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湖南文化艺术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三余堂 收藏:2 回复:5 点击:1237 发表时间: 2010.03.17 12:19:27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


  
  在我们这个时代,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思考一下教育家应该具备的责任和担当,应该充当的文化和社会角色,我以为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
  
  把伟大的理想化为平凡质朴的劳动
  
  一个退休乡村老教师,每年春天,都会把珍藏的一些东西翻出来看一看,晒一晒:有三十多年前学生的作业本,有第一次上课的教案,有成绩册,有试卷,有教本,有刻蜡纸用过的铁笔……他一辈子都在村里的小学教书,孩子们走了一茬又来了一茬,岁月的风霜刻在他的皱纹里。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教师,一个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镜头,却那么让人感动,让人难忘。他肯定不是人们眼中的教育家,但是,上却有当今教育家最缺少的东西——坚守和执着。
  是的,一个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教育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实干家。在一个地方扎根下来,勤勤勉勉,孜孜矻矻,从最基本的教学入手,从每一个细则入手,吸取原初的养料,通过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磨炼,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不断思考,这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的根本途径。
  教师为什么不能像一个农民那样扎扎实实地流汗、日复一日地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劳动?没有艰辛的劳动和汗水,就缺失了一种过硬的人格力量。想一想苏霍姆林斯基吧,他的全部教学生涯都是在帕夫雷什中学度过的,他最重要的教育论著《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实际上也是他在帕夫雷什中学长期实践和探索的结晶。再看看陶行知和他的晓庄学校,他把晓庄学校当做试验田,在那里播种、耕耘、收获,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只有把心中伟大的理想和事业化为平凡的劳动,一个人才能获得成功,也才能享受这个过程的快乐,感受这个过程的美好。
  教育家的根不要扎在城市,而要扎在农村,因为只有农村才是教育最重要的生长点。相比于目前城市教育应试风气的有增无减、甚至愈演愈烈,农村教育更接于原生态的教育。城市教育太表面化了,一切都那么圆熟,在逼仄的空间里,在互联网和高架桥的包围中,缺少生命和自然的体验,只看到矫揉造作,看到伪饰。而在农村,虽然孩子们接触不到海样的信息,他们还要参加劳动,为家庭、为生存而付出,而奔波。但是,你能听到生命的拔节,你能感受最纯朴的心灵,你能发现最原始最纯净的教育素材。你的呼吸、你的视野都是那么清新活泼,你丢掉了所有的假面具,隐藏在心灵和血肉中的生活密码就会被激活。你的思维、创造力、身体、心理等各方面一齐跃动着、冲动着、焕发着。
  一个教育家要从默默的、沉着自然的普通教师做起,要从平凡起步,他必须远离名利,让自己的心灵回到最底层最普通的人那里去。
  
  永远葆有一颗赤子之心
  
  “我对教学,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我对课堂充满感恩。”这是一个特级教师的话。他又说:“虽说是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但同时学生也成就了我们。学生是我们放飞教育理想的天使,学生是我们实现人生理想的载体。是学生体现了我们的人生价值,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促使着我们一天天丰富、成熟。”
  每每读到这一段话,我的心就特别温暖。对学生的感恩,对课堂的感恩,意味着他的整个身心都扑在了课堂上,扑在了学生身上。一个教师如果不属于学生,不属于课堂,他能有那种像磁铁一样的吸引力吗?他能有那种巨大的人格魅力和感染力吗?走近教师,走进课堂,虽然我们看到熟练的教学技巧,但是,那种真挚,那种诚恳,渐渐令人痛心地消失了。
  作家说,没有了深深的爱,深深的牵挂,或者是与此相反——怀着永不饶恕的恨,就不能创作出真正感动人心的作品。教育不也是这样么?
  一个在中国支教的外国人,对我们的“送教下乡”大惑不解,他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用“送”字,为什么不能用“流动教学”?他说,这是对农村教育的不尊重,也是对农村教育的不了解,甚至是在有意夸大城乡教育的差距,有意扩大农村和城市的鸿沟。其实,如果继续深挖,还有更深层的问题,那就是城市和一切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人的优越感在作祟——没有对农村教育真切的同情,没有重视农村,心向农村的“底层感”。
  为什么我们再也找不到二十世纪初像蔡元培、严复那些教育家那一种深沉的、宽厚的人文情怀,那一种锐利的、沉甸甸的目光了?有人说,现在的教育看不懂,老师都在忙,忙得学生连面都难得见到,却不知在忙什么。您不知道,教授们都在热衷于办公司、当老板,做文化商人,他哪里有时间进课堂,跟本科生上课;普通教师要搞家教,他更没时间搞家访了。
  我想讲两个爱因斯坦的小故事。
  英国一所中学的“六年级协会”写信给爱因斯坦,想请他担任这个协会的会长。他热情回信:“作为一个曾经当过教员的人,我非常乐意接受你们任命我担任协会会长职务,并为此感到自豪。”
  一个七岁的小女孩写信问爱因斯坦,地球多大年龄了,什么时候会“死”,他这样回复:“地球已经存在了十亿年有余。至于它何时终了的问题,我的意见是:等等看吧。”
  信末,他还有一句话:附上几张邮票供你集邮。
  永远葆有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这就是爱因斯坦,所以他会给所有相识不相识的人特别是儿童回信,他乐于担任六年级协会会长,他给小女孩回信时还会附上几张邮票供她集邮。
  教育尤其需要这样的赤子之心。
  
  守望我们的精神领地
  
  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永远不随波逐流,有自己坚守的东西。这不容易,但却是最重要的。一个教师走向教育家的成长历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心灵守望。
  思想家说,每个人对自己所处时代都有极大的依赖感,他的思想要缘这个时代而生发,无论是对生活的赞颂或批判。但依赖性不能过多地表现为适应和顺从。时代的洪流是不可阻止的,其间必然夹杂大量的误解和盲目。如果没有一部分人的坚持,没有思想和文化的守望,很多人就会在大浪淘沙中迷失方向。
  面对无处不在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教育不仅要引导个体适应灯光的生活,同时要培养内心有烛光的人。有人提出了保卫教育的古典气质的口号,其实这是当代人要寻找那一道已经微弱的古典烛光,回到教育的源头,回到原初的古典的教育,因为古典教育很好地保存了教育的本真和本真的教育,古典教育精神体现的正是一种诗性智慧和理性智慧的和谐。
  当前的教育论坛不可谓不热闹,形形色色的观念、思潮互相激荡。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思想不可能不受影响。但是,我们绝不能在别人纵横交错的、肤浅的境界中构思自己的教学,这样做,只会使我们的格局变得越来越小气。我们要有勇气从喧嚣的氛围中走出来,以自己的理念和胸怀,面对课堂和学生、面对现实和生活,去展开关于教育和教学的规划。这样做的结果肯定会顽强、大气,起码不会那么脆弱。在市场经济大气候下,真正有思想的人、真正优秀的教师同样能获得沉思的机会,并以此作为自己走向深刻的重要条件,只有浅薄的人才会觉得寂寞难耐。
  很多人喜欢轰动效应,喜欢快速的成果显现。上面今天喊素质教育,学校明天就有了素质教育成果;上面周一组织了课改,学校周五就出了大批课改经验;上面月初布置的高效课堂研究,学校月末就能出高效课堂经验。
  一堂好课往往不具备轰动效应。假使你的课堂、你的教学、你的教研有深邃之处,轰动的结果也将会覆盖它。不要哗众取宠,过分张扬其实是浅薄的表现。老老实实地干吧,你的思想成果最终会显现出来的。
  
  思索不止,追问不止
  
  我常常想,一个教师要不要,或者说能不能有一点哲学关怀和“思维的考察”(海德格尔语)。比如说,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做一点反刍式的工作。有时,我们要把有意义的教育案例拉近,放在显微镜下,细观、品味、剖析;有时,我们要用望远镜,将这一切推远,以便遥感、遥视。
  哲学同样是教育学的重要近邻。一个教师,一个校长,如果没有一点哲学素养,没有对教育教学行为的“思维着的考察”,是不能走得太远的。
  学问是问出来。哲学最重要的特点也就是追问。问了又问,问了一层又一层,问了一程又一程,不仅问天、问地、问人,更重要的是问自己。屈原“问天”,留下了一个思想者的背影,教师“问天”,留下有思想的课堂。只有反复追问,才能磨出思想之剑的锋刃。
  教育与教学有区别吗?如果有,那个区别究竟有多大?你能说得出教学工作之外的多少教育活动?在学校里,离开了教学的教育活动有多少?有离开教学的德育吗?那种德育如果不是教学的话,又是按什么形式进行的?不是说,“育人”就在教学之中吗?你所传授之知识难道就只有书本的而无做人的知识?人为什么要发展?发展的方法和手段是什么?发展要经过哪几个阶段?成长是否意味着发展?如果是这样的话,动物的成长是不是也可以算作发展?
  这还只是一些稍微宏观的问题,如果再细问,还有层出不穷的问题。问题是,你问了吗?你问的是书本还是自己?有了答案之后,你还在问吗?你觉得你的答案经得起检验吗?
  不必再问了。
  教育学虽然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但是由于培养人的复杂性,非常科学的理论体系至今还没建起来。你说它像西医,它对人体的许多病源还知之甚少;你说它像中医,虽然有几千年的经验,但它的病理学也还不是很清楚。
  我们不能丧失关怀的能力,更不能没有前瞻的能力,没有判断力和批判力。有些教师却正在失去这些能力,所以他们抛弃了这个时代最敏感的一些话题,最重大、最紧迫的一些问题,他们更多的是在关心一些细枝末节。
  虽然每个时代有不同的教育观念,并深刻影响当时的教育实践,但事实上教育的发展总离不开批判,离不开否定,离不开追问。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文学青年 Re: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 回复时间: 2010.03.17 22:49

    确实,“在我们这个时代,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思考一下教育家应该具备的责任和担当,应该充当的文化和社会角色,我以为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
  
  问好作者!
  

------------------------
人老了 什么也做不来了 只但愿还能够写写文章 于是我就成了文学青年

回    复    

回复人: damolvzhou Re: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 回复时间: 2010.03.22 20:28

    审视我们教学,我们是该对所有的教师进行一次职业认识的教育。

回    复    

回复人: 颜心一质 Re: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 回复时间: 2010.04.19 16:12

    分析得很深刻,很有道理。但问题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要想扎扎实实做点儿教育的事,怎么常常觉得势单力薄呢?

回    复    

回复人: 落花风 Re: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 回复时间: 2010.05.17 17:01

    今天看了这么多多关于教育的文字,如醍醐灌顶!

回    复    

回复人: 落花风 Re: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 回复时间: 2010.05.17 17:01

    今天看了这么多多关于教育的文字,如醍醐灌顶!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