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甘肃事事关心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西木歼 收藏:0 回复:2 点击:6574 发表时间: 2003.11.09 16:01:07

西木放言——再论甘肃本土文化与甘肃复新


   在当前中国的文化格局中,甘肃实际处于一个十分微妙而尴尬的地位。
  
   究其因:经济基础薄弱为先天不足;次之,地缘政治格局中处于主体与边疆区的缓冲地带;再次,与主流政治集团关系疏远。由此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了甘肃文化标志的暧昧不明,文化力疲软,文化精神被各层面主流流行文化消解的不利状况。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形势不但由来已久,而且在当代这种新旧秩序的交接时代,信息,人,物等交流日益频繁,致使此现象更有进一步加快加深其影响各层面立体发展进程的趋势。
  
   此种趋势最后的作用点就在于——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个不被人了解的“沙漠地带”何谈发展?
  
   文化的有形与无形标志的暧昧导致的独特性的丧失,又同时引起一系列的社会观念的失常,而整体意识的消解又旋即引发文化力的涣散。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甘肃省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影响为何不如周边各省?在硬件上不如陕西是没有办法的,但不如宁夏有影响的原因就在于旅游软件的建设无力,没有能和西夏文化相媲美的文化独特魅力所在。唯一的敦煌又由于势单力薄被并入新疆的西域文化旅游区(诸位可以了解近年来团体旅游线路和支持此线路的旅行社)。所以说,没有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力,单靠经济方法发展经济,对于本来就落后的地区不仅是事倍功半,再加上经济规律的作用,甚至连一半都会成为问题。
  
   “向风慕化”只能永远是边缘。要让人认识,要想赢得尊严,要想踢出自己的一方山头,没有鲜明的独特性是不可能的。先前天水盛传的“西安设直辖,天水并陕西”云云,简单而言是百姓的一厢情愿,细说则至少反映两个问题:一,信心丧失了;二,民心思变。但颇另人苦笑的是,陕西并没有此种要求兼并的呼声,不论是文化界,经济界还是市井传言,都没有这种话传出。可能天水方面在地缘上与陕西相近,进而在认同上也相近了,但陕西并非如此:甘肃就是甘肃,“洋芋蛋”一样在市井上流传。况且陇东在口音上即使与陕西几乎无二,也一直被陕人称为甘肃山里人,更不用说口音大异的天水。
  
   这种尴尬反映在我们的文化界,就成了默认的陕甘不分家,亦步亦趋,始终不敢从陕西身后站出来走上前去说自己的话。文化界长期的沉默与随从,结果就造成——陕西就是西北甚至西部的代名称,陕人就是西北的代表,陕西方言就是西北方言的代表,陕西的文化标志就是西北文化标志的代表的文化垄断。
  
   这种垄断必须要打破。
  
   本土文化的模糊与主流文化及地缘政治经济壁垒的清晰,这个矛盾不但是事实存在,而且已经及将来必定在广大的社会领域与纵深的社会层面发挥其深远的负面作用。所以,一定程度上的本位文化的建立,对于充满变革及发展机遇的当代,不但是必要的,更是紧迫与必须的。
  
   西北还是传统文化负面影响的重灾区。究其原因,一,渊源于此;二,近代没有与强势的主流发生正面接触;三,影响时间太久,浸入太深,即有变通,也很难釜底抽薪。所以,西北迄今仍是以宋文化为渊薮的近代传统文化的最大继承者。然而,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宋文化是对唐文化的解构与逆反。唐尚大气,尚鲜艳,尚武,尚实际,尚五七言。宋则尚内敛,尚无华,尚文,尚义理,尚词文。宋以降,中国文化原动丧失,中国一步步走向封闭没落。由此而言,打碎近代传统这层文化躯壳,直承秦汉隋唐,敢于跨过“主流”大力汲取世界先进文化的核心精髓,并藉此而建立本位本土文化,不但能够保持文化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也是加速发展文化,加强文化力的明智选择。谁能先走一步,谁就能先声夺人,抢占优势。对于我省,认清这一点十分重要。
  
   秦文化是甘肃的本土文化,是唐文化的核心元素。甘肃也是秦汉隋唐盛世文化的核心区与形成区。由于甘肃没有经过足以消灭文化载体的自然或人为灾害,所以文化堆积完整,足以能驾轻就熟地以自身为发掘对象完成转型。这一点是陕西不能比拟的。陕西由于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灭绝性的文化失载期,加之各民族大量涌入,文化庞杂且不及于合金,如西晋末十六国时期等。所以至今废都意识强烈,社会风气老气横秋,文化前进阻滞极大。我甚至可以在此厥词:西安是一座丧失个性的城,再大之,陕西的性格如一五十岁的老者,饱经沧桑,对于世事似乎常叹息之而感心有余而力不足矣。
  
   甘肃则不然,甘肃如一仆仆之少年。
  
   甘肃有条件改变,有穷则思变的民心推动,更重要的是有一直蛰伏于甘人心中的那一股底气:这就是在不战则亡的危境中生成壮大的,有务实的核心精神和变法的传统的,在同仇敌忾中生成的团体主义的秦文化。祖先凭此由弱而强创造了奇迹,在危机重重落于人后的今天,不正是我们西部人恢复其锋芒的时机么?
  
   我相信:理性之上的以秦本位为特征的甘肃文化建设,必将使我们的各项事业迅速而雄健地达到一个告诉前进的新的发展阶段。
  
   我相信:理性之上的本位建设之路,不仅能使民俗为之一变,民心为之一振,更能大幅度提升我们的文化地位与影响力。
  
   我相信:理性之上的本位建设之路,同时也是我们在当前环境下最有效而且是唯一高效的自强之路。
  
   我更相信——要创造我们幸福的明天,全靠我们自己。


文坛.世事杂谈收录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坏公司 Re:西木放言——再论甘肃本土文化与甘肃复新 回复时间: 2003.11.13 11:29

    阁下论述却有独到之处。鄙人在陕多年且游历陕西诸多地区深知陕人的煽情 张扬 浮躁。更因为其丰富多彩的中国近代史风云沉淀所以造就了今天的陕西文化的繁荣。产生几位文学巨匠也在情理之中。然我生为甘人却也深解甘人的内敛与深沉以及孤独的地缘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的滞后。如要繁荣本土文化首先要走出兰州,放欲疆土,往西,向西```因为那里有更炽热的阳光,那里距离湛蓝的天空更近,更有祖先荡气回肠的往事,那里可以无限制的延伸想象力```

------------------------
天下风云出你辈 一入江湖岁月催 革命理想谈笑间 不胜人生一场醉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梦漪繁 Re:西木放言——再论甘肃本土文化与甘肃复新 回复时间: 2004.04.15 15:51

    在文化与旅游业方面,我们东北有着同样的尴尬。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中,中原文化渊源流长,那时我们东北是蛮荒之地、是大漠孤烟般的苍桑,所以我们东北只能自成一个文化体系,我姑且称之为东北文化吧。
   泱泱大中华,漫漫五千年,可是我的东北却被摒弃于这之外;我家乡的查干湖形成史可与闻名于世的西湖相媲美,但是,除了为发展吉林的旅游业而造势宣传,没有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查干湖。
   东南沿海地区发展了,富裕了,旅游业与文化都很光鲜璀璨,我的东北还在工业化初期的水准上。我们其实一直在努力,可是有一些因素不是努力了就能改变的。对此,我不觉悲观,相反,我们更应该是创造者,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和景点。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