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天涯孤旅 收藏:0 回复:3 点击:3030 发表时间: 2008.11.22 21:03:09

天涯随想录之书画


   古人云:“书画同源。”因此,很难断定先有画还是先有字,从中国的文字发展规律来寻源,图画与文字,大约出现在同一时期。中国的汉语言文字,大多为象形字,字从形来,由形入字,由此可以推断远古的人类,最初用以记载的符号并不是文字,而是某些象形的符号,并由这些符号逐渐演变成文字。先符号,而由符号演变到篆字,(从符号到篆字这中间,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篆书分为大篆与小篆.)再到秦朝时统一使用小篆入汉时官方统一使用隶书,后来再演变成正楷。然后由正楷演变到行书、草书等。如果再细数起来。最初的象形符号,其实就是一些简单的图画,这些符号亦画亦字。如果一定要细究是先有字还是先有画,这种争论无异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书画同源”这是最为客观的论断。几乎有文字的出现,也便有了书法。
   写字,从艺术角度上讲不能讲标准化、规范化,否则,就不成其为艺术。而作为一种工具,则应该讲规范化、讲标准化。使人有章可依。
   如果从纯书法角度而言,书法可分为正草隶篆。而用得最多的是介于正与草之间的行书。行书可分为“真行”与“草行”,兼真者谓之“真行”,“真行”近于真而纵于真如拙笔便是,“真行”也叫“行楷”;“草行”要写得近于草而剑于草,才为上乘。不论真行、草行,都要做到行笔而不停,着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方能永存生意。
   楷书为立,行书为走,草书为跑。因此,练字须从楷书入门,方可修成正果。
   王佑军的《兰亭集序》为行书的代表作,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正楷的代表人物以颜柳为先,草书的鼻祖当数张旭怀素二人;而篆书的代表人物非南唐人士徐铉莫属,近代的吴昌硕先生写篆书也独具功力。
   无论那种书法,都需心正。正如柳公权所说的那样:"心正则气正。余合曰:人正则书正。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矣。笔为正流,笔正则文正矣。人由心正,书由笔正,即《诗》云:‘思无邪’!《礼》云:‘毋不敬’。书法大旨,一语抬之。
   书法家黄宾虹认为,古人重实处,尤重虚处;重黑处,尤重白处;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理最微,君宜领会。
   分析前人论书法,一般皆具三大特征:
   一是字形独特。线条讲究劲健、自然、流畅,有其独特的线条美。结构要求坚实、稳固、平衡中求险,整齐中参差,和谐中求变化,统一中求多样,有其独特的整体美。
   二是章法独特。全篇布局、落款、钤印等讲究浑然一气,有其独特的章法美.
   三是精神独特.精神者,风神、意志、格调也,历代书家皆强调之。
   如清代书法家刘熙载说:“书贵入神。”又说:“写字者,写志也。”强调要写出向上气概。同进代的朱和羹则说;“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划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强调书品的重要性。
   而东汉“熹平石径”作者之一的蔡邕称“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近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强调意在笔先。王羲之师卫铄则有:“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的议论。东汉赵壹在《非草书》中 ,提出:“书之好丑,在心与手。”黄庭坚进一步发挥出:“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便能神融笔畅。”的微言大义。
   可见,妙品书法尤有其颇具个性的心灵。
   字要传神,也有读万卷书的要求。苏轼有“退笔如山未足珍,读破万卷始通神。”之句。潘伯鹰主张书学的最高境界当以“字外求之”,提出比苏轼更为广泛的要求。书法也要付诸实践,也要溶入大自然,也要吸收天地之精华。王羲之从鹅的舞姿中,悟出书法的神妙,把其结合于书法之中,创造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体,留下了独步天下的《兰亭集序》。对于书法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但要付出艰辛,而且要耐得住寂寞。陆游认为大凡做学问的,都是:“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书法不但要刻苦地临习先辈书法家的字贴,并且在临摹的过程中,不断理解,不断领悟,博采众长,以至能够有所突破,创造出自己的流派,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如郑板桥自创了“六分半书”;秦桧自研出“宋”体,皆因此人心术不正,陷害忠良岳飞,以至于后人不称其为“秦”体,而叫“宋”体,绝渐地忘记了此书体为何人所创;舒同自研出“舒体”。正如齐白石所说的那样:“学我者死,似我者生。”
  作画与书法其实差不多,不然何谓“书画同源”呢?我这里所指的画,是独步天下的“中国画”,而不是西洋油画与水彩画。
  中国画的技艺,在世界画廊上独树一帜,为皇冠上的一颗醒目耀眼的明珠。中国画从画法上可分为工笔、水墨、写意等,且在笔法上,溶入了书法的技巧。
  国画从所画的内容不同,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动物画、花鸟画、山水画、虫草画等,中国历史上不乏多有大家出现。如唐代的吴道子,以善画人物著称,犹善画佛教人物;徐悲鸿的奔马,在中国画的基础上,溶入了西洋的油画技术,使其栩栩如生,有强烈的透视感,且神态各异;潘天寿的水牛戏水,更是将国画艺术提高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吴昌硕的墨荷,赏之犹能从画中感觉那淡淡的花香;关山月傅抱石合作于人民大会堂的那幅《江山如此多娇》山水巨画,惊叹世界;齐白石的墨虾,个个活灵活现,情趣盎然,令人爱不释手。
  中国画追求的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统一。所谓的诗,就是指图画的留白处,所题写的诗或诗句,有的虽未有诗词,但整幅画就是一首诗。如唐朝的王维,他的诗或画,总是让人感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连清代大文豪曹雪芹,也将他的诗句:“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作为范例和教材。所谓的书,就是画中的题诗和落款,以及那溶入画中的书法技巧;所谓的画,就是指画的本身;印,就是落款处的钤印,以及为了整幅画的和谐平衡,有时也会在一些留白处钤上一枚或数枚印章。印章通常为篆字文,有阴文也有阳文,有作者的姓名印,也有别号印、闲章印等。
   一幅好的绘画既讲究骨法用笔,应构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更强调“气韵生动”,谢赫将其列为六法之首。张彦远称之为:“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
   书画之形是看得见的,如钱名山行书结体宽博;朱古微字势横画多左高右低;齐白石作画惯用简笔,造形简练质朴;黄宾虹山水多用繁笔,显示浑厚华滋;吴昌硕擅用浓墨,而且喜欢用大笔写小字,写出来的字笔画粗壮、古朴、雄厚;虚谷喜用淡彩等等,一望便知。
   书画之神,包括书画家的思想感情,个人品质,审美情趣,生活经验等,是看不见的。虽不得见,却可感觉到。如丰子恺的博学多思,朱屺瞻的宁静淡泊,唐云的飘逸酒脱,都可以从他们创作画面上感觉得到。书画鉴赏者一般打开自己所熟悉的书画家作品,可立断真伪,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宋代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一书中,有大量关于书画的描写,其中有二篇,我记忆犹新:一篇是《徐铉小篆》,他写道:“江南余鉉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处。乃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居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习书治学,须态度端正,方法严谨,一丝不拘。另一篇是《书画神韵》中有一句话:“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由此看来,能否神会书画,是书画鉴赏的关键所在。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苇海放歌 Re:天涯随想录之书画 回复时间: 2008.11.23 07:58

    文思泉涌,美文连篇。学习了~老朋友,辛苦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戈壁红柳912 Re:天涯随想录之书画 回复时间: 2008.11.23 16:46

    恩 真是一发而不可收!
  
  有这么多需要钻研和学习的科目,又有这么丰厚的所得,日子应该是不枯燥的!
  精神可嘉,奇文共享!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徐博达 Re:天涯随想录之书画 回复时间: 2008.11.25 16:50

    书画同源,佛老偕归,百家归流,不破不立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