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吉林伊人有约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chiw 收藏:0 回复:2 点击:4659 发表时间: 2009.08.30 16:20:55

农村即景感怀


  现在的农村,可真的是今非昔比了。不仅农业税免收了,还另有补贴:种地有地补,盖房有房补,少则数百元,多则七八千元。地里收的大苞米,全卖作商品粮,庄稼刚收回家,就有专业的粮商下村收购,一点儿不费事,大把的现钞就拿到手了。
  
  有钱了就好办事了,到村里去看看吧:新的铁皮红砖房,窗子一色是时兴的塑钢框、大玻璃,宽大明亮。地砖,土暖气,样样都有。进了屋,简直分不出是到了城里或农村。
  
  经济宽松了,居住条件改善了。窗明几净,南北大炕,那就书桌摆上,学习吧。但是,他们不这么做。年轻人没事了,就骑着个大摩托,吱吱地到处横冲直撞,显得实在闲得慌。而且,农村也有它先天的不足,这里文化设施几乎是零。这样一来,问题就大了: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只要是有脑袋有手脚的,一有空闲,便多出去找地方打麻将。
  
  农村的小卖店,更是理所当然的赌场。前屋卖货,后屋几张桌子摆上打麻将。烟酒殷勤地伺候着,满屋子乌烟瘴气,笑语喧哗,甚是热闹。店主的稳定收入,说是指着卖货,实际多半靠麻将抽头。
  
  打麻将,有赢就有输。有的家,男人出外打工,一天累死累活,也不过挣五十元,可家里的老娘们打麻将,一个上午可能就要输掉八十多。这就是问题。当然,这也只不过是问题冰山的一角。有的男人,甚至一个晚上就输掉了一家全年的收入,这也不是罕见的。
  
  人们为什么就不思上进呢?农村即使相对于城市要落后不少,但,这里也不是不能出人才。而且,穷则思变,越落后,更应思进取。
  
  其实,城市似乎也好不了多少。就以最高学府为例,我们大学的退休干部室,不大的一个房间,竟摆了八张麻将桌,一个个什么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从早打到晚,吃饭时也不忍离开。因为,一旦离开了,位子就可能被别的捷足者先登了。
  
  麻将,势如瘟疫,到处在滋生,到处在蔓延。也在腐蚀着人们的肌体,消磨着人们的灵魂。
  
  当然,问题还不在麻将本身。它不过是个指标,说明:时代不同了,人心不古了。过去都讲:爱惜生命,珍惜光阴。这一套,现在看来没有多少市场了。
  
  过去,可完全不是这样子的。
  
  这使我想起了曹丕在《典论·论文》一文中的话,他说:
  
  “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於饥寒,富贵则流於逸乐,……。日月逝於上,体貌衰於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
  用今天的大白话来说,就是:
  
  古人轻视尺长的碧玉、而看重寸短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的流逝。而多数人却不肯努力,贫穷的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沉湎于安逸之乐,……。太阳和月亮在天上运转不停,而人的身体状貌在下面一天天衰老,倾刻间就与万物一样迁变老化,实在是有志之士所最为痛心疾首的啊!
  
  是的,记得小时候,倒不一定意识到自己是什么仁人志士,但口边常说的一句名言就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学童们一般也不敢轻易地浪费时间,这基本都是共识了。积年累月,遂成了日常习惯。所以,即使到老了,这句名言仍如暮鼓晨钟般、时时刻刻都在让人引为警惕而诚恐戒惧。
  
  作为一个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的老年人,我的生活基本没有多大变化。一仍过去,读书,学习,健脑,健体,什么不良的习气也不粘染。这样的人,按过去的标准也可能是合格的知识分子,但现在不同了,人们可能看不惯了。生活提高了,似乎也应与时俯仰、而流于逸乐了。
  
  从此也足可见:一个人具有贫贱不移,富贵而不淫的品格,是多么的重要。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天下同善 Re:农村即景感怀 回复时间: 2009.08.31 10:57

    生活富足了,便开始“堕落”了。引用钱文忠讲三字经时引用过的一句话“乐之失,奢!”。

回    复    

回复人: 胡杨本非树 Re:农村即景感怀 回复时间: 2009.09.01 01:05

    富足安逸的生活,不是人们所追求的么?怎么有了这种生活,又说是个问题呢?
  是了,人们缺乏了“危机感”。一旦危机到来,人们很可能毁灭在毫无准备的危机中。这是可怕的事情,是该警惕!

------------------------
何处汇成林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