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江苏创作空间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废成 收藏:0 回复:2 点击:5565 发表时间: 2010.06.28 16:13:07

哈利波特or哈姆雷特——这是个问题


  
  1.
   儿子上初中一年级。学校元旦节搞文艺演出,他们班上的节目被选中,有幸在全校六千多师生面前登台献演。那是一出英语短剧,改编自《哈利波特》,儿子在剧中扮演哈利波特。儿子对这次演出抱有很大的热情,从台词准备到节目排练都很认真,回到家里还不失时机地抓紧练习。他将一根黑筷子当成魔法棒藏在衣袖里,突如其来地变出来,到处乱指。
   因为这个角色,儿子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同学们为他去借哈利波特式的黑框眼镜,为他的坐骑飞天扫帚到处去寻长把的大扫帚。老师把他的魔法筷子缠上银纸,并在末端继续往前虚缠一段,使之更耀眼并且具备足够的长度,看上去更像一根真正的魔法棒。他的母亲则为他的飞天扫帚的长把缠上华丽的金纸,给他的坐骑镀上了一层魔幻色彩。作为父亲,我也没有闲着,我不停地给予他鼓励和赞许,并在他的魔法棒指向我的时候,及时而准确地被魔法命中,默契地被他驱使,让他得心应手地感受鬼使神差的魔力。
   虽然我也给了儿子力所能及的支持,但是内心里我对他的哈利波特却没有什么兴趣。并且因为我总出口误,把哈利波特说成哈姆雷特,多次都受到儿子的嘲笑,使我很有些不爽。在我的心目中,哈姆雷特的经典形象远比哈利波特高大完美,我甚至认为的他的哈利波特和我的哈姆雷特根本不具备可比性,甚至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可是儿子却从他的哈利波特式的黑框眼镜里瞪着我问:
   “哈姆雷特是谁?哪个魔法学校的?”
  
  2.
   儿子聪明能干,学习自觉,成绩不错,长得也算小帅。他喜欢看电视,喜欢玩电脑,最近又喜欢上打篮球,这都很好,但他就是不喜欢看书。
   为了引导他看书,我和他母亲曾经想过不少办法。我们陪他一起去书店买书,鼓动他办图书馆的借阅证,在他睡觉之前为他读一些小说的精彩片段,给他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和他一起讨论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等。但是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没有培养起他的阅读兴趣。他看过的文学作品只有少得可怜的几本,并且还是被迫于我这父亲的威严勉强而为之。他自觉自愿主动看完的书只有一本,那就是《哈利波特》。
   现在,我和他母亲基本上已经放弃了努力,我们实在不愿强迫他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回想我在儿子这个年龄段,文学作品的阅读是生活中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那时的我早就读过《莎士比亚戏剧集》及其他一些文学作品,不但知道哈姆雷特,而且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还知道于连,知道牛虻,知道羊脂球,知道卡门,还有那个被称作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罗亭。这或许是因为那个年代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
   说起哈姆雷特,不由得想起当年认识的一个落魄颓唐的中学老师,他能背诵《王子复仇记》中哈姆雷特的大段大段的独白。我至今还能记得他带着胸腔共鸣的磁性的声音:“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就为这个,我崇拜了他好多年。
   我们在文革中长大,那个年代文学作品几乎完全被封禁。我们如饥似渴到处找书看,或者借,或者偷(专门偷那些封在图书管里的禁书),到手的书大都陈旧破烂甚至残缺不全。儿子书架上陈列着一排一排的新书,包括不少古今中外的名著,然而他却对它们毫无兴趣。这让我想起我们小时候物资紧张,饭都吃不饱,每到开饭钟响,大家拿着碗筷不要命地向食堂狂奔,现在我们家每天鸡鸭鱼肉随便吃,但儿子却对这些美味佳肴无动于衷,叫他吃饭比请神还难。
   跟大多数孩子一样,儿子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喜欢吃汉堡、寿司、三明治,喜欢喝牛奶、可乐,以及一些我说不出名目的东西。他虽然不知道哈姆雷特,但他知道奥特曼,知道叮当猫,知道哈利波特,知道南极探险,知道太空旅行。由于学习钢琴,他还知道贝多芬,知道巴赫、肖邦、莫扎特。他的钢琴弹得极好,在全市的比赛中得过金奖。我在十八岁之前,没有走出过家乡那个逼仄的县城。儿子今年才十二岁,他已经去过北京上海等著名的大都市,而且让他走出国门去留学的事情也已经提上我们家的议事日程。
  
  3.
   元旦节在临近。
   十二月二十八日,电视里播放了电影艺术家孙道临逝世的消息。打开电脑上网搜索,有关孙道临去世的文章贴子已经是铺天盖地。
   孙道临先生是我们这一代人十分熟悉和敬仰的演员,他的演艺、人品、气质和风度足以让一代人为之倾倒。他主演的电影我最喜欢《早春二月》,年轻时我很为片中的小资情调所迷惑,以至于只要上映这部电影我都要去看上一遍。当然,印象较深的还有《永不消逝的电波》。至于后来的《非常大总统》、《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等,感觉只是一般。而由他译制配音的电影我都很喜欢,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王子复仇记》。
   第一次看《王子复仇记》,是在家乡公园的露天电影场。记得那晚天气有些凉,看完电影才发觉自己一身露水。因为阅读过《哈姆雷特》的戏剧文本,所以看起电影来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被感染。那时还不知道哈姆雷特是孙道临配的音,只觉得银幕上的丹麦王子风度翩翩,他浑厚的嗓音抑扬顿挫荡气回肠,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深沉的思想底蕴,具有闪光的魅力。我是彻彻底底被征服了。
   看完电影我心潮澎湃难以平静,我避开散场的人潮,钻进公园里一条幽暗的小径,漫无目的地独行。在那个秋凉的夜晚,十三世纪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和十六十七世纪的英国文豪莎士比亚,依附于孙道临教父般的华美声音,跟二十世纪中国西南部某某小县城的一个卑微的文学青年,进行了一次灵魂上的沟通融合,三位一体。从此以后,哈姆雷特就在我心目中铸成了一个以闪电为背景的的神话般的经典形象。
   在这次夜露的洗礼中,我又想起那个落魄颓唐的中学老师:“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4
   在网上看了不少悼念文章,了解到一些孙道临先生老年时期的生活情况。归纳起来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孙道临先生童心未泯不服老。有人喊他“孙老”,孙道临说:“我老了吗?如果你们不提醒,我从来不觉得自己老了。”记者问他是否准备撰写个人回忆录,孙道临笑着说:“我现在还很忙,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归入老人之列,我的艺术创作也没有停止,等我干不动了,我再去写。”2004年,孙道临在浴室不慎摔倒导致脑溢血,那一年他八十二岁高龄,终于正式退休。
   其实不服老是老年人的普遍心态,不服老就是老了。
   另一方面,是孙道临晚年生活的孤独寂寞、失落和无奈。所谓孤独寂寞,主要是没人找他导戏演戏。他去跟投资方洽谈电影,总有人会问:“老爷子您年龄这么大还能导吗?” 孙道临年老多病“走不出去”之后,记忆力已严重衰退,但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拍戏。临去世前,他在神志不清中把护士当成工作人员,说,这场戏马上要拍,不能耽搁!
   关于失落和无奈,有两个例子。一是孙道临和张瑞芳、秦怡等老艺术家去外地参加某演出活动。组委会起先将他们安排在包间休息。后来又因为赵薇、刘德华等晚到的明星没地方休息,就让他们赶紧挪地方,换到大厅。孙道临当时调侃了一句,什么重量级的人物来了,对我们这个态度啊。结果他还是很知趣的,静静走开了,但其实他心灵上遭受了很大打击。
   另一个例子是,孙道临主持一场演出,一伙港台明星来得太晚,到场时演出已经接近尾声,就没有按原计划安排他们逐一登台表演。港台明星们集体上场演出了一个节目,就出门上车吃饭去了。此时孙道临一身白西服风度翩翩地走到台上,当他宣布最后一个节目是××××时,台下顿时起哄,连矿泉水瓶子都砸了上来。孙道临一时不知所措,当他被大伙从台上“抢救下来”后,他还不解地问:“我说错什么了?我做错什么了?”
   我觉得孙道临先生没有说错什么,也没有做错什么,他只是去了他不该去的地方。
   此外孙道临还有和其他老艺术家一起被忽悠的经历,影响较大的是2003年的“青春宝”事件。这些事例让我们看到老年孙道临的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侧面。古人有寿则多辱的说法,此话虽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无道理。
   客观地看,孙道临的伟岸只留下了背影,他的辉煌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老年后的孙道临以及他所代表的老一代艺术家们,只在某个贵族化的层面上存在着。在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的生活中,他们已经被淡忘,淡忘他们的包括我们这些当年的崇拜者。倒是孙道临先生的去世刷新了我们的记忆,让我们重新想起他们来,以至于我们自己也感到惊诧:很久都已经感觉不到他们了。
   追悼会很隆重,规格很高。但追悼之后呢?这难免又是一场为了忘却的纪念。旧的时代在逝去,新的时代在来临。逝去和来临,同样都是历史。
   沈阳日报有篇悼念文章的题目是:别了孙道临,别了“哈姆雷特”
  
  5.
   电视里在播放孙道临先生的追悼会,儿子回来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天,是儿子他们的《哈利波特》彩排的日子。
   彩排在他们班上进行,观众是班上的同学和一些老师。
   彩排效果不错,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扬。最让儿子兴奋的有两个场面,一是儿子在恶魔Domen肆虐横行不可一世的时候冲到台上,大喝一声:“I am Harry Potte(我是哈利波特)!”,台下掀起一片欢呼:“耶!”二是儿子扮演的哈利波特经过一番殊死恶战,终于战胜了恶魔Domen,拯救了那几个小探险家。班上一个女生扮演的Mowgli代表所有被拯救者向哈利波特表示感谢。她对我儿子说:“I love you(我爱你)!”,这时台下所有的男生女生一起夸张地感叹:“哇塞!”
   儿子他们班上的同学都不过十二三岁,但是男生女生之间已经有些那个了。彩排下来那个女生连羞带恼地点着我儿子的名字说:“你毁了我下半辈子!”
   十二月二十九日,儿子他们在全校正式演出。演出当然很成功。儿子上场那一声“I am Harry Potte”,赢得全场欢声雷动,场面颇为壮观。我心怀叵测地问他,那个女生说“I love you”时,台下什么反应?儿子说,台词已经改了,她今天说的是“Don not forget me(不要忘了我)”。
   原来如此!
   还有一个好消息。儿子前几天回来说,他在语文课上得表扬了。那天语文老师讲课时引用了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后老师随口问了一句:“知道哈姆雷特吗?”结果全班只有两个人举手,一个是班上课外书籍阅读最多、知识面最广,号称知识大王的某男生,另一个就是我儿子。老师点了我儿子的名,儿子站起来回答:“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王子复仇记》中的主人公,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经典形象。”语文老师对他大加赞赏。
   这当然有我的功劳。但要不是因为儿子表演哈利波特,要不是我老出口误把哈利波特说成哈姆雷特,儿子还是不知道哈姆雷特。我不知道儿子应该感谢我,还是应该感谢哈利波特。
  
  6.
   天冷了,下雪了,春节快到了。
   随着新年大节的氛围越来越浓重,家乡亲人朋友的电话也多了起来。昨天跟一个中学同学通电话,我专门询问当年认识的那个落魄颓唐却会用美声朗诵哈姆雷特的中学老师的情况。
   同学说,文革结束后,那个老师平了反,脱离了苦海。先是结了婚,后是调到政府部门当干部,官至科级,但是最终也没有混出什么大名堂。现在他已经退休,唯一的爱好就是喝酒,成天醉醺醺的。据说有一次他喝醉了酒,居然把酒店的扫帚当成自行车骑回家,路上碰到熟人打招呼,他还礼貌地说:“好好好,我就不下来了啊。”
   远隔几千里,我无从考证这个版本的真伪。我感兴趣的是这个掌故中那个老师的酒后坐骑——在他老人家的醉醺醺飘飘然中,那或许就是哈利波特的飞天扫帚呢。
  
  7.
   哈利波特or哈姆雷特?——这是个问题。


原创[文.百味人生]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杯子里的海 Re:哈利波特or哈姆雷特——这是个问题 回复时间: 2010.06.29 09:03

    想到好多东西,社会和学生之间的折射效应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一切皆有规则 Re:哈利波特or哈姆雷特——这是个问题 回复时间: 2010.07.04 14:32

    好文字贵有真见。
  文字再简练些,更佳。
  
  题外话。
  对二哈的兴趣不同,也许与年龄和时代有关,父亲的哈姆雷特来得早些,儿子的哈利波特来得晚了些。
  人贵有兴趣,未必是读书。唯有读书高,是读书人的想。
  人生须历练,年少时候,能够扮演一回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六千人面前的表演,难得。很遗憾,那个女孩子换了台词,若干年后,若能想起这桩事,也许后悔,真不如让小帅哥“毁了后半生”。
  
  不曾专门读过哈利波特,但一定会喜欢对少儿充满了奇妙幻想和诸多魔法的的小眼镜。自古及今,我们不会有这样的适合童话。一部《西游记》,周先生鉴定为成年童话故事,尽管充满了神与妖,我们的小孩子,对付着喜欢得不得了。小外甥女看《西》剧时,我接听电话,开口称侯哥好,电话毕,小女呼叫,舅舅,你认得猴哥?!眼里充满了敬服。
  
  很敬重孙先生。年少时曾经惊讶外国人怎么总在电影里说中国话,而且说得那么美,那么标准。后来知道有不少外国人的说话,是孙先生替说的。
  但,从来反对以艺术家称谓孙先生们,希望以艺术贵族。中国现在的大家,很世俗。
  
  哈利波特OR哈姆雷特?不是问题。
  可以没有哈姆雷特,但不可没有哈利波特。
  但愿是戏说。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