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新桥行” |
正月初七——“新桥行”
初七的下午一点多钟,不知来了那股高兴劲,我的一位高中同学钱某,也不顾七不出,八不归的旧俗,叫我到芜湖县红杨“新桥”去,看望我们阔别多年的同学张某,算算时间我们离开学校也有了三十五年之久了(偶而碰见了两次),相距时间的确是太长了。有时常常思念同窗共读美好时光。后来离开学校各自奔波东西,也无遐顾及。发了财的钱某即然心血来潮忽然想去看看。说用车来接我,我一下楼见到钱某鸟枪换炮了,又新购了一辆豪华型轿车,屁股头子大大的,洁光发亮车身比一般的长,车牌上面是外国洋码字,也不知道是英文还是拼音,就是拼音我也认不全,那些早已都还给了我敬爱的老师了,总觉的价值不菲。随后还从湾址邀了一位同学上路去了“新桥”。
“新桥”村,是珩琅山的延伸。紧靠和平生态林隔壁,丘陵蜿蜒起伏,整个山村是沿着曲曲弯弯的小山边而建。村子边上,流淌着洋汤河水清澈碧蓝,水面上浮着游荡不定数不清鸭子,摇头摆尾,一只是沉思,两只互相追逐戏耍,一大群叽叽喳喳,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小山村宁静,安逸,空气新鲜。“新桥村”距离县城大约也就是二十分钟上下,沿途经过了红杨新建的街道,这个季节来还不时候,路边也只是发黄枯萎落叶,潇潇凄凄。要是春天到这里,那满山五颜六色开放的野花,山峦起伏绿色的青青。映山红千姿百态,铺天盖地满山遍野,青山傍着洋汤河绿水,一片春意盎然。一过红杨镇,沿途的栽种的香樟树还是那样的吸引人,青枝绿叶,常青绿茵,远望隐隐约约的山岗上的松树还是那么一片翠绿,真的是一道靓丽,别有风情的润色。间隔一段路程,就是那不大的光叶楠乔木,大的也已经变成了钞票,装在农民的腰包里。小的也还是茁壮成长,长势喜人。一瞬间的功夫就来到那湾址~西河的公路叉道旁。进“新桥”,村口还真的有一座桥,两旁一对石狮子把守着,石狮子大张着口,显得有一点威严呢!可就是新建成,否则将地名与桥联系起来,还能说说道道。但一点边都粘不上,也就不能死搬硬套了。(我阅过一篇文章,作者,把落在地上的一片树叶子都能写一大篇好散文)。转眼间来到了同学老张家,张某夫妇迎出大门口热情迎接。搞的我们怪不好意思。老张的老婆和我们共读一所学校,矮一届,说来也是学妹。我们突然造访,使他们惊讶,那高兴的程度是无法形容的,似如久别亲人。他们忙的前后直转。从里房间里拿出“窝里茶”(就是自己栽种的茶叶,他们说是“窝里茶”)连忙泡茶递水,我长了这么大了,而是第一次听到的不为人知的茶叶名号。拿出了春节的吃的东西,摆满了一大桌子,乡下人的同学就是那样的淳朴,诚实,好客。而厨房里炊烟缭绕,热煮的五香本鸡蛋味漂浮到堂屋;她的女儿端出一大碗五香蛋,估计在二十个左右(有的地方叫茶叶蛋);这可是正而八经的山鸡下的本鸡蛋啊。不吃饲料,绿色环保,比市场买回来的洋鸡蛋好吃的多,一股热气腾腾冒出了云雾,清香随着小风漂游,各种佐料味扑鼻而来,吊人味口。我从不欢喜吃五香蛋,看到这土鸡蛋色香浓味,食欲大开,也不顾连来刚吃的中饭,不由自主地拿起鸡蛋,一口一个连吃了两三个。我的那位同学也号称不吃鸡蛋,看我们吃的津津有味,他也来凑热闹,可他吃的比我们还过瘾,接二连三比我们吃的还多。连忙说;好香,好吃。一二十几个鸡蛋瞬间在大碗底下所剩无几,我们互相对看着,都觉的有一点不好意思。我们之间开着玩笑,相互指责“假斯文“,遇到了好吃的还是狼吞虎咽,一口气吃了那么多,那股斯文劲也不知到那里去了?五香蛋是农村里春节招待客人“元宝”,山土鸡生下的本鸡蛋就是不一样,黄心白边界线分明,味道喷香,一口一个正好适应我们好吃的大嘴。特别是山岗放养的鸡,鸡蛋吃在嘴里,那怕就是有“胃病”胃酸水的人,打着饱嗝也不觉的有鸡粪味。
几个鸡蛋下肚,个个挺着大肚子,站在他的家门口晃荡。抬起头远望那隐隐约约的牛头山。听着同学的介绍还真的有一点想象,想近距离去看看,那个地方也不通车,路程也较远,看山跑死马,也不无道理,只好望洋兴叹。天色也渐渐暗淡。主人摆上一桌子菜,大小菜有十八九样,这可都家出的。谁也吃不下那大鱼大肉,土鸡,不打农药的深绿色的蔬菜,算来算去还是我们主人家里合算,一人几个土鸡蛋就把我们打发了,嘴上想吃,可是个个肚子都涨的撑不住了,回不过面子,照顾情绪每人喝了点酒,草草结束。因为还要回芜,互相客气地招呼了一下,就打道回府各奔前程。
(这篇博文写出后,也不管老张同学是否看到,今年四月份左右,待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时节还要去讨扰的,看看那距离他家不太远,隐隐约约的牛头山,在牛头山讨讨灵气。)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梧澧 |
Re:正月初七——“新桥行” |
回复时间: |
2009.02.12 12:31 |
|
不在访友,而在归真,有味!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