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河北诗以言志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翩翩起舞的蝴蝶 收藏:3 回复:3 点击:2779 发表时间: 2009.03.16 15:54:00

灵性的动物


  ◆蚂蚁
  
   蚂蚁是这个世界上最渺小的动物。所有人都这么觉得。
  
   可是,蚂蚁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动物。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当蚂蚁遇到一块比自己的身体大几十倍的食物残渣时,它们会发动更多的伙伴来搬运食物,而不是选择退缩。
  
   每当我看到蚂蚁们排成一长串,小心翼翼、齐心协力地顶着一块食物前行时,我都会被感动和震撼。不为它们承受了多大的辎重,只为它们永远不会因为每个成员付出的多少而争执。
  
   这个因素直接决定了蚂蚁的强大,但这强大是人学不来的。因为人总是死守着少劳多得的行为宗旨。
  
   所以,人的世界很容易变成一个分崩离析的世界。
  
  ◆知了
  
   知了是有领地的动物。它的领地在夏天,在夏天的某一棵树上。
  
   知了是热爱歌唱的动物。它的歌喉是夏天扎眼的标签,我甚至觉得,有了知了的夏天才是真正的夏天。
  
   我不知道知了为什么有说不完的话,不知道它为什么总在不合适的时候开口,为什么会毫不犹豫地赶走我的好梦。所以,我无数次恶狠狠地诅咒过它,希望全世界的知了都消失。
  
   但是,当它真的消失后,我又开始想念它,想念因为它的歌喉而变得蓬勃、火热的夏天,想念它站在一棵树上的样子。
  
   而当我想念它时,它往往已经变成了一具尸体。那时,我所处的世界已经进入了秋天,那是一个不允许它存在的空间。
  
   所以,在某一天,在一阵秋风吹过后,它从树上掉了下来。
  
   它死了,在走出它的领地后,在秋天的某一棵树上。
  
   当然,也在我懂得倾听它的那一刻。
  
  ◆蜻蜓
  
   蜻蜓是自由的,因而它很容易失去自由。
  
   它的自由表现在它的飞翔上,但它往往就在飞翔的时候失去自由。
  
   很多人想把会飞的它弄到手里玩一玩,所以在雨后,在蜻蜓集体出现的时候,人们喜欢扛着大扫帚满世界搜捕它们。当它们被擒后,人们会马上揪掉它们的翅膀,以免它们飞走。在它们失去翅膀的那一刻,我看到它们的身体在因为疼痛而颤动,但我的心中只有占有它们的快感,而没有丝毫的愧疚和怜悯。
  
   当然,当时的我并不觉得将它们的痛苦和自由玩弄于股掌间是一种罪恶。我,以及所有捉蜻蜓的人只是想获得乐趣——这就是人们伤害它并它于死地的全部理由。
  
   在人们因为兴尽而将它随便丢弃后,它便只能独自等待和面对死亡。毫无疑问,它会成为一具轻飘飘的尸体,会在干到家后被挤碎或踩碎。这一幕很少被人看见,因而它的死连警示的作用都未起到。
  
   关于它的死,实在很难与谁挂钩。我唯一能相信的答案就是:生命有时会终止于既有的自由。
  
  ◆蜜蜂
  
   很多人说蜜蜂是最勤劳的动物,因为它是被活活累死的。
  
   我赞成这种观点。不过,我还要补充一句:当一只被激怒的蜜蜂因为蜇人而丧命时,请不要说“这无所谓”。因为,它为这个世界创造了美好,尽管你不一定吃得到蜂蜜。
  
   不管美好被谁享受了,只要美好的创造者遭遇不幸,人们都应该记住并悼念他们,哪怕被悼念的对象是一只蜜蜂。
  
   当然,就算不蜇人,一只蜜蜂也只能活一百天。那么,就尽己所能,让它拥有一百天吧。让它多占有一朵花,多留下一滴蜜,让更多喝够了胆汁的人换换口味,意识到世间还有这么一种美妙的滋味。
  
   不过,这不是仁慈,而是义务。因为人也是一种蜜蜂。
  
   尽量不要让其它物体碰到自己的毒钩,这就是生存的智慧。
  
   还有,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眼睛、耳朵、嘴和心多感受这个世界,多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点蜜。
  
   记住,这是一种快乐的责任。
  

------------------------
翩翩起舞的蝴蝶

文坛.心路心语收录 原创[文.心路心语]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弄墨无文意 Re:灵性的动物 回复时间: 2009.03.16 18:59

    似曾相识的经典~~~~~~~~思路在创新,收藏了~

回    复    

回复人: 梧澧 Re:灵性的动物 回复时间: 2009.03.16 19:03

    灵性的文章 ,灵动的诗一样的句子。

回    复    

回复人: 满亭星月 Re:灵性的动物 回复时间: 2009.03.19 00:37

    唤起遐思。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