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吉林文化艺术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美石 收藏:0 回复:1 点击:1021 发表时间: 2010.10.18 18:44:47

灰暗的《风声》


  看过希区柯克《后窗》的人,也许会真正明白什么是悬疑和惊悚。相比之下,《风声》是有点小儿科了。
  但如果只是小儿科还好。一个孩子,虽然做不好事,但还有可爱的一面。可《风声》不光手法稚嫩,还面目狰狞、阴森,非常吓人,有些情节还令人恶心。本来我想用“负价值”、“追腥逐恶”或“变态”等词儿来拟个题,但想来想去,还是要讲政治,才用了一个“灰暗”,也确是继承了中国人的批评传统—留个面子。
  《风声》真的是谍战片吗?
  情报处长不懂密码,还能谍战?我看不能。所以就只有一招,把嫌疑人通通抓起来用刑,而且还得指望嫌疑人李宁玉破译密码。这挺滑稽,李宁玉要是可靠,为什么成了嫌疑人?她要不可靠,还给你破译个鬼?
  还有,谍战不会只靠窃听器和望远镜吧?何况,这窃听器安的也太缺乏创意了,明晃晃安在情报员的桌子底下,被封上了接头还不怀疑,这等IQ,还有资格谍战?
  还有,情报处真是深谋远虑,到了最后,为了帮***人,给奄奄一息的吴志国特意选了一个医院,还特意选了个能听懂密码的女护士。而且,也不知用了什么方法,让吴志国不再昏迷,而是让他开始唱曲儿,最后成功传递出消息。这是谍战?
  至于情节,到了一半儿,傻子都看懂了。你看,白小年和金生火,两个早早就给“怀疑”死了,再排除一个替他们翻译的李宁玉,就剩俩了,还弄个啥?这是谍战?
  金生火和顾晓梦死得也蹊跷。谁给他的枪?顾晓梦居然自己解开了手铐,而且王处长肯定知道武田穿了防弹背心,不然怎么会斗胆向她(他)开枪?王处长的枪子也精确到位,戛然而止,武田连衣服都没伤到!
  谍战这词儿被《风声》绑架,一定很委屈(或者叫屈辱)。就我看,这故事的“谍战”双方倒像两个弱智小儿在下“憋死牛”游戏。漏洞百出、策略贫乏,根本无法给人带来智慧博弈上的审美愉悦。
  
  那么《风声》是文艺片吗?
  这几乎肯定,不是。这种题材,倒是可以拍成文艺片,可以陈述那个年代人性扭曲的主题,借以反衬和平年代人性的美好。但《风声》更重视“局部”描写,窥视利用了人的灰暗心理,不遗余力在夸张渲染血腥、暴力和色情,在审美趣味上追求低俗和恶俗,并不重视思想性的开掘,这与文艺片的要求相去甚远。
  那么《风声》究竟是什么?
  《风声》当然是商业片。《风声》的制造者们,不一定没格调,也不一定没水准,只是利欲熏心而已。他们不择手段地媚俗,都是为了票房。《风声》不过是一部像低俗小品一样的媚惑片、庸俗片。要知道这不是特殊现象,许多灰暗的当代文艺作品,也是一开始就充满了这种诡计的。
  那么,要制造灰暗,从哪里入手呢?
  一个是从题材上要灰暗,选肮脏历史,阴暗历史,历史没有,就杜撰一个,强贴上历史的标签,否则,以我们的国情,是没有公映的借口的。
  为了实现灰暗,在画面上也要讲究:选个悬崖边的古堡或荒野别墅什么的,要阴森、空旷;光线要像刀子,充满寒意;声音要一惊一乍的,充满碎裂、哀怨意味。
  影片还要搞点流行元素,其实就是噱头。
  酷刑,算一个不?
  当然。从头至尾,血淋淋,悲惨惨,令人恐怖、心跳。拷打、电椅、毒针……导演似有嗜血的偏好,有些场面简直是冷酷的狂欢,让人心冷得发抖。
  色情,算一个不?
  从露点角度,似乎不算。据说许多裸镜给砍了不少。但是,暗示无处不在。一开始的刑审中,设计了一段狗咬女性胸部的场景;中间武田逼着李宁玉脱光,用冰冷的铁器为她“量体”;而摧残顾晓梦的血绳子,表达出的性虐待,更让人不寒而栗。这宣扬的不是对女性尊严的践踏,是什么?
  而最可怕的灰暗,是影片传递出的一种阴暗心理、可怕的灵魂。
  审讯大厅,总会响起空旷的唱诗般的声音,很超脱、愉悦,与虐刑鲜明对照,与王处长看见血淋淋场面哈哈大笑有什么分别?这明显是对美式的悬疑、心理片的模仿,意在凸显极致的冷酷,表达人性的狰狞面目。
  其实,《风声》的灰暗,通过几个人物已表达得很充分了。王田香自不必说,折磨人还会笑,残忍如禽兽。武田呢,不动声色的狠,对女性心理变态。金生火温吞自私,胆小如鼠,是个可怜虫。吴志国倒是硬汉子,但硬得不像一个人,又有点神经质。白小年则操一口令人肉麻的娘娘腔,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丑。两个女人呢?说实话,我认为塑造的也变态,不令人喜欢。
  你看,为了混淆观众的视线,编剧一开始就故意表现顾晓梦醉生梦死、生活颓废的样子。但这弄过了头,致使人物形象前后割裂,让她后来的眼泪看起来很虚伪,令人怀疑她的人格。李宁玉呢,没有立场,随波逐流,呈现的痛苦与无奈也充满了暧昧之色。这些人物,只会互相算计,阴狠又残酷,像一群飘荡无依的恶毒灵魂,充斥画面,传递着比刑具更可怕的负面信息。其实,与其说是当代某些艺术家对正面价值不负责任的解构和嘲弄,勿宁说是影片本质上的价值缺失。这就像《金瓶梅》永远成不了《红楼梦》一样。因为充斥其中的,与《风声》传达的相似,是灰暗、冷漠、虚无和悲凉,人生如此,还有何意义?
  这不能不令人对文艺的庸俗化倾向产生忧虑。
  当代文艺的庸俗化倾向,还表现在许多方面:新闻和网络的偷窥、恶搞、明星绯闻,脏口二人转的舞台狂欢,通俗音乐的粗制滥造,架上艺术媚俗,文学作品的“下半身”写作等等。
  近年来,受西方文艺思潮影响,文艺作品普遍追逐肤浅的感觉主义,并美其名曰泛审美主义。我固执地认定这只是一种商业化的托词。尽管他们极尽现代科技手法,把画面搞得生动华丽,但多半只是一种视觉喧嚣。灰暗的文艺也许会给人一时的快感,但却无法照亮人生的困境。它只是叔本华所指出的“眩惑”,是没有美学价值的媚美,不配称艺术。
  我认为,时代固然需要雅俗共赏的大众文艺,但生活中并不缺少爱、怜悯、温暖和崇高。但艺术家和文化人不能利用老百姓的多元化诉求,无视这些正面价值的存在,而大搞以黄、灰、黑为特征的快餐文艺。这其实是作家的堕落、文艺的堕落。
  文艺不仅要为大众服务,更要承担提升人类精神的责任。艺术家和文化人要承担起重塑阳光文艺的重任,为我们的社会提供更美、更感人、更有营养的好作品。这不仅涉及到文艺的思想力,更涉及到文艺的方向问题。从这个角度讲,《风声》也许给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
  
  (杂志刊载未删节原稿)
  
  

------------------------
鹅卵石消失了棱角,只因终日生活在大海身旁。-美石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别推荐]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文学青年 Re:灰暗的《风声》 回复时间: 2010.10.18 18:56

    评论很有见地,令人深思。问好!

------------------------
人老了 什么也做不来了 只但愿还能够学习着写写文章 于是我就成了文学青年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