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屈 |
——记明末清初汉人的血性与不屈
公元1661年,被大明敕封为延平郡王的郑成功率大军从金门、厦门扬帆起航,收复了被荷兰人殖民了三十七年的台湾,从此将宝岛台湾纳入了华夏版图,自此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这段史实咱们的历史书并没有客观记载,或者说是有意回避了郑成功代表谁收复台湾的关键问题。从政权更迭时间看,公元1661年是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治下的台湾仍为汉人政权,因此清廷作为最后的胜利者,在“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治史规则之下,自然就不会刻意提及当时台湾岛的主权问题,以致此后的历史书籍、现在的影视作品也很少提及大陆为异族政权、台湾为汉人政权这一史实。
清顺治十八年也是明崇祯皇帝死后的第四个皇帝——永历帝继位的第十五年,作为隆武帝麾下的“国姓爷”——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自然代表着南明政权。在永历皇帝之前的弘光帝、隆武帝、绍武帝三个南明皇帝都在短短几年内因抗清而惨遭杀害后,风雨飘零的永历政权已被“伐明”先锋吴三桂死死地压制在了中国的西南边陲,代表着汉人正统地位的南明政府,在李定国、刘文秀、李来亨、郑成功等将领的苦苦支撑下,已到了濒临灭亡的边缘。从满清入关到明廷覆灭,历史在崇祯死后的十八年中仿佛跟中国人开了一个滑稽的玩笑。攻占北京的闯王李自成,连皇帝宝座都还没坐稳就被满清赶出了北京,紧接着就战死在湖北。转战千里,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的张献忠,也被满清王爷豪格杀死。满清八旗仅用三年就成功地从农民起义军手上夺取了桃子,占据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华夏领土。
然而就在李自成、张献忠二人死后,本已奄奄一息的汉家儿郎们,开始了可歌可泣的抗击外族入侵战斗。张献忠的义子李定国、刘文秀,李自成的侄子李过、侄孙李来亨,以及部下郝摇旗、袁宗第等,成为了汉人将领中抗击满清暴政的中坚。如果说明末清初谁抗清最彻底,李自成家族当仁不让,其一门四代皆因抗清而死。尤其是李自成的侄孙李来亨,他率领夔东(今三峡地区)十三家起义军,屡次挫败清军的攻击,并两次包围重庆,有力的支援了南明朝廷李定国的军事行动。即使南明覆灭,永历帝被俘杀之后,也一直坚持在方圆150里的湖北茅麓山坚持抗清(前后共十一年)。清政府集中川、楚、秦三省清军十余万人围攻茅麓山,李来亨指挥部众反击,初战大获全胜,击毙八旗兵众多,包括镶红旗副都统贺布索、一等阿达哈哈番(汉名轻车都尉)桑图、苏尔马等。最后,清军不得不采用长期围困的办法,半年之后,李来亨所部粮食耗尽且突围失败,危难关头李来亨安排好年迈母亲的生路,杀死招降之说客,与妻、子举家自焚,壮烈牺牲。为了保持汉人衣冠,一代又一代的前辈牺牲在战斗中,也改变不了李来亨从少年时期就矢志不渝的抗清斗志。他从十八岁开始抗清斗争,死时年仅三十八岁,可以说他的一生,是不屈抗争的一生,而且就是为谱写这曲气壮山河千秋正气歌的一生。
在清军南下的过程中,为了消灭汉人骨子里的反抗精神而颁布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易服令。从而引起了以“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为口号的各地人民的反剃发斗争,结果遭致满清政府的血腥镇压。在满清政权高高举起的屠刀下,或是剃发蓄辫做顺民、做奴囚;或是挺身反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捍卫做人起码的尊严,两者必选其一。结果事实就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尸横遍野,血雨腥风。《明季南略》中记载,“扬州初被高杰屠害二次,杀人无算,及豫王(清军)至,复尽屠之,总计前后杀人八十万,诚生民一大劫也。”四川甚至到了“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的地步。据统计,明末清初仅仅是死于战后屠杀就有一千万人以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屠杀?盖因抵抗得越坚定,屠杀得越彻底。汉人的不屈精神,使得刽子手们泯灭人性地挥刀屠杀即使已投降的老幼妇孺。鲁迅先生说:“清军入关屠尽明朝汉人的骨气廉耻。大明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几被杀尽,留下的是大抵顺服的奴才。”事实确实如此,汉奸带路党与奴颜屈膝之辈高居庙堂,为满清异族残酷统治汉家江山争相表现。不过,尽管形势每况愈下,也改变不了郑成功等汉族将领不愿做亡国奴的豪情壮志。
“西湖三杰”之一的南明兵部侍郎张煌言(另外两杰是岳飞和于谦),从青年时期就投笔从戎,经略舟山群岛十余年,与西边李来亨夔东十三家遥相呼应,不但书写了皎如日月的一片忠心,也书写了明清易代之际各地坚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张煌言所秉承的家训师教,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他所坚持的信念操守,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从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到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张煌言“也留正气在乾坤”,造就了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末)知识分子的思维定势与行为规范。张煌言原本可以顺应时势,通过科考谋求功名而富贵一生,可他却孤身一人坚持到了最后。他抛妻别子,二十年未尝一近女色,时人劝他纳妾,他多次拒绝说:“吾义不再娶。”在他被俘就义前,慷慨地说道:“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死有余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历史就是心碑,心碑长留天地间,张煌言把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这一段历史留在了中国的东南沿海。可以说,张煌言就是明代的文天祥,世人未将其与文天祥并列,是我们对历史的反思不够罢了。
剿灭抗清义举的中坚力量,不是只有数十万人马的满洲八旗,而是被称为绿营兵的假鞑子,也就是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耿忠明等原本是明军的汉奸。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崇祯年间,洪承畴等人就作为大明的官军与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作战,时间过去了近二十年,他们竟然还在互相作战,只不过双方的身份对调了。曾经的贼寇成为了明朝官军,曾经的官军成为了汉奸国贼,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的一件事情啊!
咱们熟知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于东南沿海多次出兵配合永历朝廷北伐,无奈清军势大,汉奸成群,只得无功而返,最后他也只能转而谋求台湾,为中华正统保留一丝香火。他的誓死不降与其父郑芝龙卖主求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名言“父不为忠臣,则子不必为孝子”成就了古人忠孝两难全的鲜活事实。在永历帝被吴三桂勒死在昆明之后,南明政权也就随之灭亡,郑成功多年坚持的抗清大业遭受了最大的挫折,他本人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三十九岁就带着深深的遗憾与世长辞了。郑成功死后,由于满清康熙皇帝本人的雄才大略,改变了以往奴役汉族人民的做法,转而重视结合汉人士族,倾向于民族汉化,重科举而兴文治,伐无道而惩贪腐,使得大陆国泰民安,统一的趋势已不可扭转,汉人坚持了近四十年的抗清运动,终于在康熙年间平定台湾之后彻底终结。
有关南明抗清烈士们的笔记纪略不胜枚举,这些英雄作为国家的支柱、民族的脊梁,即使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在艰苦卓绝、死生之境中的不屈奋斗精神仍然熠熠生辉,每每读到这一段历史,我都会因感动而潸然泪下。至于如今人们为什么对南明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清史鲜有耳闻,是因为“明史清修”,其成书在乾隆年间,前后编纂时间长达九十四年,满清为了宣扬自己的正统地位,消除汉人所谓“狭隘民族思想”,所以极力为自己的统治辩护,弱化了南明英雄们的抗争历史,使四百年前那一段豪迈悲歌被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何其不幸哉!
㭍羚戨
2016.2.22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闲云孤鹤 |
Re:关于不屈 |
回复时间: |
2016.02.28 16:29 |
|
点赞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