次处于是非的漩涡,一次次不按常理出牌,因此为世人瞩目。不破不立,潘石屹无疑也最具备创新能力,在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潘石屹的每一个建筑作品都以城市标志性符号引领这个城市的建筑潮流。潘石屹同时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所开发的每一个项目都在商业上取得空前成功,SOHO中国的销售额及纳税额都连续多年在中国地产行业名列前茅。
  2003年SOHO中国公司纳税1.778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第二,2005年,SOHO中国纳税3.03亿元,增长幅度超过70%。
  2007年10月8日,SOHO中国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最大的IPO以及亚洲最大的商业地产企业IPO。
  同时潘石屹把商业、生活娱乐化,坦诚面对社会公众,是中国广大传媒追逐的对象。
  如今,在全球经济衰退的状态下,潘石屹的SOHO 三里屯照样卖得热火朝天。2008 年11月,潘石屹几乎都在台湾、纽约两地悠闲考察,拍照片,写博客,他说:“现在如果有人再想逃,就来不及了。”
  潘石屹从赤贫一跃成为亿万富翁的传奇听起来像是一个梦,实际上,这只是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个实实在在的国产童话。
  如果有众多的中国企业家都用意一双隐形的翅膀,他们将飞翔得更高并且更美。
  
  


删   除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论坛热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